迎新街过去叫“延旺庙街”,系“阎王庙”的谐音,依据老北京城有街名“依寺命名”的惯例,街上应该有一座阎王庙。可是迎新街上只有地藏庵、张相公庙、和一座无名小庙。其他两座庙宇不相关,那么“地藏庵”是阎王庙吗?
【2005年拍摄的迎新街57号——古刹地藏禅林.山门】
迎新街57号是一座古庙, 庙虽是破败不堪,山门也被改造过,但是庙门的石额还在,题额为《古刹地藏禅林》。
据新浪博友[鲲海鹏霄]2010年的考察记录: 走进迎新街57号院,仍可以比较清晰地分辨出地藏庵原有的建筑格局。整个院落坐西朝东,唯一的一座大殿位于中轴线的中点偏后,面阔三间,七檩进深,筒瓦调大脊硬山顶,从南次间可以明显看出原有的前廊为了增加室内面积,被垒进了墙内,梁枋上的旋子彩画仍清晰可辨。殿后房屋系刚拆除不久,从房基看为倒座房三间。在大殿两侧建有两排厢房,南北对称各七间,每间五檩进深,居中一间略矮,合瓦过垄脊硬山顶,其余六间均为合瓦清水脊硬山顶。居东三间因比其余四间进深约长出半米,推断原有前廊。院子东侧临街,居中为平门,平门南侧的两间房为红砖平瓦两坡顶,北侧刚拆除不久,从残存房基判断,为东西走向的前后两间房。
【2010年拍摄的地藏禅林梁枋上的旋子彩画仍清晰可辨】
经了解查证,院内建筑直到1950年代仍保持完好,但在60年代以后经过改建。改建前,大殿屋面原覆黄、绿琉璃瓦,屋脊有鸱吻、脊兽,殿后是一个独立的小院,两侧有旁门可供出入,后正间原为抱厦,两旁为天井。临街为平顶铺面房,檐下有倒挂楣子,现平门南侧两间实际占地三间,原为油盐店,一直开设至70年代末,南间为门市,北间作为库房,从现在南间的对开弹簧门,依稀可以看出当年店铺的影子。在油盐店库房的后面,即进平门左手一间应是原来的门房。平门北侧两间采取东西布局,是因为原来院子东北角建有厕所半间。
上述大殿三间和厢房十四间基本为原有建筑,临街房虽经改建,但仍保持了原有格局。
称这座地藏庵“名不见经传”,是因为上至清代,下迄民国,有关北京史志的主要典籍如《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光绪顺天府志》、《燕都丛考》和《北平庙宇通检》等对其都没有相关记载。据日本人多田贞一《北京地名志》一书统计,《乾隆京城全图》上共有地藏庵25个(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4月北京第1版,p95),数量可谓不少,但查阅乾隆图,尽管绘出了“阎王庙街”,而偏偏没有这条街上的地藏庵。
【清末北京外城寺庙调查表(节选)】
但这座地藏庵也并非完全默默无闻。杨静亭著、李虹若编的《朝市丛载》是光绪年间多次再版并广为流传的一部北京旅行指南,在光绪丁亥(光绪十三年,1887年)京都荣録堂本的第三卷,共记录有当时北京的庙寓31所,庙寓是寺庙为贴补香火供奉而开设的旅馆,或供长期租住的寓所,在这些庙寓中不乏法源寺、贤良寺这样的北京巨刹名寺,但这座庵堂小庙也跻身其间,由此说明地藏庵当时在北京同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据《清史稿.职官六》(卷一百十九,志九十四)记载:“光绪三十年,设巡警部”,下设“京师内外城巡警总厅”,总厅以下设“内城五分厅,外城四分厅”,三十二年,巡警部更名民政部,“并内五分厅为中、左、右三厅,外四分厅为左右二厅”。《清末北京外城寺庙调查表》(编选者:丁进军,《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p55~59),为京师外城巡警右厅所报选,反映了其辖区(从前门大街右侧以及西至宣武门、广安门一带)所有寺庙的具体情形。现抄录其中包括地藏庵在内的以下寺庙的登记记录:
【表2 延旺庙街地藏庵民国寺庙登记状况】
记录表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地藏庵是一座僧庙,住持法号信和,有两名仆役。寺庙人员和房屋租赁状况基本与平面图所绘房屋间数匹配,其中铺户情况则完全一致。
在1936年的登记档案中提到的那座石碑现仍然存在,就位于院内东北侧三间北房的明间檐下,碑首浅浮雕龙凤图案,碑额“地藏菴碑”四字。
【房檐下仆倒的石碑已嵌入地下】
这块石碑原立于殿前院中,上世纪因在院内挖防空洞被扑倒在地、嵌入地下。据《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对石碑的介绍:清嘉庆五年(1800)四月刻,碑在北京宣武区南横街北延旺庙街。拓片碑身阳、阴均高120厘米,宽68厘米;额阳高21厘米,宽22厘米,阴高20厘米,宽16厘米。章守勋撰,正书,额篆书。阴刻立碑年月及题名。
