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黎 川 笔 记

(2013-06-05 08:02:40)
标签:

情感

分类: 黎川往事
                   http://s1/mw690/917bc4e5gde5cee3656d0&690川 笔 记" TITLE="黎 川 笔 记" />

            张纪说:廊桥是我们家几代人心中圣洁的记忆符号。


        黎 川 笔 记

           图、文/张纪

 

        

      我从安庆进入江西。朋友问:“是第一次来江西吗?印象如何呢?” 答:“四个字,郁郁葱葱!”

      景德镇到黎川,山虽不高植被繁茂,绿得让北方人羡慕!嫉妒!恨!不恨别个,恨自己为什么不生活在这里。几乎是在绿色波涛之中辟出的一条道,车就那样悠然自得地驶过,留下的依然是一片寂静和鸟啼。快到黎川时,看到的是另一种舒展而缓慢的江南画卷。用祝勇的话说:“感觉一切坚硬的事物在这里都消失了。”这里的乡村很柔软,很唯美就是这个意思。

     南昌到黎川自驾里程约 229.5公里,花费时间约2小时49分钟。”这是我在网上查到的信息。看到我祖父的1924年《旧岁怀旧》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 “县为闽赣交界处,距杉关约六十里。是处万山丛杂,林齐深密,驿路一线,曲折于山水间。”百年来,沧海桑田,祖父当年出行的那种不易可想而知。河流纵横交错,航运就是重要的交通方式。无论走向哪里,必定要乘船,无论走多远,船总会把你摇晃到目的地。我的祖父在一百一十年前的某一天,就是乘着小船,追随着他的父亲从南昌来到黎川。 也就是在小船上,数日的旅程中,我祖父第一次看到了小说。

      这是根据我祖父自己的“供述”获得的情景再现。祖父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接他到新城,就是现在的黎川县。“坐船走黎水直上,途中遇到了逆风,船上的老板和伙计一起上岸背纤,老板娘看舵。而我在船上没事,正打算睡觉。突然发现船篷底下有一本绣像小说《薛丁山征西》,我拿着看,一看就上了瘾。”

小说的故事从大唐贞观年间讲起,西凉国寒江关守将樊洪之女樊梨花,武艺精湛,练就一身移山倒海的幻术绝技。在一次乔装游历中,梨花结识了大唐将军薛仁贵之子薛丁山,对他一见倾心。由于西凉国日益壮大,唐太宗遂命薛丁山为征公元帅。樊梨花与薛丁山如今既成了交战对阵的敌人,又要面对爱情亲情的矛盾纠葛…… 樊梨花,命运自古以来就是这么让人揪心 小说中的这种纠结,这种揪心, 让我祖父开窍了。他的心思开始汹涌,他恨不得一头扎进那万分吸引人的所有小说之中。 后来我家里请了一位先生,这位先生也爱看小说,他常常带一本《三国演义》来,我祖父有机会也要拿起来看,我祖父又在他父亲桌子上找到了洋装的《红楼梦》,不过祖父读了造大观园一段,懒得再看。他要看打仗的书呢。

这以后,祖父成了小说迷,把零用钱积攒下来,够个几元几角,就跑到书铺子里去买小说书。他的父亲是要审查的,只准看《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之类,别的书往往被扣留,有时候还要痛骂一顿。不过,祖父还是迷上了小说,他一生写就一百余部家喻户晓的小说,曾经一天之内同时为六家报馆写六部小说连载,成就他文学梦想的起航地点就是黎川,就是黎川的这条小船上。

                       

             廊桥亦在

  黎川,给我一个理由让我迷恋你。是什么贮存在我们心里?它使我们保持对自己源头的追溯,对过往历史的热爱,对祖辈生活的探究。是廊桥,两年前,在江边,看到了廊桥,我的叔叔和姑姑首先泪眼蒙蒙。

下面这段文字是祖父在做记者时期对廊桥的回忆与描述:“芥子园书谱第四卷,所绘山楼水阁,巨桥水磨,于瓯闽间随处可得之。长桥大抵跨河而通山,桥正中建屋,敞轩而观四面。桥下临闸,以围大数丈之木轮,置闸口中。水自上流头来,激轮辗转如飞,浪花作旋风舞,至为可观。” 廊桥是我们家几代人心中圣洁的记忆符号。

