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宏村“十二景”的由来

(2016-03-02 16:42:51)
标签:

旅游

分类: 黎川风光
                                                宏村“十二景”的由来
                                                                       家谱上的余锋画像



            宏村“十二景”的由来

 

           一出日头会仙峰,照见横村两江红。

           潭头嘴上三宗寺,牙背塅上四古庵。

           五里长桥好跑马,六高沅里好藏兵。

           七星伴月高湖塅,八蛮桥下小罗山。

           九曲弯弯黄岩水,十里河路透孔沅。

           十一行宫把水口,十二太子坐龙潭。

——余锋

 

编者;在宏村人,代代相传余驸马曾编有宏村十二景,谁都能背上几句,但大部分人都说不全,也说的不一样。

春节期间,墙围家基金会委托风雅黎川搜集宏村十二景’”的资料。我们有幸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黎川卷》中找到比较权威的版本。它弥补了宏村十二景’”无人记录的空白。

传说的整理背后是文化记录与传承。感谢口述者刘福孙和整理者武一中,感谢黎川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黎川县民间故事编委会。

 

故事:公元1141年,黎川宏村出了个余驸马。余驸马本名余锋,家境贫寒,以种田为生。

有一年,皇后大病,久治不愈,寻遍天下名医,可太医们为一味药引而犯愁。这药引说来并不难得,就是我们平日里当菜吃的葫子。但皇后大病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哪里去寻这东西?因此,皇帝下令全国张贴皇榜,榜上写明:如有人能找到葫子向皇上进贡者,就封进宝状元,并招为驸马。


                                                      宏村“十二景”的由来

余锋见榜后日思夜想,要能找到葫子,荣华富贵不就都来了么?于是,他四处寻找,走遍宏村的山山水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葫子竟然出现在自家菜地的枯草丛中。他万分快活,撕下皇榜,进京上贡。

皇后的病治好以后,余锋真的成了进宝状元,并招了驸马。这一日,皇帝召见余驸马,见他驼背弯腰,相貌丑陋,又出身低下,便半感慨半嘲笑地说:“想不到穷乡僻壤出了你这个丑驸马。”

余驸马急忙回话:“万岁,我们家乡是个大地方。进水口一个老长的山洞,这次出来,我钻了七天七夜。你看,连背都钻驼了。”

皇帝又问:“你说你家乡是大地方,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地方?”

余驸马回说:“万岁,让我数数我们宏村的‘十二景’,你就知道是个怎样大的地方了。”说着,就按宏村的实有地名,编出了“十二景”:

一出日头会仙峰,照见横村两江红。

潭头嘴上三宗寺,牙背塅上四古庵。

五里长桥好跑马,六高沅里好藏兵。

七星伴月高湖塅,八蛮桥下小罗山。

九曲弯弯黄岩水,十里河路透孔沅。

十一行宫把水口,十二太子坐龙潭。

皇帝听后,一个劲地点头,连说:“好地方,好地方!”并许下要去看看的愿望。

余驸马怕皇帝真的去看后,露了马脚,担当不起欺君之罪,连忙启奏:“皇上,我们家乡地方虽大,但道路难行,不通车马,还是莫去”。

 述:刘福中

 录:武一中

采录时间地点:1984-1986年采录于黎川县宏村镇

选自白庚胜、吴润发:《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黎川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82-83页。文字略有修改

                                           宏村“十二景”的由来

 

                                                引 题

      黎川有十二景,宏村也有十二景,分别与明嘉靖黎川诗人王材和南宋黎川籍驸马余锋有关。传说归传说,从故事中可看出余驸马的才气、胆识和机智。但史实归史实,黎川人尤其是宏村人纪念的余锋驸马绝不是驼背弯腰,更不是贪图富贵之辈。其仪表堂堂是我黎川男儿之本色,其丰功伟绩是值得我黎川男儿学习。

 

          南宋黎川籍驸马——余锋

            官炳炎

梁栋之才近帝王。自古以来,大凡饱读诗书,精通治国良策的贤才,没有不想施展抱负的。生于北宋末年,建树南宋之初的驸马都尉——余峰,就是这些非等闲之辈中的佼佼者。

梦幻伴生  果降奇人

余锋,字尧弼,又字待丰,号洪波,公元1124年出生,黎川县宏村镇人,是迄今知晓的一位黎川籍驸马。余锋的出生充满梦幻,颇具传奇。据《余氏宗谱》记载,余锋出生的当夜,其母彭氏夫人梦见一星如斗,流光坠室,感如有娠诞宿;其父梦一王者,策马入庭,谓曰:吾邑人危全讽(唐僖宗乾符年间抚州刺史,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人)奉帝命见汝家,屡世有德,敕吾助汝之力,言罢直入彭氏房中。父惊觉起,祖(指余锋)已生矣,乃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正月初三卯时。伴随父母离奇梦境降生的余锋,在优裕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家教调养下,成年后果然丰姿俊耸,相貌堂堂,骨健筋强,形如貔貅,双眼光射寒星,两眉浑如刷漆,话语轩昂,声豪气爽,心雄胆大,一派王者风范。

