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雅黎川
风雅黎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24
  • 关注人气:1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恨水祖孙三代与黎川不解之缘

(2013-07-02 09:52:05)
标签:

情感

分类: 黎川往事

                   http://s11/mw690/917bc4e5ge07d986fe85a&690

                                             张恨水一家

 

       张恨水祖孙三代与黎川不解之缘

 

张恨水(1895年-1967),安徽潜山县人,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他的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张恨水与黎川有着特殊的文学渊源。1905年,张恨水10岁时,随父亲来到黎川,正在这里,张恨水第一次接触了通俗小说,并在私塾老 师潘端木先生的熏陶影响下,张恨水开始了文学启蒙。张恨水在《写作生涯回忆》中,描写了进入黎川的过程。那一年,他和二叔一起,乘坐乌蓬船,一觉醒来,看到叔叔正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连自己跟随他说话都没有听清楚。他凑过去看,原来是一本绣像小说《薛仁贵征西》,于是他就挤在叔叔身边和叔叔一起看,张恨水越看越爱看,等到叔叔看完,自己接过来看,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从此他知道了小说是怎么一回事。

张恨水的父亲很重视教育,由于工作的流动性,不管走到那里,他父亲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当地最好的学堂和老师,然后把先生请到家里,或者把儿子送去学堂。潘端木先生是张恨水的黎川私塾老师,在当地很有名气,潘先生的家离张恨水居住的厘卡码头也不足二百米,是个“三国迷”,爱讲传评书。他常带一本《三国演义》来上课,张恨水一有机会就拿起来看。在先生的影响下,张恨水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把零用钱积攒下来,哪怕是几元几角,也要跑到书铺子里去购买小说书。而他的父亲,只准他看《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之类,《红楼梦》等别的闲书往往被扣留,甚至被痛骂一顿。为躲过父母亲的眼睛,张恨水白天就把书锁在箱子里,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大人都睡了,他就把蚊帐放下,把小板凳放在枕头边,在小凳子上点上蜡烛,将枕头一移,把书摊开大看特看。后来,父母亲还是发现了这一秘密,担心床上点蜡烛太危险,也就放松了对儿子的管束,只是要求不要看得太晚。这样,张恨水在老街的书铺购买了两三书箱的小说,由此,张恨水在黎川获得了“小说迷”的雅号。

人生的际遇难以预料,在黎川乌蓬船上的一本小说,竟然引领了先生的一生,并造就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奇观。一个世纪以来,张恨水的作品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世人忘记,反而随着电影电视等多媒体的普及,又有了更强劲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市场。可以肯定的是,黎川的山山水水,廊桥码头,小街古巷,风俗人情,历史环境,文化背景,对张恨水的成长和今后的文学创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熏陶和影响。

黎川位于武夷山脉中段,属于赣江抚河水系的上游。这里雨量充沛,风景优美,民风古朴,是典型的“江南小镇”。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学家李觏也生活修学于此,并与张恨水居住的南津码头只有一桥之隔,李觏著名的“赤溪风月亭”至今仍伫立于篁竹畅园村的阡陌荒野,李觏的治学遗风熏陶了黎川一代又一代人,为黎川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难怪张恨水离开黎川多年后,黎川的山水仍然让先生魂牵梦绕。192933,张恨水在《上海画报》发表《旧岁怀旧》一文,他用优美的语言抒发了,对黎川的思念之情
   
     予前岁为天津某报,作一万里山水雾烟记,中有杉关一节,今日言及旧事,犹如忆也。其文曰:芥子园书谱第四卷,所绘山楼水阁,巨桥水磨,于瓯闽间随处可得之。长桥大抵跨河而通山,桥正中建屋,敞轩而观四面。桥下临闸,以围大数丈之木轮,置闸口中。水自上流头来,激轮辗转如飞,浪花作旋风舞,至为可观。
     儿时,随先严客新城县。县为闽赣交界处,距杉关约六十里。是处万山丛杂,林齐深密,驿路一线,曲折于山水间。将及关,两峰夹峡下通马道,仅可并骑,出关俯瞰,势如建瓴。古人南征,以此为天险,信矣。
     二十年来,百事都如一梦,唯山色泉声,偶然闭目,犹在几榻间。瓯闽春早,尔时灯节方届,隔河古道,柳条已作盈盈之态。乡人沿山道为圃,满种荞麦油菜,柳下淡黄微紫,可指而辨之也。涉笔至此,有“莫向春风唱鹧鸪”之感矣。
    廊桥、水车、杉关、茶马古道,印证了黎川始终是恨水先生难以割舍的“梦里江南”。不仅如此,张恨水的儿女孙子,怀着对祖父和父亲的深切怀念,沿着父亲少年时代的足迹,开始了“黎川之行寻访活动”。2011531,张恨水之子张伍先生、之女张明明女士,千里迢迢,飘洋过海来到黎川,俩位老人参观了祖父和先父的故居,他们没有想到,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霜雨雪,先辈的旧居仍然保存如此完好。久居美国的画家张明明女士,画下的父亲故居的草图全貌,并挥毫写下了“溪水潺潺,书声琅琅”的赠言,因为,年仅十岁的张恨水就是在这里,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教育,张恨水的文学巨舰,就是从故居门前的黎河溪水,驶向了大江大海。之后,兄妹俩数以万言的《黎川,父亲的梦里江南》公开发表,让张恨水与黎川的世纪情缘,又一次得到了链接和升华。

不仅于此,2013412日,张恨水之孙张纪,沿着先辈的足迹,来到黎川感受祖父当年的“江南记忆”。身为大学教授、高级记者的张纪,从祖父的老屋,到黎川的历史文化,从祖父的记忆文章,到黎川的乡风民俗,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饱含感情的写下了《黎川笔记》,续就了祖孙三代与黎川的不解之缘,和对乡土乡情的血脉传承。张伍先生无恨感慨地说,黎川是父亲文学创作的启蒙圣地,是黎川的山水蕴育了张恨水,是黎川的人文山水赋予了张恨水才华与灵气,感谢黎川的山水和人民,成就了父亲和父亲的文学事业。201368,张明明女士在纽约参加“华美协进社”、和“华美人文学会”节目访谈中,重点介绍了张恨水在黎川的童年故事,介绍了黎川深厚的历史文化,用精美的图片和画作,演示了黎川古老建筑的保护和开发,让偏远小城黎川首次登上了世界文化艺术的殿堂。(黄健平)

 

20137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