有武一平、黄建平、丁艳,这三位黎川文化人的陪同。使我们在桥上徜徉充实了很多。武一平老师,年过七旬,被誉为黎川的季羡林,能写擅画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书记县长都敬他几分。黄建平先生在研究黎川文化方面是领军人物,他的博客“风雅黎川”成为民间展示黎川的重要窗口。丁艳,黎川的才女,聪敏灵巧文雅细致,善诗文也善摄影。临行前武老师先给我们吟诵了一个对子:“远近青山无墨色,潺流水有诗声。”于是随着黎川友人的指点一幅幅画面在我们眼前展开。

    新丰桥是一座石墩廊屋长桥,它建于明弘治年间,1984年毁于火灾,次年重修,全长90,梁架及廊屋立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身廊屋为碧蓝琉璃瓦顶。上方椽架间,嵌有双面漆绘彩色山水画和漆书抄录历代本县籍名人咏赞黎川风光的诗句。 桥两端仍有阁楼式的桥头堡,三层四面,碧瓦红墙。桥头门额上书新丰桥三个大字。两端桥头门外,气宇轩昂的桥头楼堡雄伟壮观。

      横港桥与新丰桥仅百米之遥, 两座桥形成了一个直角。 这是一座三孔石拱廊桥,本为一座木桥,清乾隆年间改建成花岗石墩拱、砖墙瓦顶的凉亭桥。清光绪年间重修,门额石匾上镌刻着横港桥三个大字。它为黎川的商业繁荣曾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年南津码头、彭家码头商贾云集繁华嘈杂。正是因了这样的繁华,清代这里便设了税卡,征收木竹、盐税,曾祖父也就被调动到这里为官,而祖父在这里读私塾也就有了依据。祖父后来在《北雁南飞》这部小说中描写的廊桥,就是这个廊桥。

如今的廊桥两侧仍有零星的小商贩做买卖,有老人手持收音机在听戏,也有摩托车的绝尘而过,它居然还是“枢纽。”我们发现在这桥上桥下留下了各个时代的印记。民国初期国父孙中山的口号,红军时期的标语,解放初期的识字歌谣在墙上依稀可见。廊桥,是黎川活的博物馆,但愿在新一轮的大建设中,它的韵味依旧。

                                     

     在黎川的第一个夜晚,我和内弟长胜,在广场上散步。

     长胜在我眼里,已经是江西人了,作为北京一家大企业的代表常驻江西。年头久了,江西没有他不熟悉的地方,于是他要尽地主之谊。在江西探访,长胜与他的司机老李让我感动,他们也在为一点点线索不遗余力地找寻。毕竟中年发福,拿着他的尼康相机,不知疲倦地拍照。望着他比较职业的状态,江西的朋友说:“赵总干脆改行当记者吧。”而老李,除了开车,还很细心地照顾我的那些零碎,随身扛三角架成了他自找的差事。老李不多说一句话,但很机敏,眼睛里有活,在企业里身兼保安部主任。夜已经深了,尽管舟车劳顿我们都没有睡意,期待着,明天寻访的重点,“祖屋。”

     黄建平骑着电动摩托车,一大早来到宾馆大厅等候我们,我们赶紧出发,要赶露水圩,黄建平说,要让我们尝尝头汤面。所谓露水圩,形容的一个是早,一个是快,如同露水一般,天麻麻亮就人头攒动了,等太阳出来,已经人去圩散,人们各自忙自己的营生。武一平老师,丁艳女士已经在街口等待良久,接过武老师的一部厚重史书《千年沧桑话黎川》,和他老人家昨晚写就的书法,一份沉沉的感动端在手中。

      在一家米线馆,进入黑黢黢的店堂,主人见我们拿着大小相机,说着北方话,肯定了远方来客,迎上一番热情细致的张罗。米线细白、劲道、滑软、浇上猪骨头高汤,碎绿的小葱点缀其间那种清爽看着就舒畅。油条金黄酥脆,再来一碗薄如蝉翼的小馄饨。在这条百年的老街,生活就是如此精致。我们穿过半条老街,往右一拐,有一条青石板的小巷,而小巷深处邻着江面,就看到祖屋了。在一幢徽派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木楼前我们驻足,这就是祖屋,我曾祖父曾经办公的地方,也是一家老小的居住所在。据黄建平先生介绍,这栋建筑使建于19世纪末,约有150年历史,历来为官署办公之地,民国初年曾改为县城最大的纸行。我们看到在大门左侧的墙壁上,果然还有“隆昌纸行”的字样。

      步入小楼的大门,光线暗了下来,眼前一切很多居然还是百年来的老物件,仿佛将人穿过时光的隧道,回到久远的过去。进入大厅,地面又是石板铺地,有一方天井,一缕阳光从天井上方弱弱地流泻下来。我和长胜自告奋勇率先上楼,而那久远的楼梯顿时发出吱吱嘎嘎的喘息声,下意识赶紧去抓楼梯扶手,而楼梯扶手又摇晃的不行,像一颗即将下岗的老牙。心里默念着,这毕竟是文物呀,不忍将重心托付给它,把手又收了回来。到了二楼,感觉比较开朗,站在细长的木栏上远眺,远山青青,黎滩濛濛,好一派水乡风光。

