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的汉族》:我们身边的故事

(2017-11-21 16:14:12)
标签:

历史

分类: 黎川历史
                       http://s9/mw690/002Fbnznzy7fYSdLbAc08&690


          《最后的汉族》:我们身边的故事

           吴琪

 

《最后的汉族》是黄健平老师在春节期间推荐的,他听朋友说这本书与黎川有关,可找来看看。事实上,这本书未曾提及“黎川”,但真值得一读,因为这是我们地理意义和文化意义上身边故事。

介于神与人的傩

傩始于祭祀,这是上古时代活着的文化印记,主要是通过舞蹈驱鬼逐疫,后来逐步融入戏曲元素,加之受儒释道思想的,傩舞变成“又唱又演又跳又说”的傩戏。傩介于神与人之间,“傩的主题与生命、尊严、生殖、力量、崇拜有关,这是一种极端庄重的仪式,这些仪式的主题淳朴厚重,所有演傩的人在带上面具以后就有了一种威仪,而周围的人也把他们看作神。”所以面具(戏面角)很重要,戴上脸子是神,摘下脸子是人。

南丰石邮村的“傩”,在“文革”期间中断了十几年,待文革结束后才四处找人、四处找资料得以恢复。事实上,黎川也有傩。19563月,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调查组盛婕一行数人曾到南丰、黎川等五县调查傩舞。1984年,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黎川县流传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一次普查,重点节目作了录像,在此基础上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黎川卷)》全,其中就有傩舞。

最近,摄影爱好者冯忠搜罗傩的脸谱,记者吴维纲挖掘的“带着面具跳黄狮”的故事,这些都是傩的记忆,以至于大家在风雅黎川乡亲群里对黎川傩文化展开热议。当然,黎川傩舞里最有特色的数“跳和合”与“跳八架”,张南德老先生再儿时黎川的乡风民俗时,回忆道:“那些身穿古装,头载傩面的表演队,跳起了人们熟悉的魁星点斗、和合二仙、财神送宝、叠罗汉等各式傩舞。”当然,从傩舞原的初意义上说,黎川方言里称傩为“跳大神”的用法更符合傩的原意。

除此之外,我感兴趣的是原生态的社会规则。在政教合一和宗法体制下,凭借神的权威,管理傩务的头人扮演了长老(酋长)的角色,在国家法律之外,保留着乡村聚落公认的道德权力。像大部分原始部落一样,石邮村保留着国家法律之外的管辖空间,存在着肉体刑罚、精神刑罚(“平常一些的处罚比如躺在长凳上,让村里的孩子用竹片抽打不肖之子的屁股”)、资格刑罚(驱逐出境),一切刑罚的目的在于矫正,受惩戒者通过接受刑罚回归部落。若是罪孽太深,族群无法容忍,只能施以驱逐出境的刑罚。在古代,被赶出村子,意味着剥夺村民资格,受惩罚者承受着背叛宗族精神压力。

正如书中时刻透露出的,当神的地位下降,傩被拉下神坛,跳傩的人越来越少,“头人”(傩的管理者)下降,仅限于管理傩班人员,组织跳傩,时间也限于春节前后。一方面,神的权威和作用力下降,只留下“不信者、不洁者受神诅咒”的巫蛊迷信;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变迁,部分人无奈地坚守着,部分人选择,小孩对傩的好奇,长大成人之后不再看傩,部分务工者、大学生走出大山,希望留在城里发展。

 

北人南迁的汉族遗韵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通过乡村之傩串联起乡村之民,探究傩的仪式,分析乡民对傩、对生活的态度。正如跋中所说“石邮村最有价值的是它呈现出的汉民族艺术以及汉民族老百姓原初的生活状态和性格。村民谦卑、守道,长相端庄、大气,同时民风极为纯朴、坦直,堪称原汁原味的最后的汉族。”本书的作者未能将石邮村与客家人南迁历史联系起来。

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特定的历史地理原因造就了客家民居与众不同的风格。客家先民从中原来到地狭人稠、不足以供的山区,不断向外开拓,在发展促进经济的同时也把各地文化的精华带回家乡。这一交流和吸收的结果便是客家尽管居住山区,却文风昌盛,从而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民系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

从长相上而言,我觉得石邮村村民的长相偏北方人的面相。古话有“男人北相,北人南相,均是有福之相”。“从长相来说,石邮村由于封闭,保留了汉族原初纯正的精神风貌,鼻直口方,周正美丽。”事实上,黎川人长相清秀,也有这个特点。

从习俗而言,今年春节,袁袁第一次和我回江西老家。她以一个外人的视角看黎川,倒让我有重新认知家乡的新发现。

至于血缘崇拜,黎川人注重宗族观念,注重儒家传统的长幼尊卑,如乡下游走一圈,家家户户正堂神龛处供奉有“天地国(君)亲师”牌位,以示敬天法祖。牌位右侧,xx郡上,标明家族来源,细心发现,大部分来自北方。如曾姓的鲁国郡、渔阳郡、

至于饮食风格,关于芋糍,我甚至大胆猜测,汉唐以后,大量的中原人来到这里,他们遵循古老的信仰,思念北方的饺子,在当时这一带不产小麦、没有面粉的情况下,客家的先人们经过反复的实践,创造性地想出用芋艿捣碎加入红薯粉,终于创造出这种形同饺子的芋糍,了却了一桩心愿。芋糍应该是北方饺子在客家祖地食文化的一种变异,也是北方饮食文化和南方饮食文化相撞击以后,产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客家食文化。关于擂茶,我大胆推论黎川的擂茶源自中原,是唐宋时随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换句话说,客家人的擂茶保留着唐宋遗留的饮茶法(“唐煮宋点”),随着迁徙脚步,它一路向南,传播到了南方地区。

真戏,国傩。傩与神,傩与人,戏是艺术化的生活。在戏中记录、传唱远古的故事,回味远古的文化。南丰是我们的邻县,这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书中描述的生活场景、古代仪礼、建筑风格与我们相近,记录了我们汉族的遗风,这是我们文化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