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焉”字(二十八)
(2017-09-30 13:47:54)
标签:
《左传》焉宣公五年成公四年 |
宣公十五年
237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①。
通释:无畏知道自己会死也不敢废弃君王的命令,君王把自己的诺言放弃了。
注释与说明:
①上一年,楚庄王派申犀的哥哥申舟在“不假道于宋”的情况下出使齐国,而自楚及齐必过宋境。楚国此举显然是对宋国的侮辱,而且申舟此前由于“孟诸之役”与宋国交恶,申舟预料自己必死无疑,楚庄王当时许诺“杀女,我伐之”,结果申舟果真遇害。楚庄兑现诺言出兵围宋,晋军救宋,“楚师将去宋”。这是申犀在楚庄王马前对楚庄王说的话。无畏,申舟。而,相当于“也”。废,废弃。弃,放弃。焉,兼词,于是+助词,即“把自己+了”“对自己+了”(于,把,对;是,自己)。
238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①!
注释与说明:
①五罪,五宗罪状。俊才,杰出的人才。虽,即使。焉,兼词,于是+助词,即“对他们+呢”(于,对;是,他们,指狄人)。
239不讨有罪,曰“将待后,后有辞而讨焉”,毋乃不可乎①!
通释:不讨伐有罪的人,说“姑且等个适当的机会,以后有了理由再去向他们兴师问罪”,恐怕不可以吧!
注释与说明:
①潞国国君婴儿(ní)的夫人是晋景公姐姐,酆(Fēng)舒为政时找了个理由杀了晋景公姐姐,还伤了潞君婴儿的眼睛。晋景公要讨伐潞国,诸大夫都说不行,伯宗针对这些议论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段话是其中的一部分。“将待后,后有辞而讨焉”是陈述中直接转述的语言,是一句话整体的一部分,只加引号,不用加冒号。讨,讨伐。将,姑且。待,等一等。后,以后,以后找个机会再说。辞,说辞,理由。而,相当于“再”。焉,兼词,于是,即“对他们”(于,对;是,他们,即有罪的人)。“将待后,后有辞而讨焉”是间接转述的内容,与“曰”是一个整体,不用冒号。毋乃,大概,恐怕。
宣公十七年
240.241.242苗贲皇使,见晏桓子,归,言于晋侯曰①:“夫晏子何罪②!昔者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举言群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志③。齐君恐不得礼,故不出,而使四子来④。左右或沮之曰‘君不出,必执吾使’,故高子及敛盂而逃⑤。夫三子者曰‘若绝君好,宁归死焉⑥’,为是犯难而来⑦。吾若善逆彼以怀来者——吾又执之,以信齐沮,吾不既过矣乎⑧!过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⑨!使反者得辞,而害来者,以惧诸侯,将焉用之⑩!”晋人缓之,逸⑪。
通释:苗贲皇出使,见到了晏弱,回国后,对晋景公说:“那晏子有什么罪!当初各诸侯尊奉我们的先君,都像怕巴结不上似的讨好我们;人们都说晋国君臣不讲信用,所以诸侯们产生了二心。齐国的国君害怕不能受到礼遇,所以不出面,才派这四个人来。齐君的群臣中有人会阻止说‘国君不出国,晋国一定会拘捕我们的使者’,所以高子到达敛盂就逃走了。这三个人说‘如果因为我们而使国君的友好关系断绝了,宁可回国被处死’,为此他们才冒着风险前来。我们本应该好好接待他们而使前来的人对我们感怀——我们还抓捕了他们,而让齐国人对我们不友好的想法得到印证,我们不是已经错了吗!错了不改正,却又长久拖延下去,来促成我们的懊悔,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让逃回去的人有了逃走的理由,又伤害了前来的人,而使诸侯惧怕不敢来晋国,又何必采取这种方式呢!”于是晋国人放松看管齐国三名使者,让他们逃走了。