祖父就是在这个二层小楼上接受了他的启蒙教育,私塾老师端木先生教我祖父和他的二弟,还有一位同乡子弟读书,在这里祖父打下了坚实的旧学功底。武一平老师补充道:“这条老街有说书馆,你祖父在街上常常听老人说书讲故事,另外我们这里遇到红白喜事总要请盲人唱话文《渔鼓道情》,也是讲故事的一种形式,你祖父能够成为故事大师,与这里的传统文化熏陶有很大关系。”

黎是众的意思,川有河流之意,有对子曰:“南屏展黛,渔火满江。”形容的是这里的地理风貌。这里更是人文荟萃,据武老师介绍:“桐城派里有27位是黎川人,南宋时期有117位考上了进士。”黎川真是人杰地灵呀。

 

                              黎河儿女

 

让我欣慰的是黎川的文化源远流长,在当今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他们还保持着对文化的守望。县委宣传部长雷祥根,对本土历史文化情有独钟,他从国际视野,看到了文化软实力,对发展本地经济,和提升城市魅力的积极影响,而他们的载体是一本质朴优雅的杂志《黎河》。

在我们寻访的过程中,丁艳手中不离一个IPHONE手机,纤细的手指在平板上滑动,瞬间就能给我找到需要的信息。丁艳从小失聪,残疾使她得到了母亲更多的爱,而爱的种子,却在文学上发芽了。在小学的时候她就受母亲的影响,看了《啼笑因缘》, 她说这是除了杂志以外的第一本小说,一种对文学的远望便由此产生。毕业以后,她曾经得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残联联合举办的散文诗歌小说征文比赛诗歌三等奖,散文二等奖。那还是1994年的时候,两个奖奖金400元,买了一台双缸洗衣机送给了妈妈。 我在采访本子上记下了她的一句话:“先生的文学不是冬也不是夏,是秋,秋是最美的,先生一生追求的是和谐。”那么受先生的影响,丁艳就像黎川一片静美的秋叶。走完了长长的古街道,在一家茶楼,我翻看《黎河》,倾听着黎川 儿女的诉说 

曾英娇:“看到你的那一刹那,  喊了声   我来了 还没冲出喉咙  便有些哽咽; 我来了  只是我来迟了,  你在这等我等得太久  等得壁画都变得斑驳  等到青苔都固执地刻上了石阶。 如果我来早点  你是否可以倒转时光  看见你雕梁画栋  人来人往  而我披着红妆  成为古屋内最美的新娘。”   

     浇洁:“ 水与水天然相融  就像  文字和你  在油菜花照耀的水乡;  三月  以诗做桨,  划一叶小舟  与少年的你相遇 是否所有的启蒙都来源于水  是否所有的桥梁都搭建于童年。 临河的阁楼,  满目的青山  廊桥上走过一群持竹枝朝拜的妇女,  在永远的梦里江南   是你字里行间漂泊的佳人   其实  世间的女子谁不是   貌美情深  经风历雨  在风口浪尖日夜寻找爱的码头。”

 武一平:“武夷麓, 赣闵边 ,建县越千年  三川贯境溪如网  翠岭接云天。 文风盛,物产繁 ,青史群星灿。 古邑新城正崛起  黎明耀山川。”

 

     我、长胜、老李和黎川文联的吴润发主席在黎川的街头留影,也留下了一片如同兄弟的情谊。放在行李中带走的《黎河》将再次展开我们的梦幻,安抚远方游子的思念。

 

 

201364

 



(作者:张纪,张恨水之孙、高级记者、大学教授、《体育博览》期刊集团副总编

 

                          http://s12/mw690/917bc4e5gde5cfd4a8e1b&690川 笔 记" TITLE="黎 川 笔 记" />

                          黎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雷祥根(左)、张纪(中)、黎川县文联主席吴润发(右)

                      http://s14/mw690/917bc4e5gde5d06be3d7d&690川 笔 记" TITLE="黎 川 笔 记" />

                             武一平老师(左)与张纪(右)在恨水故居前合影

 

                    http://s13/mw690/917bc4e5gde5d0d8a5d5c&690川 笔 记" TITLE="黎 川 笔 记" />

                                     张纪驻足于黎川老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城童谣
后一篇:我与水轮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