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

(2016-04-14 10:57:30)

互动阶段:(共4个问题)

   1、窦老师,有人认为您对文本的解读很有独到的见解,也有人认为您对文本过度挖掘。很多公开课上也常出现教师对文本过度挖掘和过度演绎的问题。请问我们一线的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文本价值取向(或者说是传统的解读取向)和师生的个性化解读之间的关系。

  窦:从文本理解目的的角度分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探索角度。一是站在作者立场,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尽管绝对的复原不可能,但如能够根据文本背景及内容,追求尽量复原或辨证复原作者的意思,则能够剥茧抽丝、取其精华。备《游园不值》,主要体现在需要了解叶绍翁、了解四灵诗人与江、湖诗派的追求。于是,在了解之后再阅读文学史中的评论--“最为人称道的,却是一些既清丽又带有理趣的绝句,如《游园不值》”,你就会悟到“理”在何处。二是站在读者立场,这里理解的关键是读者能读出什么,而不是回到作者最初的意思里,此时你就会发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对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为此写了《〈游园不值〉的十种意义解读》,可引以为证;三是站在目的立场,从目的出发,读此文为何,作为语文课教学,关键就是学习诗意的表达,至于意义,则为目的服务。

  从不同的立场解读《游园不值》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样在不同的思想下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在结构主义看来,诗中“人与园”、“屐齿与苍苔”、“墙与花”、“一和满”、“关与出”都构成二元对立的结构,其中“人与园”是核心。从这些二元对立结构中,我们不难追寻其“值”、其“怜”、其“红杏”等构成的、文本的深层次的意义结构--遇的虚实相生与人生之遇的哲理!而在解构主义看来,这些二元对立结构都不存在,人是人、园是园、春天就是春天、红杏就是红杏,因为“游”之人的核心特征是“赏”,“游人”的关键还在于“人”赏风景,而园不园甚至春不春也无所谓,从而解构人与园之间的关系,解读出文本的深层意义--不值即值、不遇即遇。同样如果用现象哲学、交往哲学来解读《游园不值》,其况味也不尽相同。

  然而,这些思想的声音、这些矛盾与碰撞,怎么分辨谁是谁非?在“觉醒”的境遇中,面对不同的“声音”,该如何取舍、何去何从。于是,我必须再次追问“我何在”?

  我何在?无法定义,但必须追问--怎样的哲学更适合当下的教育?追本溯源,其实就是追问你追寻怎样的教育理想?毋庸质疑,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倘若我们的教育仅以可以量化的效率为主要目标,而缺乏对思想和情感完整性的追求,缺乏对精神与文化的敬畏,那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归根结底,只有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才会有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备课。惟有如此,语文教育才会得到解放,才会百花争艳、春色满园。

  这条路意义重大但更充满荆棘,我的选择或许备受争议,因为这与当前主流的小学语文课堂区别太大,也与我原先的语文课堂区别太大。但我深知,个人的荣辱得失总不及对一代代学生的正确导向来得重要。正是因为“区别”、正是因为艰难,才使我必须去闯,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做探索险峰的开拓者,成败得失且由后人评说,觉醒不就是意味着要走自己的路吗?

  运思需要与文本进行“深度汇谈”(借用《第五项修炼》中的一个概念)。伊萨克说,“你若要表达真实感受,不论他人会给你什么样的影响,你都必须透露内心最忠诚的声音”。我们已经被各种“应该这样”或“应该那样”的声音淹没,要抛开固陋陈规并不容易。但是秉持着一份忠诚于内心的执著与坚持,我还是与《游园不值》展开了深度的汇谈。

  个人以为,大多数学生怀着某种期待阅读《游园不值》的时候,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也许只不过重温了一个描写春天的诗句,他没有经历“运思”的过程,只是在旧有知识、语言甚至情感等“量”的积累中再填加了些微弱的“量”。为什么游只有柴扉的小园?为什么穿木屐?为什么是一枝?为什么是红杏?……没有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运思省察,学生怎么会有智慧的发现、文化的积淀。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多重信息扑面而来的时代,要等到所谓的“量变”累计发生“质变”,等到灵感袭来、幡然顿悟,恐怕为时久矣。