注释与说明:
①苗贲皇使,见晏桓子,归,言于晋侯曰:苗贲皇出使齐国,见到了晏弱,回国后,对晋景公说。苗贲皇,晋国派出的处理其他事务的公干使者。贲,音Bì。晏桓子,即晏弱。于,对,向。晋侯,指晋景公。
②夫晏子何罪:那晏子有什么罪。夫,那。晏子,指晏弱。子,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尊称。何罪,有何罪,有什么罪。
③昔者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举言群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志:当初各诸侯尊奉我们的先君,都像怕巴结不上似的讨好我们;都说晋国君臣不讲信用,所以诸侯们产生了二心。昔者,从前,以前,当初。事,听命,尊奉。吾先君,我们以往的国君,主要应该指晋文公。如,像,像……似的。不逮,恐不逮,恐怕赶不上,唯恐巴结不上。逮,音dài。举言,都说。举,全,皆。群臣,晋国的众大臣。信,讲信用。有,产生。贰志,不同的心思,二心。
④齐君恐不得礼,故不出,而使四子来:齐国的国君害怕不能受到礼遇,所以不出面,才派这四个人来。得,能。礼,动词,受到礼遇。“齐君恐不得礼”实际上是说“齐君怕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齐顷公派四人赴晋国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出,出国,出现,出面。而,相当于“才”。四子,指高固、晏弱、蔡朝和南郭偃。
⑤左右或沮之曰“君不出,必执吾使”,故高子及敛盂而逃:齐君的群臣中可能会有人阻止说‘国君不出国,晋国一定会拘捕我们的使者’,所以高子到达敛盂就逃走了。左右,齐君的群臣。或,有人。沮,音jù,阻止。之,代词,指的是派大臣出使这件事。“君不出,必执吾使”是苗贲皇想象中的话,是转述语言,与“左右或沮之曰”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一句话,所以不加冒号,只加引号。高子,指齐国的高固。及,到了。敛盂,晋国地名。而,相当于“就”。
⑥夫三子者曰“若绝君好,宁归死焉”:这三个人说‘如果因为我们而使国君的友好关系断绝了,宁可回国被处死’。夫,那。三子,指晏弱、蔡朝和南郭偃。“若绝君好,宁归死焉”也是苗贲皇想象中的话,是转述语言,与“夫三子者曰”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一句话,所以也不加冒号,只加引号。绝,断绝,使……断绝。君好,国君的友好关系,国家的友好关系。归,归国。死,处死。焉,兼词,于是,即“被国君”(于,被;是,齐君)。
⑦为是犯难而来:为此他们才冒着风险前来。为是,为此。犯难,冒着风险。而,相当于“才”。来,前来。
⑧吾若善逆彼以怀来者——吾又执之,以信齐沮,吾不既过矣乎:我们本应该好好迎接他们而使前来的人对我们感怀——我们还抓捕了他们,来使齐国人不友好的想法得到印证我们不是已经错了吗。若,本来应该。善逆,好好迎接,好好接待。彼,他们。前一个“以”,而。怀,使……感怀。又,相当于“却”,偏偏。执,抓捕。后一个“以”,相当于“来”。信,印证,使……得到印证。此“信”更具“伸”的含义。齐沮,本来是前面设想的劝阻派大臣前来的话,这里的含义更丰富一些,指齐国君臣所有与晋国不友好的想法。破折号相当于“我们不但没这样做,反而”。既,已经。过,错。矣乎,了吗,助词连用而增强语气。
⑨过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错了不改正,却又长久拖延下去,来促成我们的懊悔,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前一个“而”相当于“了”。后一个“而”相当于“却”。久,持久,长久拖延。之,放在形容词后的音节助词。以,相当于“来”,成,促成。其,自己的。悔,懊悔,作名词,后悔的事。何利之有,有何利,疑问短语宾语前置,“之”是作用于这个前宾语置短语的助词,参见参见160例注释②“何厌之有”、182例注释②“何震之有”。焉,兼词,于是,即“对我们”(于,对;是,我们,指晋国)。
