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民俗——板凳龙舞

标签:
文化 |
分类: 黎川风情 |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起源于江浙地区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在集体所有制以前普遍存在于我国南方各省市的年度盛大活动。这一种汉族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龙舞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
在黎川樟村,至今还保存着一个具有百年习俗的舞龙——板凳龙,举办舞龙活动是件大事,因资金匮乏,已经有好几年未能办成。此次樟村舞龙活动受到在广东的黎川籍农民企业家资助,感谢他们造福桑梓,回报社会的善举。此次舞龙活动于初三、初四举行,板凳龙上放着大小蜡烛,用灯笼罩住。相比灯泡,它更有闪烁的效果,当然走一路需要更换蜡烛。龙头一般有身材魁梧,力气较大的人担纲,龙尾则一般有身手矫健之人黎川人的舞龙抬舞。黎川人看舞龙,不是泼水,而是放一二折的小鞭炮,期盼龙带来好运。
板凳龙有多种式样的耍法。有独凳龙。一条家用普通花条板凳饰以彩龙(木刻或扎纸校彩绘),可由二人至三人舞。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三人玩时,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成人数不定,但至少有9人。每人各举一凳。前一名示龙头,后一名示龙尾,其余为龙身。另由二人举宝珠逗引龙行进,数人协调行动,节节相随,时起时落,穿来摆去。有时一条龙从头到尾,要用八十多条板凳相连,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替代龙体),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由于每只花灯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画,为此八十多只花灯的图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条龙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图案。当然由于民族风情不同,有些地方的板凳龙上的图案以统一的祥云为主,类似于鳞片,寓意吉祥如意。舞龙时,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形成一条长长的灯。有篾扎板凳龙,即用竹篾扎成龙形置于板凳之上,以木脚示龙爪,造型逼真。
(文、图与杨金根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