  可见,现代教学的开放虽取决于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能忽视。教师既要顺应孩子的需要,也要让他们茁壮“生长”。反之,就失去了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担当,流俗于“妈妈式的”帮助孩子理解、背诵的层次。教师必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遭遇更多的“风暴”,获得多重资源,不断尝试优化学生原有结构,完成学习的真正“增值”。

  于是,我首先走进教材本身,悉心倾听揣摩文本的“规定性”给作者以最大限度的人格尊重;然后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教材与时代的联系,探知新的生活走向;最后是回归“自我”,思考教材的学习与自我的关系,通过阐发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现人之为人的应有自尊。当然,我也尽力用四个思维视角去解读:教师、学生、作者、编者,以达成视界的融合。我还进一步思考:文本中有没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以及作者意识以外的东西?文本的理解该怎么转化成学生可学习的过程?应该在哪几个问题上聚焦?哪些文本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的意义,哪些互涉文本有助于学生自己置疑探究,以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精神上种上一株株高大的“运思”之树?既然“不值”即“不遇”之意,那“不遇”的感慨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红杏出墙”引发出“春色满园”,通过不遇中所拥有的“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生活给你关了一扇门,还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从而引发出“不遇中有遇”的禅意?学生在“运思过程中学习运思”,收获疑惑、艰难、突破与喜悦的体验以及各人视界的融合,将成为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值得珍藏的终极落点。

  当我和学生们最终水到渠成地获得这一体悟时,我们感觉这是多么幸福的自我超越啊!当然,这种解读并不一定意味着“当然”与“绝对”,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到多元解读的边界。听过课的老师评价说,这是从文字、文学、文化的教学梯度中,由浅入深,又能深入浅出,最终回归到“人生”本身。而这,都是在诗歌文字中“虚心涵咏”,在有理有据、层层剥笋中对文字的咀嚼推敲,决不是脱离“语文”的天马行空。

  

  2、在一本刊物上曾有老师对您在《晏子使楚》中对“尊重”的处理提出了异议:认为学生读的不够,无法在一课的时间真正的理解“尊重”,并且认为本课是在您再三引导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分的强调了“预设”!您是如何看待的?

  窦:这又让我想起《圆明园的毁灭》、《秋天的怀念》的教学而引起的反响,以及《晏子使楚》的解构而引起的广泛议论。关于“尊重”,我个人还是坚持自己的解读“主题”,不是让学生了解一个智慧的晏子而已,而是努力让学生从晏子个人回到自己本身,因此,“尊严”便在2500多年的横亘中把人性的因子连接了起来。

  无论我解读三正确与否,这说明,教材的“备课”功夫,是制约教学高度的“瓶颈”,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志。

  尽管,眼下走的路有些“踉踉跄跄”,但无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苏醒”之后的我的教学生命的成长。我深切地认识到,教学前进的力量,来自于“我你对话”(教师与自己、与教材、与学生)的最具有生命活力、人文情怀和文化远见的“备课”。而这,正是我长期以来苦苦追寻的教学境界。

  

  3、窦老师的主题教学和薛法根的组块教学有何区别?

  窦:呵呵,关于《晏子使楚》读书不够,教师预设痕迹过重等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是,看待公开课不能仅仅从“技术”的层面来评价,呵呵,重要的要看我思考的理念的前提下的走向。尤其是公开课的不可预设性,突发性,随意性——这些都不能从公开课的某一偶然性中得出一个普遍的问题认识。

  关于薛老师的组块教学,我想,您还是自己在两者的阅读中比较好吗?对于比较,我不想的,这一点在前面谈到的于老师的“简单”中已经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4、一般教师对于“主题教学”心向往之,但普遍担心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难以适应,怕“煮”成“夹生饭”,有人更因此而断言“名师不可学”。您对此有何看法?对于实施“主题教学”,您在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选择教学重点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

  窦:课堂如文,起承转合皆有学问,教学似诗,一笑一颦莫非艺术,在质朴的文字里,渗透着高超的教学艺术,在精巧的技术后,蕴含着深厚的教育理念。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个人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后,课堂教学又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又如何确保学生学有所得?我以为,课堂教学生态,就是学生获得某种精神觉醒,使其在感受和表达中获得一种升华--即教师的备课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过程,真正价值也同时由此实现。

  因此,不要过多担心和彷徨。路就是在探索中一点一点的走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