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为官员,活着和死了该站在哪里?

(2012-12-06 21:46:43)
标签:

都江堰

要点归纳

课后附记

校园

教育

分类: 老衲撞钟

L6都江堰

 

http://s12/bmiddle/9189e5c2g7b37f2ca923b&690
一、词语

1、音形义:都江堰、颓壁残垣、呼啸、惊悸、汩汩清流、庇护、濡养、邈远、突兀、修缮、卑处一隅、绝不炫耀、履历、海啸、趋附、雍容大度、精神焕发、咆哮、雍容大度、规矩、驯顺、强悍、众目睽睽、遴选、浚理、冰清玉洁、长锸、头衔、圭臬、韬略、大拙大巧、澄彻、淤泥、怦然心动、衮衮诸公、诘问、祭奠、繁衍、至圣至善、义无反顾、决绝、挟着寒风、凌厉锐进、山麓、虔诚、膜拜、傩戏、祈求、伴和

 

2、褒贬义:①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阳、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

 

二、复句

1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2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3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4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5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

6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7这个人要想不灭绝,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8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9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10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

 

三、修辞

1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2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3长城的文明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一种灵动的生活。

4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5、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

6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7、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8、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9、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场千年的收伏战。

10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11、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12、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13、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14、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15、轰鸣的江水便至圣至善的遗言。

16、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

 

四、背景

在行走游览中思考警醒。——《都江堰》为官之道——造福于民

 

五、常识

1、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它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2、天府之国: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现多指称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的富庶之地。在四川省,秦太守李冰在成都建成了举世闻名、万代受益的都江堰,使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从此被誉为“天府之国”。

3、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卧龙岗在都江堰附近,三顾茅庐,雄霸一方的基础;李、杜、陆有关游历成都、都江堰等地所作的诗篇。

4、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是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

5、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中国的名山首推五岳,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恒山之奇崛、嵩山之萃秀,百态千姿,各怀绝景。而黄山更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中外。

6、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

7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化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8、二王庙:是古代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的治水功绩而建的,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

9、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的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多数戴面具表演。

 

六、理解

1.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2.先抑后扬的手法及作用

3.本文的文化内涵

 

 

附:中国的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地域名称

批准时间

遗产种类

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附1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1987.12

文化遗产(附7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安徽黄山

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西藏布达拉宫

1994.12

文化遗产(附2、附3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

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遗产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

文化遗产

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遗产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云南丽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山西平遥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1997.12

文化遗产(4)

北京颐和园

1998.11

文化遗产

北京天坛

1998.11

文化遗产

重庆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遗产

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遗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000.11

文化遗产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盛京三陵

2000.11

文化遗产(5、附6)(附8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文化遗产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001.12

文化遗产

云南三江并流

2003.7

自然遗产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7

文化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

2005.7

文化遗产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7

自然遗产

安阳殷墟

2006.7

文化遗产

中国南方喀斯特

2007.6

自然遗产

开平碉楼与村落

2007.6

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

2008.7

文化遗产

江西三清山

2008.7

自然遗产

山西五台山

2009.6

文化遗产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2010.7

文化遗产

中国丹霞

2010.8

自然遗产

杭州西湖

2011.6

文化遗产

12002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200011月拉萨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世界遗产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200112月西藏拉萨罗布林卡作为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200011月苏州艺圃、藕园、沧浪亭、狮子林和退思园5座园林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附620037月北京市的十三陵和江苏省南京市的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720047月,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20047月,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项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