⑩使反者得辞,而害来者,以惧诸侯,将焉用之:让逃回去的人找到逃归的理由,又伤害了前来的人,来使诸侯惧怕而不敢来晋国,又何必采取这种方式。“使反者得辞”,最具体的例子就是齐国的高固。反者,逃归的人。得辞,找到逃归的理由。而,却。来者,前来的人——何止当前前来之人还有堵塞后来之“来者”的作用。以,相当于“来”。惧,使……惧怕而不敢前来。将,将要,打算。焉,何必+呢。用,采用。
⑪晋人缓之,逸:于是晋国人放松看管齐国三名使者,让他们逃走了。缓,放松看管。逸,逃逸,使……逃走。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晋国为什么不直接释放他们而采取让他们自己逃跑的方式?释放需要拿出合理的解释,晋国拿不出来;让他们自行逃跑便不了了之了。
243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围龙①。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龙人囚之②。
注释与说明:
①齐侯伐我北鄙,围龙:齐顷公进犯我国北部边境,包围龙地。齐侯,指齐顷公。我,鲁国记史,故称“我”。鄙,边境。龙,鲁国地名。
②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龙人囚之:齐顷公的宠幸的人卢蒲氏在此时接近城门,龙地的人把他逮住囚禁。嬖,音bì,宠幸。“卢蒲就魁”四字不好理解,以往释此者把它看作一个人名,卢蒲氏是齐顷公宠幸的家族不错,但未见“卢蒲就魁”这个人名;如果把“就魁”与“门”连起来看,“就”有靠近的意思,“魁门”就成了门的名称,龙地有魁门也不足为怪,且卢蒲氏之“就(靠近)”是被龙人“囚”的主要原因——姑存此猜测。焉,兼词,于是,即“在此时”(于,在;是,此时,进犯龙地时)。
244齐高固入晋师①,桀石以投人②,禽之而乘其车③,系桑本焉④,以徇齐垒⑤。
注释与说明:
①齐高固入晋师:齐国的高固冲入晋军队伍中。244-246记录的是齐晋鞍之战的相关内容。入,冲入。晋师,晋军的队伍中。
②桀石以投人:举石头来砸晋人。桀,音
③禽之而乘其车:抓住晋军俘虏后登上他的战车。禽,同“擒”,抓获。而,这里相当于“……后”。其,他的,俘虏的。
④系桑本焉:把俘虏捆绑在桑树根子上。应该是把俘虏捆绑在桑树根上再装在车上,或者是把俘虏捆绑在临时找到放在车上的桑树根上。系,捆绑。“系”后省略“于”。本,树根。焉,兼词,于是,即“把他”(于,把;是,他,指被俘晋兵)。
⑤以徇齐垒:来到齐军的营盘巡行示众。以,来。徇,巡行示众,有炫耀的意味。“徇”后省略“于”。垒,营盘。
245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①。
注释与说明:
①本句是一个解说性质的判断句。这是宾媚人回答晋人要萧同叔子为质、齐封内田亩尽东向的要求的对话中的一句。下例246也是宾媚人与晋人对话的部分内容。四王,杨伯峻认为是舜禹汤文(或武)。之,放在“四王”与动词“王”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后一个“王”读wàng,动词,称王,一统天下。树,树立。而,相当于“来”。济,救济帮助,提携。同欲,名词,有共同愿望的诸侯。焉,兼词,于是,即“在那时”(于,在;是,那时,当时,四王各自执政之时)。
246《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①”,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②!
