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智慧·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2016-08-18 17:02:53)
标签:

道德经

智慧

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通释]

 

和解大的怨恨,一定还有余怨,以德来回报怨恨,怎么能算好!所以圣人握有讨债的契约也不向人索取欠债。有循道而行品质的人掌握着契约,没有循道而行品质的人就依靠苛捐杂税——天道对谁也不偏爱,它总是帮助遵循它的好人。

 

[解读与点评]

 

本章主张循道而行,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不结怨,间接地奉劝统治者不要热衷于“司彻”。

和大怨,必有余怨”,什么是“大怨”?这里没说,后文的“无德司彻”大概就是大怨的根源。为什么“和大怨,必有余怨”?王弼点评说:“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王弼此说正合“报怨以德,必有余怨”之理。为什么“有余怨”?“天道”施之未尽,怨未尽泄。“天道”不以“和大怨”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伤痕犹在,其伤虽复,其痕犹存。余怨是旧伤疤,很容易复发。和解大的怨恨之后,没有新的摩擦还可以,一旦出现新的摩擦,很容易勾起旧怨,新仇旧恨叠加还好吗?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以德回报怨恨的态度怎么能算作善?《道德经》中的“德”是循道之德。既然“报怨以德”不算作上善之举,什么是上善之举呢?上善之举是积德不结怨。“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就是“有德”之举,无德者“司彻”是怨之产生的根源。此“有德”与“无德”之“德”正是循道之德。

“司契”与“司彻”的本质区别在是否“责于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手里握着欠帐的契约就是不收债,圣人居于很有利的地位,但他不为难别人,这样就根本不会与人结怨了。“执左契不责于人”,正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表现。

在此我想到了《战国策·齐策四》中有一个《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冯Xuān)替孟尝君去收债,当着欠债人的面把“左契”都烧了,他回复孟尝君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孟尝君只有一处安身之所,是不能高枕无忧的。我替你买来了民心,这就是一“窟”,从此你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就是“狡兔三窟”的典故。

“司契”,掌握着讨债的凭据而不用;“司彻”,凭借着收税的权力不停地搜刮。“司契”“司彻”只是举例,只是比方,实际内容更宽泛。“司契”是本来有债而不讨,“司彻”是设计名目强要。民本来就“饥”、就“怨”,还强行“司彻”,就会结成“大怨”。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不偏向谁,谁循道而行,天道就赞助谁。“天道无亲”与“天地不仁”的道理是一样的。此“无亲”是“无远近”“无亲疏”,也就是“不偏爱”,尽管“天道无亲”,但它厚爱遵循它的“善人”。“与”是“赞助”的意思。“司彻”者不善,必结怨。而“司契”者善,所以不结怨,天道赞助的正是“司契”者,所以他“可以有国”且“可以长久”(第五十九章)。

由本章的“天道”看,“天道”并非纯自然之道,它包含人文之道的因素,此因果报应与“善恶”有关,此“道”之含义不是“规律”一词能涵盖的,据此分析“因果报应”并非宿命论,而是自然规律,是客观规律,是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