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要反思反思思什么

标签:
教育 |
解题要反思 反思思什么
黑龙江省望奎县第一中学
所谓解题反思就是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的回顾及再认识,分析建立相应模型,考虑可否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将同类问题归纳总结,概括出解题的一般规律,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很多同学只热衷于题海战术,而忽视了解题后的反思,即便有意识的进行解题反思,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反思,以及到底反思什么。本文旨在阐述学生解题后如何反思,以及具体反思的内容。
一、反思公式定义 确保正确应用
例1、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空气阻力的大小恒为f则从抛出至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小球做的功为
A、零
反思:物理学中的很多物理公式有很多注意事项,或有很多公式成立的条件,同学们在解题后应多反思在本题中利用了哪些公式,这些公式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或者这些公式在本题情境中成立吗,这样为以后能够熟练地、正确地运用公式做好了铺垫。本题应用了公式
,本公式的适用条件是
必须是恒力,题中上升和下降过程f方向改变,对全程公式不成立,但是如果把过程分成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则每个阶段公式
是成立的。易得C正确
二、反思解题错因 找出知识不足
例2、条形磁铁竖直放置,闭合圆环水平放置,条形磁铁中心线穿过圆环中心,如图所示。若圆环为弹性环,其形状由扩大为,那么圆环内磁通量变化情况是(
A.磁通量增大
B.磁通量减小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反思:本题易错选A,造成错解的原因可能是学生两点知识不足,一是不清楚条形磁铁的磁场分布,另一个是磁通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掌握不透彻。错解不可怕,关键是要在错解后找出错解的原因,和对应的知识的不足,重新对知识进行整理、消化,从而避免再犯同类错误。
三、反思解题过程 总结解题规律
例3、一平面线圈用细杆悬于P点,开始时细杆处于水平位置,释放后让它在如图所示的匀强磁场中运动,已知线圈平面始终与纸面垂直,当线圈第一次通过位置和位置时,顺着磁场的方向看去,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分别为(
)
A、逆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B、逆时针方向 顺时针方向
C、顺时针方向 顺时针方向
D、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解析:线圈第一次经过位置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由楞次定律,线圈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向左,根据安培定则,顺着磁场看去,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当线圈第一次通过位置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小,可判断出感应电流为顺时针方向,故选项B正确.
反思:运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思路可归结为:“一原、二感、三电流”,即为:明确原磁场:弄清原磁场的方向及磁通量的变化情况.确定感应磁场:即根据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原则,结合原磁场磁通量变化情况,确定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感应磁场的方向.判定电流方向:即根据感应磁场的方向,运用安培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方向.只有平时解题中经常反思总结,才能建立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解类似题目中得心应手。
四、反思解题方法 实现一题多解
例4、汽车以一定的初速度从A开始做匀减速运动,直至C停止,已知汽车从开始刹车到运动到为整个刹车距离为的
处的B点时,所用时间为t,求汽车从B滑到C所用的时间。
反思:本题常规解法是采用公式法求解。但是解题完毕后,不应只局限于解题的结果,而应反思是否还有其它的解法,这样不但达到熟练运用运动公式的目的,也对培养物理发散思大有益处。本题除了应用公式法求解,还有很多解法,本文只为读者提供两种解法
逆向思维法:汽车做刹车运动,相当于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故
解得
图像法:作出汽车的v-t图象,如图
,且
,联立解得
五、反思题目创新 力求一题多拓
例5、两个大小相等的小球带有同种电荷,(可看作点电荷),质量分别为
,带电量分别为
,两个绝缘悬线长
,悬挂后,因静电力而使线张开,分别与垂线方向成夹角
,若
,
,则:且两球同处一水平线上,如图所示,
,若
,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若
,
,选项为?
若
,
,选项为?
若
,
,选项为?
,
,选项为?
,
,选项为?
六、反思解题结论 争取结论迁移
例6、 如图,上表面不光滑的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一小铁块以速度
从木板的左端滑上木板,当铁块和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相对地面滑动的距离为
,小铁块相对木板滑动的距离为
,求整个过程生的热量为多少
反思:解题结果
,表明铁块和木板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滑动摩擦力与铁块相对木板的位移的乘积,这部分能量转化为系统的内能。即
。这个结论应用范围广泛,在解决一些选择、填空问题时可以直接应用此结论。如下面例题。
迁移:如图所示,物体自倾角为θ、长为L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到斜面底端时与固定挡板发生碰撞,设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碰后物体又沿斜面上升,若到最后停止时,物体总共滑过的路程为s,则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
(C)
解析:由题意可知,物体最终停在挡板处,物体损失的重力势能全部生热,即:
,解得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