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窗边的小豆豆》『经典教育故事之二』 “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

(2011-10-08 18:59:04)
标签: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

问题:如果你的学校有寄午餐或者寄宿的学生,你对他们的午餐的菜会提什么要求?如果他们的父母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你会怎么做?

书中的故事

巴学园的孩子都是寄午餐的。小林宗作校长先生对孩子午餐的菜提出了明确规定:每餐必须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

“山的味道”指蔬菜啦、肉类啦;“海的味道”指鱼啦、紫菜啦。校长先生强调说,尽管要有海里和山上出产的东西,但千万“不要太勉强”、“不要太奢侈”,就是“紫菜和梅子干”也行。

每次午餐,校长先生都要来检查,看大家是否带齐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

如果没有怎么办呢?

一点儿也不用担心。因为,在过来看盒饭的校长先生身后,跟着校长夫人,夫人系着白色围裙,两只手里各拿着一个锅。每当校长先生看到没有带够菜的孩子,就说:“海!”

于是校长夫人就从放海味的锅里,取出两个煮的鱼丸子,放在饭盒盖上。如果校长先生说的是:“山!”

夫人就会从另一个放山味的锅里,取出一块煮山芋。

这样,还有孩子会偏食吗,还有孩子会有“谁的菜很高级,谁的菜总是很寒酸”这样的想法吗?

没有!小豆豆说“只要盒饭具备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这两样,孩子们就非常高兴,笑着闹着,吵吵嚷嚷。”

那么,孩子们饭前要做什么呢?

唱歌!校长先生写了一首《饭前之歌》:

好——好——嚼啊

把吃的东西

嚼啊,嚼啊,嚼啊,嚼啊

把吃的东西……

这首歌的曲子则是用一个英国人写的《划船歌》。

这“山的味道”!这“海的味道”!您有何感受?是否勾起您儿时住校的美好回忆?(黄国才)

孩子的营养当然是首要的!(网友·珊瑚)

如果家庭达不到有“山”有“海”的要求怎么办?(黄国才)

如果不能兼而有之,要大师!(黄国才)

【我的感悟】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民以食为天。”“吃”理应成为教育的头等大事,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的“学生读什么书,是国家大事”一样。

我忽然想起,我们政府规定,有学生寄午和寄宿的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热汤,汤里要有紫菜和蛋,政府也拨出一些款子补贴学校。这是了不起的事!但是学校落实得怎么样呢?据我的了解和观察,有检查时,有;没有检查时,难说。

我是一个老住校生,从小学五年级(1982年)起到师范毕业,都住校,深切体会寄宿生之难之苦。然而,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寄宿生又怎么样呢?

我的回答是:除了被子软一点之外,基本没有变化!住的还是大教室、睡的还是大木床、吃的还是咸菜萝卜干、坐的还是超载车(我那时多数走路和挤火车,安全)、空闲时还是写作业……

怎样的表扬是有效的?让我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中的一段叙述:

每当校长有机会,就要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如果一个大人仔细听这句话,就会发现,“真是”这个词含有非常大的意义:“虽然别人觉得你有好多地方不像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你真正的性格并不坏,有好多好的地方,老师理解你。”

校长小林先生,一定是想把这个意思传达给小豆豆。但是,遗憾的是,小豆豆明白这一层意思,是在经过了几十年之后。不过,当时的小豆豆虽然不能理解先生话中的真正的含义,在她的心中,也怀有了“我是一个好孩子”的自信。因为,每当小豆豆要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她都会想到先生的这句话。不过,有时候,做完一件事之后,会发现“哎,怎么这样”,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正是这么一句宝贵的话,可能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而且,令人感动的是,小豆豆在巴学园的日子里,小林先生不断地对她说着这句话:“小豆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句话,注一腔情;一句话,记一辈子;一句话,铸一世魂。因淘气被原来的学校退学后,小豆豆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从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网友·陈燕香)

是的,老师的一句往往可以点燃学生的希望!甚至“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黄国才)

昨天下午,全校教师会上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部分教师上台,参与了“赏读一本专著”的推介活动。其中,就有一个教师用隆重推荐了《窗边的小豆豆》。尽管这之前我对这本书有所了解,但经这位老师一介绍。我深深发现自己身上还缺少小林校长那种气质。看来一辈子能当名好校长也是非常美好的事情。(网友·肖腾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