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忻州至今怀念的中田人鲁潢

(2017-05-09 15:25:01)
标签:

历史

分类: 黎川人物
                       http://s11/bmiddle/002Fbnznzy7aWcgXxpwda&690

                                    山西忻州至今怀念的中田人鲁潢

                                                          /王建

    山西忻州市,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北邻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吕梁、阳泉,西隔黄河与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相望,东倚太行山与河北石家庄、保定接壤。忻州是旅游热区,佛教圣地五台山、“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均为其著名景点。

    质朴的忻州人至今还在怀念江西新城(今名黎川县)人鲁潢。原因是他为忻州人民建了一个书院——秀容书院——而名载千古。秀容书院的兴办,突破了儒学(亦称县学、州学)对生员名额的严格限制,使更多的生员有了就学机会,科举中额成倍增加。史载,忻州从道光到光绪年间80多年中,经科考取得功名者计有进士8人、举人64人、贡生71人。

    鲁潢(1727-1783),字守原,号纬躔,一号渭川,黎川中田人。他是鲁九皋的族叔,也是陈用光的老丈人。陈用光《守原公传》云:“伯常(陈守诚),余世父也。山木,余舅氏也。先君与公交后于世父。公既归,乃为余议婚,余为公婿”。(《鲁佐文公家庙九修宗谱》卷一)

鲁潢从小气质出众,因不习惯家中烦琐事务,遂随岳父游历京城,留居北京琉璃厂一带。琉璃厂古玩多,他便与古董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与同乡陈守诚、铅山蒋士铨等人交往。后经朋友推荐,捐授山西知州职务,先后任霍州(今霍县)、浑源(今隶属于大同市)两处知州。后又摄政于平定州(今隶属于省阳泉市),再擢忻州直隶州知州。

    鲁潢在忻州的业绩,女婿陈用光《守原公传》说“居山西十余年,所任事无不辨性明决”。有一户人家,公公杀死了儿媳及孙女,他儿子为不扬家丑,谎称自己杀死了妻女,以替父顶罪。鲁潢觉得可疑,经过重新审讯,发现奸谋,遂将公公判处“故杀平人罪”。州里百姓称赞鲁潢断案神明。鲁潢为官正直清廉,不媕娿谀佞,“与按察使某不相能,而朱文正(朱珪,1769-1771年任山西布政使,嘉庆帝之师)时为布政使,独器之”。后来,念母老,投牒以终养请归,朱文正及巡抚留之再三而不得,便问他何人可以接替。有一人“以白金八千乞公荐已,公却之,而荐某州牧”。最后,鲁潢将回老家新城,忻州缙绅为其立有生祠,具酒馔以饯行,还送白金二千为路费。鲁潢不客气地收下来,但却用于秀容书院的“膏火费”。

而鲁潢在忻州最大的业绩,就是修建秀容书院。

    乾隆三十八年(1773),鲁潢任忻州知州已“历三年,部署颇悉,狱讼较稀,始锐意于此,而思创为之”(鲁潢《新建秀容书院碑记》,以下简称《碑记》)。但始终有所遗憾,为什么呢? 因忻州毗临太原,“幅员辽阔,民户殷繁,家有盖藏,人丰囊橐,讴吟弦诵之声不绝于耳,独书院至今缺”(《碑记》)以为如此一个重镇无庠序书院,实为憾事。

    于是,知州鲁潢决心创建书院,并取名为“秀容书院”。为什么取名秀容?因为,忻州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曹操驱塞下流民于此,建立新兴郡和九原县。到北魏永兴二年(410),境内又置秀容郡和秀容县。直至隋开皇十八年(598)才废秀容,置忻州。秀容县在忻州历史上存在了188年,因此,秀容成为忻州的代名词,书院起名秀容书院再合适不过。