              

                    勤勉好学  博雅多才

余锋生于书香门第,长在官宦之家。爷爷余邦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李釜榜三甲进士,授襄阳推官。其父余去非,初任太和县尉,后因护驾有功升任秩御史、桂阳平阳二界巡把、汉阳镇守史,直至升迁兵马监制使、淮东抚斡忠训郎。其叔父余去病,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刘章榜登二甲进士,任京秩文学资官朝奉郎,后因上书弹劾奸臣秦桧,贬任衡州通判,最后以病告老返回宏村老家。

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余锋从小就沉湎书斋,手不释卷,泛渡学海,熟读《春秋》,精晓《论语》,沉吟《离骚》,细品《史记》。他自幼偏爱军事,饱览兵书,谙达兵法,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颇有深研,故成年后特别是成为高宗皇帝的乘龙快婿后,终于如愿以偿,得以施展抱负,报效国家,在抗金卫边、平定寇乱方面屡有建树。他多才多艺,酷爱书法,练就一手好字,尤以隶书见长,文武百官由衷赞佩。

        救驾有功  力荐驸马

 余锋招为高宗帝驸马,除了他的才识超群,人品出众外,与他父亲余去非救驾有功不无关联。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宋将苗傅、刘正彦密谋叛乱,发动兵变,逼高宗让位于钦宗皇太子。金兵乘南宋内讧,官兵全力以赴保卫京城之机,南逼宋疆,追杀太后。时任太和县尉的余去非组织忠义之士与金兵展开了殊死搏斗,竭尽全力保卫太后,并护驾至南丰觉元寺避难,后又一路保护太后平安回到越州(今浙江绍兴)。由于护驾有功,余去非官阶一路攀升。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朝廷酬功爵,挑选贤才为驸马,太后有意将公主嫁于去非之子余锋;与此同时,左丞相赵鼎、大将韩世忠向高宗帝呈递奏章曰:淮东抚干余去非诚有辅太后还驾之功,太后懿旨允公主配其子名锋。臣观余锋外有人才超群,内有诚德过人,博学通识,诚堪朝选,且有功于淮东,望陛下如皇太后言,以见陛下盛德。高宗皇帝允奏,以吴皇后之女惠安公主适之,封余锋为驸马都尉,并下诏,特封余去非为曲江男,食邑五百户。

                                    平叛抗金   定国安边

 余锋一生居安思危,忧国护民,为巩固南宋政权,为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英连二州盗寇作乱,朝廷将平寇重任委以余锋,他先以德攻心,使贼寇内部分裂,然后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将寇首捉拿归案,从者宽大遣返回家,深得民心,很快平定了二州之乱,高宗赞道:刚柔相济,利国利民。南宋建立之初,百废待兴,且国家还不稳定,尤其是金兵肆无忌惮地扰边侵域,使南宋新生政权岌岌可危。文武百官,有主战的,有主和的,势不两立。余锋坚决站在李纲、赵鼎、韩世忠等为代表的主战派一边,誓死不当亡国奴。由于他自幼熟读兵书,故在军事上的一些观点确实颇有见地,也派上了用场。他提出的《安边三策》极富战略眼光,主张边民编甲,教武演习,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勇猛为骑,各隶其属,各住其家的备战;置屯田法,平时训练、生产,战时据险杀敌。他在800多年前就具备这种化整为零,聚散而众,平时为民,战时皆兵的军事思想,确实难能可贵。他倡导组建民兵预备役的做法,对当时平叛抗金、定国安边的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成为后世效仿的经典之作。

余锋虽学贯古今,才华横溢,又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由于其时的最高统治者一味主和、妥协,以至奸臣得势,主和派专权。千思万虑终成妄,他的许多好的奏疏、建议不但石沉大海,未被采纳,而且遭到奸臣的疏远和诽谤,致使官运不畅,官场失意,从佥书枢密的位置贬至常德府兵马监押茶矾。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7月,年仅54岁的余锋忧愤辞世。宁恋家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的驸马爷逝世后,皇帝下诏谥赠襄毅侯,并准按余锋生前的遗愿,勅葬黎川四十七都大源锁口塘之阳。其妻惠安公主后余锋两年而逝,葬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城北壕口。

                宏村“十二景”的由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