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2日贵州都市报《世界诗歌日 倾听诗人的声音》
标签:
娱乐北京大学作家网诗歌校园 |
分类: 存档 |
本期读书会海报。设计:姚培
都市读书会 第九期——
文/本报记者赵毫 图/特约记者吴东俊
3月20日,也即诗歌日前夜,一群年轻的本土诗人在悦读时光咖啡馆相聚。他们有高校教师、学生、小说编辑、公务员、媒体人,有的从六盘水、毕节等地赶来,有的临时从郊区驱车赶来,职业不同,年龄不一,但都奔着两个字而来——诗歌!大家不仅带来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也为现场诗友推荐著名诗人的作品,大家一起聆听诗歌纯净的声音,感受诗歌之美。当晚,贵州广播电台等本地媒体闻讯前来采访,一起迎接世界诗歌日的到来。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3月21日选定为“世界诗歌日”。自此以后,这一天被视为全世界诗人自己的节日,是所有诗歌爱好者的狂欢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界诗歌日,贵州都市报文化周刊联合《山花》杂志社举办都市读书会第九期活动——“世界诗歌日,倾听诗人的声音”。活动由五之堂书店和悦读时光咖啡馆共同协办。诗人朗读环节,由年轻诗人朗诵(读)自己的诗作,推荐并朗诵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之后,由《山花》编辑李晁进行点评。李晁年轻、充满激情,既是嘉宾主持,又是点评人,还负责招呼在场诗友,忙得不亦乐乎。当晚另一位主持人是贵州都市报年轻的记者马丽娅,她沉着自如,和李晁搭档相得益彰。大家兴之所至,因此倒也轻松愉悦。诗歌爱好者朗诵(读)环节由现场诗友随兴朗读自己或自己喜欢的诗作,形式不拘,自由随意。
“世界诗歌日”前夜,一群趣味相投的人相遇,只有音乐和诗歌,而不是那些平常的、呆板甚至生硬的用语。这让前往的媒体人发出感叹,这世界有诗歌,真好!
在诗歌面前,我永远是个孩子
第一位出场朗诵的,是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张思源,他既是诗人,又是评论家。他用“白地”的笔名给《山花》杂志写导语,写得精准又犀利。“刚才说年轻诗人,而我觉得自己已经不年轻了,但面对诗歌的时候,我又觉得自己永远都是年轻的,而且还是一个小孩子。因为诗歌的世界太久远,太博大。”站在台上,张思源不无戏谑地说,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来没朗诵过,今天居然得第一个上,这无异于把处女秀献给了世界诗歌日,也献给各位朋友。
接着,他以洪亮又透着些许苍凉的嗓音朗读了自己的诗作《树》和《四月》,并推荐了美籍苏联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1980年5月24日》。张思源解释说,这首诗大概是布罗茨基生日时所写,同时也是他离开苏联后,对自己青年时代生活的再次回望。据了解,约瑟夫·布罗茨基47岁时,以其“出神入化”、“韵律优美”、“如交响乐一般丰富”的诗篇和“为艺术英勇献身的精神”荣获198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点评:首先他是一个学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诗歌有一种很打开的,旷野的感觉。
接下来朗诵的诗人是一位幸福的爸爸,有一对聪明伶俐的儿女,他是著名的《山花》杂志的“大内总管”郑瞳。他谦虚地说,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诗歌同样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然而有的诗歌适合朗诵,有的诗歌不适合朗诵,而自己的诗歌就是不适合朗诵的那种,所以我就读一下。针对即将到来的清明节,他朗读了自己的诗作《清明节》,以及《蚂蚁的名字叫蚂蚁》和《苹果》。推荐的时候,郑瞳戏言,自己喜欢的诗歌有很多,一时也不知道选哪一首,但是有一首是特别喜欢朗诵的,那是北岛的《生活》,内容就一个字——“网”,简洁的一个字却揭示了世界和生活的错综复杂,更道出了人生的艰辛。也许,这就是诗歌特有的力量。
点评:《生活》这首诗向来以极少的数字表达更多的意义。刚才看到第二首诗歌《蚂蚁的名字叫蚂蚁》,其实最终想一想,那是一个宇宙起源的世界,虽然体量小,但是蕴藏无限的力量。
第三位出场的是出生于1985年的钱磊,他的诗歌受到广泛的关注,有评论称他“从一开始就具有天才的光芒”。为了此次活动,钱磊专程从六盘水来到贵阳,这已经说明了他对诗歌的深情。他朗读了与春天有关的《春天的病句》、《怀念被月光伤害的植物》,然后推荐并朗读了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成名作《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点评:钱磊的诗歌对语言有一种贡献,就是用语很繁复,但如果你能从钱磊诗歌的藤蔓中走出来,无疑,要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要么你有一颗饱受摧残的心。目前来看,他的藤蔓实在是太多了,又在无穷尽的修辞的天空下,我们往往从一旁绕过去。并且说,你好,再见!
