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庄公六年“必度于本末而后立衷焉”的“衷”字新解
(2016-09-01 11:01:20)
标签:
左传疑难解释衷 |
本段文字是《左传》假托“君子”对该事件的评论。对其中的“衷”字,以往的解释多本于晋杜预的“节适也”唐孔颖达同意杜预说,后世多予以采纳,但通释起来绕来绕去很费解。其实“衷”的本义就是“内心”,“立衷”就是“确立内心选定的人”,此“衷”是“度”(反复考虑的)结果,“立衷焉”就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扶立内心认定的人”。这样解释起来简捷明了,整段话也顺畅了。
先说这个事件的本末:
鲁桓公十六年,公子泄与公子职在卫国内乱,公子朔逃出卫国后,立公子黔牟为卫君。结果在鲁庄公六年,公子朔在诸侯帮助下返回卫国,把二公子立的公子黔牟流放到周,把宁跪流放到秦,杀了左公子泄和右公子职后即位。
下面是对这段文字前面的内容详细推敲一下:
以,动词,认为。二公子即左公子泄和右公子职。之,放在“二公子”与“立黔牟”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为,是。不度,不思量,欠思量。度,音duó,思考,考虑,思量。夫,音fú,用在议论开始的语气词,兼有“那”的作用。能固位者,能使地位稳固的人。这里要思量的,既有公子黔牟适宜不适宜,能不能坐稳君位,也有他们自己的位置能不能坐住。固,使……稳固。本末,事物从开始到结束发展的过程。而后,然后再。衷,名词,内心,内心选定的人。焉,兼词,于是,即“在此基础上”(于,在;是,此,这个,此基础上,指的是“在考虑事物从开始到结束发展的趋势深思熟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