注释与说明:
①布政优优,百禄是遒:推行政事宽大舒缓,就是积聚各种福禄。“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出自《诗·商颂·长发》。本段话与243同一出处。布政,施政,行政。优优,宽和的样子,舒缓。百禄,各种各样的利益。是,助词,任用同助词“之”。遒,音qiú,聚。“唯~是~”与“固~是~”乃至“~~是~”是固定结构的宾语前置短语,是,助词,作用同“之”,百禄是遒,就是“只遒百禄”,其中的“是”帮助“百禄”置于动词“遒”前,请参见102例注释③、137例注释⑪、154例注释②、197例注释②。
②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您确实不宽容,如果丢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不优,不宽容,太苛刻。而,如果。焉,兼词,于是+助词,即“对别的诸侯+呢”(于,对;是,别的诸侯,您以外的诸侯)。
247九月,卫穆公卒,晋三子自役吊焉,哭于大门之外①。
注释与说明:
①晋三子,晋国的三位大夫,“三”原文为“二”,依阮元、杨伯峻考证改。自役,从鞌之役战场上。吊,往吊,前去吊丧。焉,兼词,于是,即“向卫穆公”(于,向;是,卫穆公)。于,到,从。之,的。
248.249襄老死于邲,不获其尸①。其子黑要烝焉②。巫臣使道焉③。
注释与说明:
①襄老死于邲,不获其尸:连尹襄老死在邲地战役中,没有找到尸首。襄老,楚国老臣,连尹襄老。邲,晋楚在郑国的交战之地(可参见225-231例)。其,他的,指襄老。
②其子黑要烝焉:他的儿子黑要与夏姬私通。其,连尹襄老。黑要,人名。烝,音zhēng,儿子与父亲的女人通奸。焉,兼词,于是,即“与她”(于,与;是,指夏姬)。
③巫臣使道焉:巫臣派人对夏姬进行引导。夏姬这个人物在221例中已经间接出现,这里又间接出现了,有必要予以介绍: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嫁给陈国司马夏御叔为妻,因而称为夏姬。御叔早死,与夏姬有一子夏征舒。夏姬长得非常美,当时的陈国君臣曾为她宣淫(参见221例),孔宁、仪行父杀了劝谏的泄冶;后来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在夏姬家饮酒说夏姬之子夏徵舒像谁,引起夏徵舒不满而弑陈灵公。楚国为此讨夏徵舒而灭陈,既而复之(参见223例)。这个过程中,楚庄王欲纳夏姬,申公巫臣劝止了楚庄王;楚国重臣子反欲取夏姬,申公巫臣又以夏姬是不祥之人劝止,楚庄王于是把夏姬赐给了连尹襄老。现在申公巫臣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派人引导夏姬按申公巫臣设计的思路去做。应该说,巫臣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智慧,很有能力的人,但为了一个女人,居然放弃“前途”,令人感叹。使,派人。道,音dǎo,同“导”,引导。焉,兼词,于是,即“对她”(于,对;是,指夏姬)。
250若无益于晋,晋将弃之,何劳锢焉①!
注释与说明:
①为了与夏姬在一起,申公巫臣在楚共王即位后,趁奉命出使齐国的机会,带着全部积蓄出发,路过郑国时让副手回国复命,他携夏姬出走晋国。楚国子反向楚共王进言让楚国出重币买通晋国,阻塞申公巫臣任用之路。这段话是楚共王对子反进言的回答的一部分。于,对。将,就会。何,何必。劳,劳神费力,花费钱财向晋国请求。锢,音gù,铸塞,禁锢,犹言“永不任用”。焉,兼词,于是,即“对他”(于,对;是,他,指申公巫臣)。
251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①。先入,必属耳目焉,是代帅受名也,故不敢②。
注释与说明:
①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军队打了胜仗建立了功劳,国人欢喜地迎接凯旋的部队。这是齐晋鞌之役晋国班师回国时范文子后入城回答范武子的问话的一部分。有功,建立了功勋。喜,欢喜。以,相当于“地”。逆,迎接。之,凯旋的部队。
②先入,必属耳目焉,是代帅受名也,故不敢:先入城的人,一定会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这是代替统帅接受荣誉,所以我不敢抢先入城。入,进城。属,音zhǔ,同“瞩”,瞩目,用眼睛盯着;站在自己角度说就是“吸人眼球”。耳目,作动词,耳朵听眼睛看,这里是偏义复合词,突出眼睛的感受。焉,兼词,于是,即“对他”(于,对;是,他,指先入城的人)。是,这。代,代替。帅,统帅。受名,接受胜利者的名,其实就是沽名钓誉。
252.253.254君之训也①,二三子②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③!……庚所命也④,克之制也⑤,燮⑥何力之有焉!……燮之诏也⑦,士用命也⑧,书⑨何力之有焉!
