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新城作家群生平及著述考略
文/李阳阳,徐国华
摘要:新城作家群是赣籍桐城派的主力军,然尚无相关研究。以师承、私淑关系为纽带,以是否宗桐城义法为准则,查检方志、史书、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赣籍桐城派作家的诗文集等相关文献,确定桐城派新城作家群共有35位成员,并试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文集做较为详细的考述,以期推动桐城派研究的深入开展。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称“桐城派”,称雄文坛二百余年。赣籍桐城派作家是其重要一支,有证可考的就有53名,新城作家群则是其中的主力军,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正如吴德旋所说:“乾隆嘉庆之际,天下言文章者推桐城;而江西新城亦最盛。”
以桐城派开创人方苞为起点,依据师承、私淑两大传承关系,以是否宗桐城“义法”为准则,查检史书、方志以及江西桐城派作家的诗文集等相关文献,可确定桐城派新城作家群有35人,其中吴煊、吴照、李孔地、谢学宗、蔡世钹、李觉等6人是赣籍不是新城籍,但他们师事新城籍作家,也归为此列。笔者不揣浅陋,依据刘声木撰、徐天祥校点的《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第二卷至第十三卷、地方县志、新城作家诗文集等,试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文集略作考述,来进一步推进江西桐城派及地方作家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1、姚鼎传人
陈用光、陈兰瑞、陈大庆皆姚鼎传人。陈用光师事舅父鲁九皋、姚鼎;陈兰瑞、用光子,家学传授;陈大庆,用光孙,师事蔡世钹,又日侍用光左右。
陈用光(1768-1835),字硕上、石士、实思,新城(此文“新城”均指今江西省黎川县)人。嘉庆庚申年(1800)中顺天乡试,嘉庆辛西(1801)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壬午年(1822)提升司业,历任中允侍讲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参事府参事、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最后官至礼部左侍郎。还曾担任文渊阁直阁事,国史馆总篆,文颖馆明鉴总篆,乡、会试同考官,河南乡试正考官,提督福建、浙江学政等。对于陈用光是否是姚鼎的嫡传弟子,尚有争议,他先师事舅父鲁九皋,后又师事姚鼎学古文法,但陈用光从鼎最久,时人认为其师说尤其笃信,所以认为他是嫡传弟子也不为过。陈用光在姚氏弟子中是官运最为亨通的一位,其为人宽厚谦和,尊师重教,为其师鲁九皋和姚鼎置祭田,姚鼎称之“才俊而志远,固世之异士也”。他于道光十五年(1835)病卒,享年68岁。其文“义法谨严,言有体要,谈而弥旨,气韵胚胎欧、曾”。著述甚丰,传世的有《太乙舟文集》8卷,影响较大,为梅曾亮编次,多次刊刻。还有《诗集》12卷。另有《春秋属辞会议》,惜未完而卒。《太乙舟文集八卷》,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3)武昌孝友堂重刻本7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太乙舟文集十二卷外集一卷》,有清咸丰四年(1854)武昌孝友堂重刻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太乙舟待删草二卷使浙草一卷已未诗钞一卷》,有清稿本1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太乙舟文集二十一卷》,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武昌孝友堂重刻本;《太乙舟古今体诗钞十三卷》,有咸丰问刻本;《春秋属辞会议》,有清钞本;《惜抱先生尺牍八卷》(编)、有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2册,现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
陈兰瑞(1788-1823),字易庭,号小石,新城人,用光子。他夙承家学,经、史、诗、古文词等皆精。但20岁赴京应试落第,常觉怀才不遇而心情忧郁,35岁时因病去世,著有《观象居诗钞》两卷,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