唯有诗歌慰藉孤独
第四位登台的诗人同样来自六盘水,名叫顾潇。他不但年轻帅气,还会写诗和吉他弹唱,多年的弹唱经历让顾潇表演自如。现场,他朗读了自己最近所写的还未公开发表的诗歌《异乡人》、《雪地上的松鼠》、《雪夜》,充满磁性的声音博得了诗友们的阵阵掌声。之后,顾潇推荐并朗读了希腊大诗人、同性恋者卡瓦菲斯的《尽力所能》一诗,字句里,自我与世界的张力拉扯得人心生疼。
点评:顾潇的诗富有节奏,他用节奏来强调情景之后诗人那个无限忧郁的心。他总是这样,诗歌有很大的起伏,很不稳定。这说明什么呢?不成熟,还是个孩子,有时候盛气逼人,有时候厌烦到不愿再见。
第五位诗人木郎还未登台,主持人的介绍就打动了诗友:“他的诗让人印象深刻,极富冲击力;他那张叼烟带斗篷的照片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二个字:酷、帅,关键的是,他还会用苗语朗诵诗歌。”对此,木郎不无谦虚地说,这个评语有点夸张啦,大家看后可能会大失所望。我的诗歌不大容易接受,但是大家试着去接受吧。
“你今天要克哪得?”朗读第一首诗《再见吧,贵阳》时,木郎一开口就用贵阳话拉近了和诗友之间的距离,使大家倍感亲切。之后,他朗读了《好久不见,你的思想又瘦了》。推荐并朗读了查尔斯·布考斯基的著名诗篇《问题和答案》。
点评:木郎正处在声名鹊起的时候,这时候批评他,其实很需要勇气。他的诗歌和他本人是截然相反的,这一点和他的偶像恰恰相反。他的偶像布考斯基是言行合一的那种人。一个假不正经的人写出极其不正经的诗,也是需要勇气的。
第六位诗人罗树其实也是八零后,只是成名太早,在诗坛混迹时间太长,也是个资历很深的“老诗人”,让不少诗友都忘了他的年龄。诗人话不多,甫一登台就直接读自己的诗作《双双飞》和《你的歌》,并推荐朗读了海子的《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诗歌《双双飞》里,慢慢长大的少年和缓缓离开的河水,左边的南方梅雨和右手的北方大雪,都让人觉得疏离不可亲近,正像诗人告诉我们的:“唯一不为所动的是城市”,在这里,“来来往往的人们,误将追逐试作归途”,虽然一切在动,但风过处,大千世界仍如墓地一般森然。无论是诗人自己的诗歌,还是他所推荐的孩子的诗歌,文字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词:孤独。
点评:罗树的才情和旺盛精力,一直被我称为贵州八零后五虎上将之首。但由于难以找到和此诗情抗衡的另外四位诗人,此处只好作罢。
我只为诗歌而来
“长江呢?杨长江在哪里?”第七位登台的杨长江既是诗人,又是摄影师。于是,他的诗富有画面感,他的摄影作品多了诗情。他有些腼腆,不愿登台,害得主持人李晁到处找人。杨长江要求一个美女来为他朗读自己的诗歌《越狱》、《归途》、《黄昏》,以及所推荐的蔡恒平的《远游十四行》。从六盘水来的诗友夏莉担当了此责。通过夏莉甜美嗓音的传达,杨长江的诗歌显得更美了。
点评:长江多愁善感,跟他的诗是一体的。就像他的摄影作品,充满着小清新和温情脉脉,点缀些许伤感,就成为了作品。在黄昏和夜晚之间,听他的诗,其实是最好的时候。
“第九位诗人黄光道是当晚朗诵诗人中最年轻的,也是最高的,人群中你很难不看到他,但也许你会很快忘记他,为了防止这一点,我们让诗歌来决定。”主持人话音刚落,身材修长的黄光道映入了大家的眼帘。他的确与众不同,一改先朗读再推荐的顺序,先给诗友们推荐了萧开愚的《雨中坐》。他说,该诗虽然只有短短八行,但自己四年前第一次读到就被深深震撼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此再次朗读。之后,他朗读了自己的诗歌《没有整块的云落下来》、《访客》及《窒息》。
