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评课

(2013-06-11 13:22:34)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这是一篇议论文,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三个实例来说明,而且每个事例都是按照“科学家是看到一种现象,从而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顺序记叙,内容比较浅显,没有多少难以理解的词句。因而本课教学达到“读懂”的要求应该是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与课文的表达方法。

听了徐海帆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熟练把握教材,对教材的有效解读。

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前做了多少细致的备课工作。整个课堂的设计环节丝丝入扣,不落痕迹地处理课文重难点问题,看似随着学生的疑问进行授课,其实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尤其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上,如“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老师做到了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在学生理解后又放到课文中解读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词语内涵。而这一设计也正是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中最精彩的一步。

二、问题精炼,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初读课文后,老师通过提问:“?”和“!”分别代表什么,这拉直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引出学生对三个事例的研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三、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理解课文,老师灵活的运用了表格的形式,这样既使三个事例一目了然,也对词语做了很好的解释。整个课堂表格贯穿始终,联系全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文中人物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也是王老师课堂的一大亮点。

四、学法指导,潜移默化

     在完成表格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三个事例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并与记叙文作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议论文的特点——叙事为观点服务。

在本节课的40分钟内,学生对学习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老师和学生在这节课中以谈话式的语言,进行了一次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优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交流、懂得倾听,勇于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老师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乡村的美丽,去感受乡村人家独特迷人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