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明清老街街段命名探源

标签:
旅游 |
分类: 黎川风情 |
黎川明清老街,初成于南宋,繁盛于明清。当年朱熹因避“庆元党禁”之祸,来到黎川。他带领学生,登上日峰山,放眼远眺,黎川美景尽收眼底。他触景生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四周阔野,孤峰系舟;一城山色,绿水浮楼。”由朱熹诗句“绿水浮楼”中我们可看出,南宋时代,我们祖先已沿河而建了许多房屋,形成街镇模式。
陌市街,是黎川明清老街最东的一段街。陌市街又称望市街,与田野阡陌有密切联系。“陌”本为田间东西贯通的小路,古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说。其意说南北(阡)东西(陌)相互沟通,鸡犬声音互相对应。这是一幅很美的田园风光图。明清老街,沿河而建。黎河流于此间,恰好是东水西流,符合古之“陌”道。先人依此取了十分具有田园风光且又雅致的街名:陌市街。坊间也称之为“陌头上”,陌市街又有一个俗称叫“磨市街”,这究竟是为什么,笔者多次访问民间耆老。据民国时担任黎川县民政科长现年90岁的张炳炎先生介绍,清代末年,有一位刘姓的富商,在陌市街尧氏家庙开了一间当时最大的油料作坊。有牛驴数十,榨油磨料,影响颇大。于是有人称之为“磨市”,据老者黄柏孙先生介绍,民国时期,人们有人书写“陌市街”,也有人写成“磨市街”。建国后,政府登记街名写成“磨市街”,于是“磨市街”逐渐代替了“陌市街”。据笔者考证:“磨”有两种读音,作动词时,只能读“mó”,作为名词时,比如“石磨”,才读“mò”音;这样看来读“磨mò市街”似乎欠妥,况且把有文化有高雅韵味的名字变成粗俗的街名,有悖于古人的用心。所以笔者以为,正名“陌市街”很有必要。
陌市街从陌头上至余家巷,街长约400余米。靠山的小巷有元远巷、萧家巷、应宿巷等;靠河的小巷有菖蒲巷、茶园巷、果园巷、余家巷等。
古老的黎川有两个津口。城墙朝宗门(黎川县城北门,现已不存)北面,有个地方叫吴家桥,这个地方,古为黎川的北津,这一津口负责征收过往船只关税。因为此地人烟不众,于是渐渐被人遗忘。而县城南门(昌文门)外有街道沿河而建,城南从石莲巷到彭家码头巷这一带有四个码头:石莲巷码头、琚家码头、新丰桥下码头、彭家码头。这四个码头连带一体。人们根据这一带地处县城南面,因而取名为“南津”。这南津是黎川县城的重要交通枢纽。古代的黎川,水运发达,黎滩河水充沛,是黎川通往南城、抚州、南昌以至到达长江的黄金水道,南昌等外埠的物资通过这条黄金水道,转运到南津各码头,再流向各方。这南津还是闽赣物质交易的中转站。“南津”在商业流通中作用太大,因而影响也大。人们便把余家巷到龙船巷这一段街道称之为南津街。
南津街是黎川明清老街中最繁盛的商业街。据清代道光年间的《新城县志》(黎川旧名叫新城,1914年改为黎川)记载,黎川南津街有从商人员二千五百余人。老街重要商号有晋泰、晋享、大隆等七百余号。涉及行业门类二十八种。南津街几乎全是商铺,这里是经商者的黄金地段。当然,南津街繁盛还和两座重要桥梁有关,一座是新丰桥,它建于明弘治年间,迄今已有520多年。另一座叫“横港桥”,此桥造型别致,古趣盎然。正因有南津,有双桥,让这儿风景更加迷人。