点评:光道的诗是我喜欢的那一路:内敛、精致和准确,酷似一只红酒杯,透明,但毋庸置疑,诗歌若再加上点红酒,将倒未倒的感觉,可能诗歌就会少一点冷,多一点馥郁芬芳。
最后一个诗人陶杰来自毕节,为了此次读书会可谓百里迢迢,他的古诗重构让他与罗逢春形成贵州双子星。他说,自己写诗十多年了,是诗歌陪自己走过了那一段寂寞的岁月;来贵阳总共就4次,有两次是因为诗歌。现场,他朗诵了自己的大型组诗《喻体》中的两首,一首有关马尔克斯,一首写“讣告”,另一首《南垞》是对王维《辋川集》中某首诗的重构。
他说自己有一个习惯,总喜欢看街上的讣告,看一看死者的年龄和死因。感觉一天天走过那些广告牌,一天天看那些死亡的原因,说得残酷点,我们也就这样一天天老去。关于古诗重构,陶杰强调自己的古诗重构不是简单的解构,而是打破原来的意境和主题思想,再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特别是植入“我”的现代意识。
之后,他推荐并朗读了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他说,该诗给人的启示是:世界如此残缺,我们都应该有一种赞美的心态,感恩的心态。有了赞美的心态,可能这个残缺的世界可能会变得好一些,对我们也更有吸引力。
点评:诗人陶杰将他一系列的诗歌命名为《喻体》,可见他在心中给自己搭建了一座多么庞大的诗歌殿堂。《喻体》富有叙事性,工作及其漫长,就目前的情景来看,前景是相当可观的。
作为诗歌爱好者,小说家李晁即兴朗读了张枣的《娟娟》。
我不专业,但很开心
诗人们朗读时,不少现场诗友已急不可耐,想一展风采。凤冈青年陈文礼特意要求“插队”,原因是自己父亲生病住院,他得连夜赶回老家。他激动地朗读了自己的诗作《在遥远的小镇》和《雪夜》,以及本地诗人南欧的诗歌《他们收割了一万年的阳光》。念完了,他忍不住说:哎呀,写得真好,不好意思,再念一首。那急切又颇有些沙哑的嗓音中,充满了他对诗歌的喜爱和自信。由于太急,他甚至把现场某位诗人误认作南欧,但这没什么,因为诗歌才是主角。
活动开始不久,陈远松先生就几次找主持人商量,想提前上场。他向本报文化周刊赠送了自己的诗集,并朗诵自己600多字的得意之作《贵州高原》。“这儿到处是石,到处是山,山山有洞,洞洞神奇;这儿无山不水,无水不秀,山溪是琴,水库如镜”在质朴的字句里,在朴实的嗓音中,能体会到诗人对家乡的赤诚热爱和纯真之心,
网名叫“二两小酒”的诗友早早就通过贵州都市报文化周刊公众平台(微信号:gzdsb-whzk)报了名,他现场朗读自己描写一个小女孩的诗作《她的眼神》,其深沉而颇具有穿透力的嗓音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此外,“二两小酒”还用贵阳周边的布依族方言朗读自己写给外公的诗——《喝着米酒,唱着山歌》。“喝二两米酒,吼两句山歌,外公教育我,小酒啊,这就是你要的生活……”质朴的乡音把现场诗友逗乐了,笑声四起。
同样是通过贵州都市报文化周刊公众平台报名的,还有阳光女孩朱丽文。这个致力于古建筑保护的女孩显得阳光,富有诗意,很喜欢画家、诗人木心,并兴致勃勃地谈起木心《文学回忆录》里讲的“诗歌是文学的起源”理论,并朗读了木心的诗歌《色论》。之后,她朗读了年前曾红遍中国的脑瘫诗人余秀华的诗歌《我爱你》。