通释:这是国君您您教导的好,是诸位将帅的功劳,下臣我在这次战役中有什么功劳呢!……这是天道示意的明确,是郤克节制的好,我士燮在这次战役中有什么功劳呢!……这是士燮告诫的好,是将士们效忠君命,我栾书在这次战役中有什么功劳呢!
注释与说明:
①君之训也:这是国君您教导的好。本段内容是卻克、士燮、栾书回答晋景公的话。这是一个判断句。之,放在“君”与“训”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训,训导,教导。
②二三子,各位,诸位,大家,众将士。之,的。力,出力,功劳。
③臣何力之有焉:下臣我在这次战役中有什么功劳呢。何力之有,有何力,疑问句宾语前置,“何力”在“之”的作用下,置于动词谓语“有”的前面,可参见160例的注释④“何厌之有”、182例的注释②“何震之有”、240例的注释“何利之有”。焉,兼词,于是+助词,即“在这次战役中+呢”。
④庚所命也:这是天道示意的明确。这是范文子回答晋君的话。庚,《集韵》:道也。命,明确示意。
⑤克之制也:是郤克节制的好。克,卻克。之,放在“克”与“制”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
⑥燮:士燮。
⑦燮之诏也:是士燮告诫的好。这是栾书回答晋君的话。之,放在“燮”与“诏”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诏,告诫。
⑧士用命也:将士们效忠君命。士,指参战的将士。用命,效忠,听命。
⑨书:栾书。晋众臣推让功劳,让出了风格,让出了团结,谁的功绩都不会被埋没。
255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使单襄公辞焉①。
注释与说明:
①齐国也是周王室所封,诸侯之间杀伐,本来就应该是周王室反对的,向周王进献战胜齐国的战利品,不合于周王室的礼法,所以周王要拒绝晋景公的使臣。捷,战胜所获。于,向。辞,拒绝。焉,兼词,于是,即“向巩朔”或“对晋国”(于,向,对;是,巩朔或晋国)。此“焉”也可以处理成代词。
成公三年
256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廧咎如,讨赤狄之余焉①。
注释与说明:
①廧咎如,音Qiánggāorú,赤狄的一支,这里指廧咎如的驻地。之,的。余,残余。焉,兼词,于是,即“到那里”(于,到;是,那里,指廧咎如人的驻地)。
成公四年
257国大臣睦,而迩于我,诸侯听焉,未可以贰①。
注释与说明:
①鲁成公“欲求成于楚而叛晋”,这是季文子对鲁成公劝谏内容的一部分。睦,和睦。而,相当于“又”。迩于,靠近。听,听命。焉,兼词,于是,即“向他”“对他”(于,向,对;是,他)。贰,作动词,有二心。
258楚子反救郑,郑伯与许男讼焉①。
注释与说明:
①男,当时的最低的爵位。西周春秋时的爵称有公、侯、伯、子、男五级,是由周王所封。比如齐桓公会盟诸侯尊周王,周王给予齐国升爵一级,从侯爵升为公爵。在本句中,郑国国君就是伯爵。春秋时所见男爵仅有许国。讼,争论曲直是非。焉,兼词,于是,即“在子反面前”(于,在;是,指子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