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课题实施方案

(2015-11-29 20:11:09)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题研究

                     《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的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在训练学生正确、得体、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总体目标

1.目标:

培养学生敢说的胆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2.内容:

1)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如何调动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学生开口大胆地说英语的习惯。

2)活动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语言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说、唱、游戏、编演等方式,增加口语交流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积极参与。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提高交际能力。

4)示范考查评估。重视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评价依据;重视阶段性

评价,按学生口语掌握程度进行等级评价,重视终极性评价,进行期中限时练习、期末考试,并向家长汇报。评价与学生评优挂钩

3、对象:三—六年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

想说:创设口语交际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都有说话的内容,都有说的兴趣,都有想说的欲望,主动积极地参与口语交际。

第二阶段:

敢说:学生有了想说的欲望,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所想到的勇敢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加强各种训练,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胆识,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语交际的信心,同时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感受口语交际的快乐。

第三阶段:

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要求说话完整、通顺,不重复;要求交际时积极主动,态度大方,即表情、手势和姿态等自然,不拘束,有礼貌、有耐心;要求随时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等。

四.采取措施

1.创造亲情气氛,使学生”愿意说”。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要在教学创造一种亲情氛围:民主、平等、宽容、和谐,归结为一个字——“爱”。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谆谆教导是爱护他,关心他,才会与教师相亲,从而自觉地接受教诲,并喜爱上你所教的学科。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书本外的知识利用多媒体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生动地呈现于学生面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因其储量大、信息多,又具有及强的交互性,以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的课堂。在运用传统媒体教书的同时,应不断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它为教学服务。

3.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说”。英语口语交际训练中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如:Chant、讲故事、做游戏等,还可结合电化手段的运用,开展看图说话,给图配音等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方法很多,在实践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途径,努力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精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有话可说”。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在英语口语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把学生置于尽可能现实的交际情景中,力争课堂教学的交际化。

五.保障措施

1、课题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教科研设施完备

2、按照课题的研究方案有计划地推进研究过程

3、注意检查试验研究的进展情况,交流体会

4、取得上级教科研部门的及时指导,保证研究方向正确

六.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512月—20161月)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分工安排,全面启动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20162月—20169月)实验研究阶段:根据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并在实践中注重资料,经验,成果的积累。

第三阶段(201610月—201612月)为深入归纳、总结、展示阶段:汇总整理各阶段成果资料,进行科研成果的总结性汇报活动。

七.研究方法:理论学习、问卷调查、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教学研究法。

八.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案例、反思、典型经验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