陈大庆(生卒年不详),字子敦,新城人,监生,用光孙。师事蔡世钹,又经常侍奉在陈用光左右,与陈用光“诹经史,谈文事”,“用光谓学有传人”。
2、梅曾亮传人
陈溥、陈学受皆师从梅曾亮。陈溥(1805-1858),字稻孙,号广敷,一号俊候,新城人。陈兰祥子,用光从孙。陈溥学古文于梅曾亮,尽得桐城义法,他“泛览百家,诗文亦有卓荦之概”,且著述颇丰,有《陈广敷先生诗文钞》《霞绮集》《诗说》《旴江丛稿》等,主讲九峰书院。新城学者杨希闵在《诗榷》《客中随记》《乡诗摭谭》等著作中对其评价较高。《霞绮集》有清光绪九年成都伍肇龄刻本;《陈广敷遗书三十九种四十八卷》,有清光绪九年(1883)成都刊本20册;《陈氏丛书三十七种四十一卷》。有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22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陈学受(生卒年不详),字永之,号懿叔,新城人,溥从兄,道光时监生。他学古文于梅曾亮、朱琦,尽得桐城义法,主讲弋阳书院。撰《春秋十种》等,写稿初定,未能付刊,同治《新城县志》可查。
2、朱仕琇传人
鲁鸿、吴煊、吴照、李孔地皆属朱仕琇传人。鲁鸿师事朱仕琇;吴照、吴煊、李孔地,师事鲁鸿。
鲁鸿(1722-1789),字怀远,号厚畲,新城人。师事朱仕琇,为文研求数十年。乾隆癸未(1763)进士,任河南孟县、沈邱、荣泽等知县,升至州府同知。在万载期间,常亲自督学,教授学生,使当地文风大振,人才辈出。著有《周官塾训》《四礼通俗》《厚畲初稿》《厚畲诗稿》《春秋意测》等。今存《厚畲初稿》4卷。《晚晴簃诗汇》存其诗多首,同治《南城县志》收有其碑记、墓表各1篇。
吴煊(1748-?),号退庵,南城人。乾隆已酉(1789)恩科举人,授国子监典薄。师事鲁鸿,受古文法。仕途失意后,寄人篱下,诗多愤世悲凉之音,充满感伤情调。追慕高风亮节,又摆脱不了世俗之念,与达官显贵酬唱之作甚多,能以指头画山水,名扬江淮。著有《菜香书屋诗草》《唐贤三昧集笺注》,主讲石渚书院。《菜香书屋诗集六卷》,有清嘉庆七年(1802)刊本1册,现藏于南开大学图书馆;《唐贤三昧集笺注》,有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听雨斋刻本3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
吴照(1754-?),字照南,号白庵,晚自称白翁,南城人,煊弟。为鲁鸿高第弟子,主讲紫阳书院。乾隆乙酉(1789)拔贡,只当过永新、宁都、大余教谕,后弃官归。诗、书、画时号“三绝”。著有《听雨斋诗集》《说文字源考略》《说文偏旁考》《老子略说》等。吴照著述《听雨斋诗集十二卷》,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南昌刻本4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听雨斋诗集二十二卷别集一卷补编一卷》,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南昌刻本4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听雨斋诗集二十二卷别集一卷补编一卷》,有清嘉庆九年(1804)刊本4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说文字源考略六卷》,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南城吴氏南昌刻本4册,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说文偏旁考二卷》,有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听雨楼刻本2册,现藏于人民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说文偏旁考二卷》。有民国八年(1919)苏州振新书社石印本2册,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李孔地(生卒年不详),字匀待,广丰人,诸生。师事鲁鸿,受古文法。其为文“深得古人义法研求数十年,除义甚高,古意盎然”。撰《霞亭文集》十五卷、《外集》五卷、《附录》一卷。
4
鲁九皋传人
鲁九
皋 (1732-1794),原名
仕骥 ,字
非,号乐庐,新城人。又因书室额文“山木居士”,古人称“山木先生”。乾隆辛卯(1771)进士,官夏县知县。鲁九
从师较复杂,少年时师从从父鲁鸿,青年时代师从朱仕琇,朱仕琇卒后“复
姚鼎,反复议论”。鲁九
之文以和平温厚为主,持论中正。姚鼎称其“为人敦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人观其言动恭伤有礼,而知其学之
