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智慧·坐进此道
(2016-07-31 15:42:28)
标签:
道德经智慧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坐进此道 |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通释]
道是万物之尊,是善人的宝贝,是不善人安身立命的护身符。美好的语言能换来尊重,美好的行为能令人高看。人即使不好,有什么可抛弃的!所以,天子即位,任命三公,即使用先以驷马之舆接引再奉以大璧昭告上天的礼仪,不如坐着参悟这道。古时把道看贵重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说靠它来求得有罪而得到免除吗?所以被天下看重。
[解读与点评]
本章强调道是万物的主宰,做一切事都不如遵从道。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强调道是“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建议举行“立天子,置三公”的仪式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分析古时贵道的原因就是求得免罪。
“道者万物之奥”,意思就是“道是万物之尊”,即“道是万物的主宰之神”。“善人之宝”意思是“善人的法宝”,“不善人之所保”意思是“不善人的护身符”。“宝”与“保”都读“bǎo”,本义有区别。“道”是善人的珍贵之器,宝贝之宝;不善人的护身之符,保全之保。意思虽不同,但作用是相同的,无论是善人还是不善之人,依道而行可以免灾。善人不依道而行,是弃其宝,虽行善事以善为,因逆道而得咎;不善人不依道而行,是弃其符,本为不善又不道,必遭天谴不可保全。
为什么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呢?因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第二十七章)。我竭力从应该有关联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能换来尊重,美好的行为能让人高看”。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由此可见以“美言市尊”是不善人之举。真有美行之人应该是善人。然而,不善人亦可以有美行,他们要以“美行加人”,以美行来提高身价,所以这里的“美行”也是不善人之举,所以缀以“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不善人的“美言”,即“说好听的话”,说好听的话不讨人嫌。不善人的“美行”即“行善事”,比如资助贫困、捐助灾民,“行善事”可以抬高本来让人瞧不起而降低的身价。
怎样理解“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这句话?
首先要弄清楚“拱璧”与“驷马”是用来做什么的。可以明确的是“拱璧”与“驷马”是用来“立天子,置三公”的。是“送礼”吗?“拱璧”是天子的礼天之器,那是他们“家”的东西,谁送礼给他?“驷马”指的是由四匹马拉的一乘车。天子不缺此车,“三公”也不缺。此“拱璧”与“驷马”不是用来“送礼”的。
其次要注意“坐进此道”的内涵。似乎“坐进此道”与老子强调的“学不学”“绝学无忧”有冲突,可见老子之“绝学”是不绝“进道”的,“坐”就有“不为”在其中。“坐进此道”之“坐进”,“坐”为“不动”,即“不为”;“进”是“修习”,“参悟”,“坐进”也是一种“无为”。“坐进此道”是“无为”,而“有拱璧以先驷马”就是“有为”。“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强调的就是“有为不如无为”。“坐进此道”与“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形成比较,“坐进”而“不为”,就是不搞形式主义,不铺排,这合乎第五十九章所说的“啬”,修习“道”比加冕册封仪式好多了。
再次,要弄清楚“拱璧”与“驷马”哪个贵重。“拱璧”是大璧,径长尺二,是天子礼天之器,是镇国之宝;因其须双手拱执,故名“拱璧”。“驷马”不过是四匹马拉的一挂有车厢的车,这类东西当时民间也可凑齐。许多人都熟悉“和氏璧”这个典故,此璧当时价值连城。拱璧虽不及和氏璧,但当时比一乘车马要贵重得多。
再次,还要搞清楚“拱璧”与“驷马”哪个先哪个后。“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这个短语实际是“虽有拱璧而先以驷马”的变化,将“拱璧”置前,以强调“拱璧”的重要。“拱璧以先驷马”其实是一种隆重的礼仪形式,用“驷马”之车将“天子”或“三公”接来,然后以“拱璧这个礼天之器”的最高礼节昭告天地,有如后世的“加冕典礼”“筑坛拜将”“授勋仪式”。昭告天地祖宗是天子即位(包括继位)的一种必须礼节,天子拜授三公也要这样的礼节,这是最高礼遇。显然“驷马”无法与“拱璧”匹敌。那个时代送大礼和举行重大仪式时,小礼在先,大礼在后;记录表达时大礼在先,小礼在后。
下面再研究一下“立天子”之“立”。
“天子”本来是世袭继承,应为“继位”,当然要举行即位大典。为什么要“立天子”呢?“立”本为“确立”。正常情况下由前任君主直接将位置传给后任君主,多为嫡长子。但到了春秋老子生活的时代,周王朝已经不正常了,特别是当有的“君主”没有指定后嗣时,他死后就要由大臣从他的子弟当中选定一位做君主,有时权势大的大臣杀了已有的君主再立新的君主,《左传·昭公七年》和《左传·昭公二十二年》都记录了周王朝这样“立天子”的过程,其中鲁昭公二十二年一年内立过两个君主,老子应该是亲身经历了这三次“立天子”的过程。被选定的嗣君没在宫里生活,所以需要迎进宫,再举行即位仪式,祭祀宗庙,昭告上天。“置三公”的礼节类此,也要祭祀宗庙,昭告上天。新天子进宫的过程应该是乘驷马之舆“游街”的过程,是“仪式”的一部分内容,驷马之舆是有车箱的高规格车子。“拱璧”是“加封”过程,是仪式的主体。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是回答“道者”“不善人之所保”的,“有罪以免”乃不善者循道之果。求得免罪,是贵道、尊道、守道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