南津街人口稠密,小巷特多,背山的小巷有王府巷、许家巷、光明巷(暗巷)、光巷、鄢家巷、商会巷、曹家老门巷、烟丝巷等;靠河的巷子有石莲巷、太升巷、新丰桥巷、彭家码头巷、排栈巷、龙船巷等。这段街不仅仅巷子多,古老屋也特多。目前完整保存的靠山方向的古屋有邱家大厅、上进士第、下进士第、文魁牌、潘家厅、大夫第、龙岗会馆、薛家厅、邓家厅、戴氏公祠、邓氏享祠、邓氏小竹公祠、李氏家庙、黄家大厅、梁家大厅、老曹门厅等近三十座古屋。靠河方位的古老厅堂有世进士第、璩家大厅、瀛洲令绪、江燮庵公祠、朱家大厅、彭家大厅、排栈厅等二十余栋古建筑。其中邱家大厅、上进士第、文魁牌、龙岗会馆、潘家大厅等是明代建筑。这众多的古屋充分表明,明代这一带街市人气特旺。
明清老街从龙船巷到枫柴巷这一段,称为“校场街”。为什么叫“校场街”?还得从明代说开去。黎滩河从东向西流。到这一带,地势平坦,河水冲击造成河北侧平缓舒阔的河滩。明代正德年间始,官家在关帝庙旁河滩上设立演武场,俗称校场,于是人们将这段街取名校场街。校场街这一段河流真可称是秀美山川。站在河滩上,俯瞰是清碧河水,南望是翠绿山岗,东看是双桥倩影,西眺是黎水迂折。怪不得明代黎川才子王材在“黎川十二景”中以《黎水清纡》赞颂它:“万道飞泉一道流,千回石濑万回湖;洋洋不改山中色,处处澄鲜任去留。”今日这里现代建筑繁多,挤占了河边沙洲。全然没了当年辽阔的校场。可明代以来,一直是渲武练兵之地,清代曾先后任朝廷五部尚书和军机大臣的黎川人陈孚恩,在罢相乞归养母三年时间内,在这校场训练民团,抗击太平天国军。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在黎川发展武装也曾在校场练习兵马,以致打破国民党的第四次大围剿。
校场街街市平缓,古巷亦繁多,靠山的古巷有吴家巷、江家巷、胡家巷等。靠河的巷子有关帝庙巷、喻家巷、李家巷、港洲巷等。这段街道靠山的重要古厅堂有封家厅、温家厅、老邮局、邱家大厅、临汝旅社厅、居易等古建筑。靠河的古老厅堂除关帝庙还存残迹外,其他都被翻建成现代建筑,古建筑所剩寥寥。
枫柴巷至昌文门(南门口)这段街名为贤士街。这段街名称多且混乱,有人称之为贤市街,也有人称为前步街,更有称田市街的。称贤市街或田市街的,是黎川语音谐音造成的;称前步街的依据是它的东南侧有一条街名为花市街,贤士街在花市街东面,也就是在花市街的前面,故有前步街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明代曾筑过三次城墙,筑城墙时当时南门对接花市街,但到了清代,堪舆学与方位学也更进步了,发觉连接花市街的城门与正南面有偏差。于是重新在正南位置建成昌文门,城门建成了。但城外只是些乱岗荒地,间或有些零星建筑却也毫无章法。于是县令动员那些晋绅富豪,规划建一条街连接到校场街。为了表彰这些绅士及有功人士,特把这段街取名“贤士街”。
第二种说法:黎川县城昌文门(南门)早己有之,太平天国时期,太说法:黎川县城昌文门(南门)早己有之,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起义军曾十一次进出黎川,当时的太平天国军队对黎川烧杀抢掠,他们在城外攻城,拆房取料,作为攻城材料,终于攻入城中,大肆放火烧城,城内汤家圳一带夷为平地。昌文门外一片火海,太平军退后,汤家圳一带己无法收复。县令为保持黎川城镇繁化,动员有钱的富商及富有的仁人志士,修建一条新街连接原有街道。县令为表彰这些仁人志士的功行,命这段街为“贤士街”。
两种说法,其结果都是相同,都是为了表彰仁人志士的功绩。
贤士街小巷相对少些,靠山的有枫柴巷、姚家巷、牛奶巷,担水巷(己改新人民路),靠河边的巷有凌云巷。这段街相对共他段街可称为新街。这段街的建筑也相对较“新”。主要的古厅有李氏祠堂,刘氏家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