    在书院的选址上,鲁潢也是煞费苦心,最终选在州治西南最高处的九龙岗(原名九原冈)源头的文昌祠旁。这里早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就建过忻州儒学,到明弘治五年(1492)迁建于后来文庙原址。书院东面是文昌寺和白鹤观。据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天庆观记》载,白鹤观始为七圣观,后改为天庆观、白鹤观,创建于唐天宝年间。这里居高临下,俯瞰全城,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书院名和地址都已确定,最关键的是经费问题。于是知州鲁潢召集忻州有名的绅商会商于文庙明伦堂,劝募绅商主动捐资兴办书院,共筹银四千余两。除解决了兴办书院和文昌寺添建房屋、制修器物外,“将余金发交典行,量取薄息,以资永图”(《碑记》)。存款生息,资金滚动,利润日增,并且“每年山长束修,生童膏火奖赏,皆由生息项下发给”。同时,又在西高村划拨公地17亩归书院,收成归书院所有。书院从启动到建成,历时两年,于乾隆四十年(1775)建成开学。

    秀容书院依地形而建,由上、中、下三个院落组成。上院为主院,中、下院为书舍。主院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乐楼、过厅和正房,两侧为厢房、耳房、生舍。正房砖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五檩无廊式架构,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院西侧顺阶而上,有四角亭、六角亭(寥天阁)、八角亭,南北一线。登亭远眺,视野开阔。六角亭亦称廖天阁,是城内最高点,立于亭内,可俯瞰全城。书院虽居城内,却环境僻静,是理想的读书胜境。如今,整个建筑现基本保存完好,古风犹存,是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建成后,鲁潢聘请崔嶫为首任山长,兼主讲师,负责书院的教学工作。崔嶫,忻州曹村人,乾隆二年(1737)丁巳进士,字云峰,号乙轩。历任知县、知州、礼部员外郎、郎中,兼铸印局掌印。后因其父母二老年迈,无人抚养,便辞官归里。“每年二月官定日开课腊月、正月不课”,“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日为斋课,十六日官课,十七日诗赋课”(《碑记》)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废科举立学堂章程,谕令府及直隶州书院改办中学堂,以“兴学育人”,秀容书院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新兴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又改称忻县中学,即今忻州第一中学前身。

    鲁潢居官时,就关心家乡中田的义田事务,但一切均委托族侄鲁九皋处理。“凡寄赀为远祖近祖广祭田学田诸事,皆以属其族子仕骥,学者所称为山木先生者也”。在鲁九皋《山木居士外集》中,只发现他两封《寄忻州叔书》。其一云:“……近年来,蒙族中诸老成过爱,凡有公事,悉以相委。即或彼此嫌猜,一为劝释,即皆欢然无间。此时族中人心颇觉协和,此皆祖宗积累深厚之遗也。府中人人恭谨,颇有万石君家风,尊卑长幼遇事互为调剂。仕骥尝窃叹世德如此深厚,其遐福正未有艾也。……家庙、义仓粗就,仕骥初意不欲以此末节相聒,而望专力置义田以瞻族,故前信未尝及此。”其二云:“……义谷承酌增二百,今岁族中亦尚有增输者,或可广至千石也。”一是肯定了中田鲁氏家族有汉代万石君家风。注:石奋,字天威,号万石君,今河南温县人,西汉大臣。二是举族义田可至千石,“以赖举火者”,并特别提出“收合宗族,今日惟有义田一举耳”,这在古代,是很有见地的观点。

    鲁潢回籍后,“吾外舅自忻州乞养归时,既悉分其所得廉俸与诸弟,而诸子之产业不过三千余金,未有田也”(陈用光《渭川外舅祭田记》)。仅有的廉俸,至此也差不多散光了。所以丈人过世后,陈用光的内兄内弟均罄产无余,难以糊口,故不得不以赠白金五百两为其家买祭田六十石以轮年值醮,而且田券还钤有新城县县印,以示不得无故转卖。

 

 

                                        201754

 

 附文:

 