【地藏庵就是阎王庙的依据】
《重修地藏庵记》碑文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地理信息。首先,地藏庵创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创始人为僧人常寿,由王镇捐献基址,刘顺捐资助成。常寿圆寂后,弟子惠香继任住持,延请当时的兵部郎中吴俊撰文以立碑记事。乾隆五十七年(1792)募捐重修前殿。嘉庆二年(1797)重修后殿。嘉庆五年(1800年)立碑以记其事。碑文记载:“前殿中奉地藏像,旁列十殿阎罗,位置仍其旧,故是庵一名阎王庙,今呼为延旺者,阎王之讹也”,这段话为阎王庙街或延旺庙街的得名由来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民国十九年(1930)六月住持印纯向北平特别市社会局报请登记庙产时仍称寺名为地藏庵,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北平社会局发给寺庙凭照时已改称地藏禅林。
(详见[鲲海鹏霄]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kunhaipengxiao)
【地藏王与阎王有何关系?】
【地藏菩萨】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过去无量劫前,有一位婆罗门种姓的女子受如来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并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女便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释迦佛告诉文殊菩萨,当时的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恒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誓愿,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六道中的众生。
【阎王】

阎王是梵文的音译,也叫"阎罗王"、"阎魔王"、"阎王爷",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也。
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佛教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据《问地狱经》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众共同立誓,共治地狱罪人。十八臣就是后来的十八地狱之小王,百万之众即后来地狱的众多狱卒。
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
【地藏王 PK 阎王?】
* 阎王庙比较少,一般供奉阎王的都放在了城隍庙里。
* 地藏王和阎王是分管两个不同的部门。没有可比性。
* 他们的分工不同。地藏王发愿‘地域未空,誓不成佛。’他到地狱里是拯救受苦的鬼道众生的。而十殿阎王只不过是主善罚恶的判官。
*
地藏王在佛教中是菩萨,已经超脱生死轮回;十殿阎王只不过属于有福报的鬼神之类,他们还在六道轮回当中,怎能与地藏王相提并论。
*
阎王是来管这些鬼魂的,而地藏王却是要拯救这些鬼魂离开地狱。作为相对立的两方,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等的。只能是暂时的此消彼长,彼消此长。当然从任务上说,地藏王是不可能完成的。
* 地藏王菩萨常驻地狱,为那些堕入地狱的人超度,让他们早日脱离苦海,而阎王是地狱的管理者,是一个职位而已。

【迎新街57号地藏禅林整体拆除-2010.10.29.-牢骚先生摄影】
地藏庵最后一任住持发觉,生于宣统元年(1909年),俗家沈氏,一直住在庵内。1958年政府破除封建迷信,佛像、神像被拆毁,地藏禅林宗教活动终止,居委会搬入大殿办公。1980年代老住持发觉去世。2010年古刹地藏禅林拆除,仅庙名石额被保护起来,收藏在一个博物馆内。
(照片和资料源自网络 特此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