《当代贵州》杂志社记者周宁就地取材,朗读钱磊的组诗《邮差笔记》。凭着对诗歌的热爱,她在短时间内进入了诗歌的意境,真是难得。
诗友胡博临时从花溪驾车赶过来,用一首即兴创作的打油诗来开个头,然后朗诵了自己所写的七言绝句《夜郎香·花语》。因对朱丽文朗读的《色论》触发灵感,他现场创作并朗诵散文诗《灰色》。“一开始,我还以为走错了片场呢,因为发现这里都是打油诗的天下,但我想只要文字里有一个自由不拘的灵魂,题材无论如何呈现,都是完美的。”说话时,他挥舞着手臂,充满了激情。
本次读书会还来了不少贵州高校文学社团的诗歌爱好者,他们不仅朗读自己的诗作,还推荐和朗读学长学姐的作品。贵州民族大学黔风文学社的女孩王昌积、贵州师范大学香樟文艺报的男孩宋波和女孩陈琼……尽管诗歌和语音都稍显稚嫩,但在质朴的语音里,对诗歌的热爱同样饱满有力。
部分朗诵者
花絮
诗人钱磊现场签赠诗集
活动开始前,诗人们早早就来到了现场。年轻诗人钱磊还特意带来了自己最新出版的诗集《邮差笔记》,签赠给现场诗友,拿到诗集,大家乐不可支。“刚刚听完他的诗,我真是惊呆了,八五年的,这么厉害!”听了钱磊的诗后,一个诗友如此感叹。
师傅,我要与你和一首
朗诵即将结束时,一个名叫张坤的热心诗友跑过来向主持人提出要求,问自己是否可以登台朗诵一首。奇怪的是,记录姓名时,他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了几个字——二两小酒徒。原来,他是诗友“二两小酒”的徒弟,想在“世界诗歌日”与师傅和一首。朗诵完自己的诗歌《酒事温柔》后,他还一本正经地说明:“这是我自己在特别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写的。”
诗人,留个电话号码嘛
朗读结束后,诗人顾潇带来了压轴戏——演唱根据海子诗歌《九月》谱曲改编的歌。他声音苍凉,一时把诗友们带入了海子的世界。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于是强烈要求:“再来一首,再来一首!”于是,他又唱了一首痛苦信仰乐队的《为你唱首歌》,极具感染力的现场表演赢得了现场诗友的阵阵掌声。
末了,顾潇还连连感叹:“音没调好,效果出不来。”并邀请自己的好友、歌手阿jin现场演唱了《曾厝垵的海》。听着专业的弹奏和极富穿透力的嗓音,诗友们一度沉醉。
了解到他不仅有十一年的演唱经历,还曾在地下通道演唱过后,诗人张思源开玩笑说:“没事,咱们去地下通道看你,给钱。”
“张老师,别骗我噢!”顾潇卖了个关子,说:“不要钱,只要电话号码。”
这不,才走下台,就有热爱诗歌的少男少女围过来,找他要电话号码,逗得大家乐了好一阵。
希望更多地关注好的诗歌
朗诵会现场,有诗友提出疑问:诗人们推荐的诗歌,为何多数是国外的。对此,诗人张思源做了回答。他说,生在中国,国内的诗歌大家都有机会读到,对国外的诗歌关注则相对少一些。特别是普通读者,关注国外现代诗的更是少了。但很多外国诗,无论是艺术水准,还是思想深度,以及生活基础的广度,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可能是大家选择的原因。他也希望,诗友们能更多地关注世界上好的诗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