;读其文冲
和易而有礼,亦知其必为君子也”。他在桐城派倡导的古文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居乡期间致力研习学
和向邑人讲授古文之法,“识者谓新城古文之学 盛,其源
自(鲁)九
也”。著《山木先生文集》《翠岩杂稿》等。其中,《鲁山木先生文集十二卷外集二卷》,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陈用光刻本7册,现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鲁山木先生外集四卷》,有清乾隆
十七年(1782)刊本2册,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山木居士外集四卷附志铭行状一卷》,有清嘉庆
年(1797)刊本4册,现藏于江西图书馆。
吴乐鼎、陈希曾、陈希祖、鲁缤、鲁肇光、鲁嗣光、陈兰祥、
潘兰生、杨希闵、鲁兰枝、鲁云、鲁元复、黄长森、鲁希晋、鲁应祥、杨声昭、陈希孟、陈煦、鲁迪光等。皆属师事鲁九
传人,他如谢学宗师事吴际蟠;陈鹏师事杨希闵;黄兆藻私淑鲁九
;蔡世
私淑鲁九
,复从陈用光受古文法;陈学洪师事世父陈兰祥;李觉师事鲁缤等,则亦皆属鲁九
传人。
吴乐鼎 (生卒年不详),初名喜,字达甫,号亚
舟,新城人。师事鲁九
,受古文法。其为文清明和正,颇得师传。九
重其文行,鲁嗣光、陈用光、谢学
皆其弟子。撰《
舟初稿》《续稿》《木屑竹头集》《黎川杂述》《
里富教》等。同治《新城县志》卷十
收有其《
里富教约》《
舟初稿》,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陈希曾(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新城人。用光从子。乾隆己酉(1789)中解元,乾隆癸卫(1793)中探花,官工部右侍郎。师事鲁九皋 ,受古文法。“工诗、古文词,得山水清刚之气,而傅以博来”。督理学政,任过云南、贵州、江南、顺天等地乡试正、副考官,充殿读卷官等,任国史馆副总裁期间,他将编入《四库全书》中的江西籍人士的著作编集成册,予以珍藏。撰《奉使集》一卷。另有《戊辰奏牍存钞》,编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中。
陈希祖(1767-1820),字敦一,一字
孙,号玉香,一号玉方,新城人,用光从子,希曾兄。乾隆丙午(1786)中举人,庚戌(1790)中进士,被任为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后改调吏部,补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师事鲁九
皋 ,受古文法。工书,兼古今名家法帖。其诗、古文词皆由以精意。惜遗稿散佚。著有《云在轩稿》,今未见。得著名书法家董文敏晚年神髓,与当时著名书法家张得天、刘文清鼎足,有墨宝传世。《陈玉方小楷墨迹》,有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鲁缤(生卒年不祥),字宾之,号静生,新城人,鸿子,九皋族弟。乾隆壬子(1792)举人。师事从兄鲁九皋,受古文法,姚鼐黎其“气凌万无前,虽甚能文之士,当避其锋也”,撰《鲁宾之文钞》一卷,有清道光间陈用光刻木一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
鲁肇光,即鲁肇熊(生卒年不祥),字葆之,—字纯之,新城人,九皋子。师事其父鲁九皋,能嗣其父为占文学。
鲁嗣光(生卒年不祥),字习之,一字韩门,新城人,九皋子,乾隆壬子(1792)举人,师事其父鲁九皋,著有《鲁习之文钞》一卷、《尚书说》等,《鲁习之文钞一卷》,有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1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陈兰祥(1775—1831),字伯之,新城人,用光从子,陈煦长子。嘉庆已卯(1819)乡试,道光已丑(1829)进士,改庶吉士,未及散馆卒。师事舅祖鲁九皋,受古文法。著有《晚翠斋文集》,存《晚翠斋遗稿一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1册,现藏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潘兰生(生卒年不祥),字磷石,亦字蓬士,号白芗,新城人。乾隆壬子(1792)举人,官内阁中书,授文林郎。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
