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老街的空间解读

标签:
文化 |
分类: 黎川古迹 |
黎川老街的空间解读
【摘
【关键词】:街巷空间;解读;黎川老街
Explanation the spatial scale of Lichuan street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Lichuan Street as the research subject,By some effective ways,such as using space theory,trying to find out the multi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s in Lichuan' Street.
【key words】:spatial scale of the street; interpretation; Lichuan ancient street
引言
1.黎川老街概述
据《黎川县志》记载,古城黎川曾经也是一座由城墙围拢的城池,且四面设有城门,依傍于城外的黎滩河一—这条历史上赣闽边界的黄金水道。如今的黎川被分成新城和老城两个部分,只有黎川老街还保持着民国风格。现存的老街是1943年,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县长朱维汉倡议,将街道两边的平房店铺拆除,拓宽街面至7.6米左右,用卵石或碎石铺路,店铺统一为二层骑楼式砖木结构建筑。黎滩河在熊村河和社苹河的交汇处分别建有两座廊桥,一座是新丰桥,一座是横港桥。新丰桥横跨黎滩河,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1504年),曾经是连接福建泰宁、建宁以及黎川县城乡往来的交通要道,现存的新丰桥的桥身为80年代重建。横港桥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坐落在社苹河上,是一座三孔石拱廊桥。最为特别的是,两桥相互垂直,形成了“双龙饮川”之势。黎川县明清老街基本保存了当时的风貌,是抚州现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一条古街。
2.街巷空间形态特色
2.2街巷的空间结构
黎川老街(现称人民新路)整体呈东西走向,凸向河滩,略呈弯弓形。但过去,这条老街是分段命名的。从南门口至县中医院名为前步街,中医院至新丰桥名为南津街,新丰桥至陌头上称为陌市街(磨市街)。枫柴巷至中医院这一段街巷呈南北走向,形成了一个直角形的弯道。总体来说,整条街道沿黎滩河成线形展开的。(图1)
3.街巷空间界面构成分析
3.1底界面
3.2侧界面
在黎川老街中,主街两旁建筑的门多为排木门,少数为民居私宅门。排木门多用于商业店铺,整排木门均可自由拆卸和组装;民居私宅的门的主要形式为门楼式,多仿照木牌楼形式,且一间三楼式占多数。
在二层阁楼上都设有一至两扇格栅窗,形式简洁多样,在少数木窗框上还雕有简单的几何图案,具有浓郁的民国风格。
侧界面的建筑风格限定了街巷的侧界面,同时也是对街巷形象最直观的表现。街道两旁的商铺沿袭古老的传统,基本都采用前店后坊或下门面、上住房的格局。沿街建筑二层的外墙全部贴着宽约80CM的杉木条(图4)。横向排列的杉木条沿街顺延,韵律感十足。
3.2.3骑楼柱廊
3.3顶界面
4.街巷空间分析
一般来说,对历史古镇街巷空间系统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人文式的研究、史籍式的研究、还有一类是利用空间句法理论的研究。总体来说前两种研究方法侧重于对街巷空间系统的描述、归纳与解释,第三种研究方法则是从非传统的视角对复杂街巷空间进行描述与分析。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老街的街巷空间进行分析。
4.1街巷的可识别性
B.鲁道夫斯基在《人的街道》中说道:“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不可能同周围的环境分开”。街巷空间界面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可识别性上,因为可识别性是通过对视觉感官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一定知觉的心理过程。街巷空间界面从其产生时就具有一定的特征,经过历史的沉淀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街巷空间环境。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采用“意象”的方法分析城市形象设计的途径,他认为“可识别性”在城市设计中至为重要。 “可识别性”有助于我们分析街巷的空间结构。黎川老街沿街商铺外墙上独具特色的杉木条以及长达数里的骑楼长廊,这两大鲜明的个性,都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街道空间的可识别性。
4.2街巷的明晰度
对明晰度的判断主要体现在实体空间与虚体空间面积比,面积比大说明实体空间紧凑、凸显度高,明晰度高;面积比小说明虚体空间面积越大,易出现多处模糊空间和过渡地带,这样空间松散且凸显度低,明晰度低。根据黎川老街总平面图形数据,比较实体空间(街巷、院落)与虚体空间(建筑)之间的面积,在图底关系(图6)的基础上对老街的明晰度进行分析,从而对老街中的建筑组团形式进行明确、清晰的分类。
从图底关系中可以直观的看出黎川老街的建筑肌理走向明晰且有机,建筑之间的模糊空间较少,建筑布局紧凑,明晰度较高。整个空间布局形成“一轴两组团”的图底格局,即以主街为轴线,在枫柴巷和光明巷周边形成两个建筑布局紧凑的组团,整个街巷空间形成了张弛有度的序列感。
4.3街巷的可达性
街巷空间的可达性能体现出人对所处空间的熟悉程度。包括从路径可达性和视线可达性两个方面。
5.结语
本文从街巷空间形态、空间界面构成及空间构成三个方面对黎川老街的街巷空间作了初步的探讨,从而总结出黎川老街的独特性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其一,在黎川老街这个规模大、明晰度高的街巷中,个性鲜明的界面使街巷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使得街道具有活力;其二,交融的地域性,黎川历来是赣闽两省间重要通道,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黎川老街的建筑融汇了岭南骑楼、闽北民居、江西天井大院等多种建筑风格;其三,历史更迭性鲜明,街区中大量的明清院落和1943年改造的沿街商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街作为黎川古城的重要历史遗存,是构成古城有机整体的主要要素。黎川老街的街巷空间因形成过程中的随机性、适应性,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征,同时也形成了古城空间特有的人文内涵和风土特质。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胡月萍.传统城镇街巷空间探析[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02.
3.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 林庆怡,陈朝晖,邓 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作者:王炎松,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