                                             秀容书院

                                                                  /穷高

    忻州城市的西南角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群,曲径幽深处,错落有致,古朴而典雅。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它那优美的造型、雄秀而悠然的仪态都会动人心魄,给人的感觉犹如夜色里高悬的明月祥瑞于忻州大地。这所建筑就是拥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忻州文化圣地--秀容书院。
  忻州秀容书院始建于乾隆四十年,史载为江西新城人鲁璜任忻州知州时“鼓励韩俊,畴备膏火,奖赏经费”而建,书院落成取代秀容儒学成为当时忻州最高学府。
  秀容书院自然地利优越,与文昌寺、白鹤观融为三者合一的文化圣地,与文昌寺对应而歌,不仅有九龙岗余脉之地蕴,更有早建的文昌寺、白鹤观之文韵。集古城、古风、古韵于一体的古老建筑群是忻州文化历史渊源的文脉,虽几经修葺,依然大体保持晚清建筑风格。
  秀容书院巧妙地结合了自然地形而精巧设计,西高东低,依崖而筑。其总体布局由下中上三院组成,下院有白鹤观旧址,拾级而上即为中院。中院是书院的主体部分,由北向柏树院、中部枣树院、南向槐树院三院组成,院内宁静清幽,干净整洁。主建筑文昌祠入间最深,青碧琉璃瓦覆顶,檐下有廊,据传为明代建筑,是当年那些文人学士祭奉文昌君的地方。祠内神各异,栩栩如生的诸神造化了一代又一代的忻州学子。古柏与古祠使得这个百年院落充满了历史沧桑感,庄重而不失典雅,淡泊而难隐辉煌。顺台阶拾级而上,犹如步步登高的“步云梯”,当沿着那七十七级长阶缓缓向烟云处攀登时,悠悠的钟声似乎正从康乾盛世的远古飘来,每前进一步,都会感觉到氤氲之中的先贤们的魂灵正在心中萦绕着一种高雅的气息,温暖、感动、庄严,一种无可名状的缱绻油然而生。
  秀容书院之名大有来历,相传因秀容是金、元时期文豪元遗山的故乡而得名,金、元时期的秀容就是清代的忻州。伫立书院红柱绿瓦、飞檐凌空的六角亭上登高眺望,“九龙岗上望晴川,碧水悠悠接远天,绝似江南风景好,烟波只欠钓鱼船”的远古清音就会随风而来。凝重苍凉的诗句如忻州悠远厚重的历史,都藏匿在苍韵恒古的秀容书院茫远处,诠释着书院彪炳史册、传世荣耀的历史功绩。只可惜,诗词里描绘的忻州美景只是诗词留给后人的一个记忆,已消逝在时间流里,不复存在。秀容古城也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轮廓,横贯城楼南北的明清老街两边那些古铺民宅也早已淹没在时代洪流中变成了失去记忆的老者,只有这秀容书院还在涛涛改革浪潮中淡定地坚守着古老的风韵。因此,每次登上秀容书院,我的内心都会有一阵莫名冲动,仿佛自己就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接点上聆听历史的呼唤,观瞻未来的星光,从而得到无穷的教益和丰硕的收获。
  驻足秀容书院,眼前虽不能再现古城曾经的雄伟繁华,不见牧水清涟曲波涌泻的情景,没有系舟群峰满目翠绿拱州而起的景色。但视线里的古城、新街、牧水、书山或春雨放晴,新绿泛野,或瑞初霁,尘埃荡尽,自有一番别致气象。夕阳余晖中仰视秀容书院,古树老木郁郁葱葱,掩映白墙灰瓦并峙双阁次第而伸的韵致仍有玉宇琼楼、人间仙境之感,令人顿生无尽遐想,无限自豪之感。
  因为书院是传承文明,传播思想文化的载体,所以,有这么一座书院存在,忻州人谈吐就有了书卷气;有这么一座书院蔚然,三晋游子就有家有踏实感;有这么一座书院耸立,忻州人就有底气。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起秀容书院是自己的根就心明眼亮有奔头,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