杨希闵(1808—1885),字铁俪,号卧云,新城人。道光丁酉(1837)拔贡,候选内阁中书。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同治庚午(1870)东渡台湾主讲东海书院,达十余年之久、所编《乡诗摭谭》,评述了自陶渊明以来赣340多位诗人的作品,为研究江西诗歌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他编著有《乡诗摭谭》正集10卷、《续集》10卷、《豫章先贤九家年谱》15卷、《四朝先贤六家年谱》、《四书改错评》14卷、《水经注汇校》40卷、《诗榷》12卷、《江西诗轨》、《江西诗话》、《榕阴日课》10卷、《绝句诗选》3卷、《覆甑草》10卷、《遐憩山房诗》4卷、《客中随记》8卷等。杨希闵亦通医学,还著有《伤寒论百十三方解略》、《金匮石七十五方解略》等,其中《遐憩山房丛拾稿一卷覆甑草一卷过存草二卷》,有清光绪四年(18780刻本3册,现藏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乡诗摭谭正集十卷续集十卷》,有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6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读书举要二卷》,有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1册,《津河广仁堂所刻书》,有清光绪中津河广仁堂刊本,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图书馆;另有多部医学著作存世。
鲁兰枝(生卒年不祥),字德馨,新城人。乾隆已丑(1769)进士,官兵科拿印给事中,师事族父鲁九皋,受古文法。主讲乐源、皖江、豫章等书院,天性好学,笃老不倦,著有《敦复堂诗集》。
鲁希晋(生卒年不祥),字平可,新城人。光绪壬寅(1902)举人。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其文雅洁有法度,其诗韵味深隐。
鲁云(生卒年不祥),字仲馨,新城人,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
陈鹏(生卒年不祥),新城人,陈溥从孙,师事杨希闵,受古文法,亦工古文。
鲁元复(生卒年不祥),新城人,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能传其所学,名业虽不著,所诣甚精。
黄长森(1818—约1873),字襄南,又字曼亭,新城人.同治戊辰(1868)进士,任安徽桐城、青阳等知县,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主讲崇正书院、与梅曾亮、吴嘉宾、陈溥、陈学受等以诗切磋,撰《自知斋文集》十卷、《诗集》九卷,《词》一卷,诗文遭匪乱焚毁。现存《自知斋文集》十卷,卷十收词40首。《自知斋诗集十卷》,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2册,现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自知斋诗集十卷》,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2册,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鲁应祥(生卒年不祥),字伯元,新城人,鲁九皋孙,师事其祖父鲁九皋。
杨声昭(生卒年不祥),新城人,师事鲁希晋,受古文法。
陈希孟(生卒年不祥),新城人,陈希祖弟。嘉庆辛酉(1801)拔贡,官候选同知。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
陈煦(生卒年不祥),初名有光,字晖吉,后字青梧,新城人,陈用光兄,钦赐举人,以弟用光官加级,赠奉政大夫。《四库全书》官总校,官光禄寺署正衔,师事舅父鲁九皋,受古文法、工诗。
鲁迪光(生卒年不祥),新城人,鲁九皋子,师事其父鲁九皋。
陈学洪(生卒年不祥),字允之,新城人。监生,官新兴厂盐大使,陈用光从孙,师事世父兰祥,受古文法,能文章,工书法。
李觉(生卒年不祥),字牧臣,南丰人,师事鲁九皋,为鲁缤高第弟子。
黄兆藻(生卒年不祥),字概予,新城人,光绪壬寅(1902)举人,其文私淑桐城,因为是新城人,加上活动于光绪年间,归为私淑鲁九皋,撰《适其适斋集》五卷。
结 语
总之,在赣籍桐城派成员,新城作家群体所占比例很大,促使桐城派在江西形成在江西形成了一个牢固的作家群体,并颇具盛名。即便最后桐城派时代的洪流淹没,但毋庸置疑的是,新城作家群对桐城派在江西的传衔、江西地方文化的发展、赣籍文人在清文坛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