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怖袭击后记
(2015-01-27 04:46:55)
标签:
情感教育文化 |
分类: 零敲碎打 |
面对生死,你的决定同样被尊重
这就是日子,再震撼的当下,也有过去的一刻,也有恢复平静的一刻。
周末的时候看一个报纸的报道,里面集中刊登了所有《查理周刊》悲剧发生当日在报社幸免遇难的人员的采访报道。
新闻早就报道过其中一个女记者是因为去接孩子放学而躲过枪击。但是看完了她自己的叙述,才发现她的“躲过”也不完全是躲过,因为她不是缺席在那个事发地,而是目击了整个过程,但幸存下来。
两个恐怖分子到了大楼的大堂便开始扫射,瞬间门卫警察和清洁人员成了牺牲品;而后他们到了需要按下密码才可以进入的办公主楼,这便是那个女记者与歹徒相遇的地点;两个歹徒让女记者按下密码从而进入,女记者照办了,于是歹徒顺利进入后横扫了晨会会场,(就是大家看到的惨烈场面)而女记者在开了门之后就和女儿躲到了桌子下面,在暗处目睹了所有的惨剧。
看到这里,我心中的一瞬间有一个”XX式“嘀咕:女记者如果不按下密码,那么后来的惨剧能发生吗?她顺从地按下了密码从而让歹徒进入主楼的行为是否缺乏一点抗争精神呢?。。。。。
据我所看到的关于这件事自始至终的报道,从来没有一个是质疑这个女记者的。她只是作为一个幸存者接受媒体的采访,作为一个目睹惨剧的证人发表感想;没有人扔出像我一样“苛刻”的问题,也没有一个死者家属质疑女记者的行为,更没有人余外的评价更多;大家都是一致地把重心放到了“恐怖组织”和“极端分子"上,没有人为难一个带孩子的妈妈为什么不做”殊死搏斗“!
先别怪我”事儿X“或是”刻薄“好吗?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重点是东西方价值观或者是东西方共识的一个可大可小的差别-----
重大危险面前,到底应该怎样做!?为什么在法国没有人会埋怨和为难这个女记者?我想在整个欧洲她的行为都不会被争议太多。
如果这件事用东方的价值观分析的话,那漏洞就显而易见了。
忽略她当时带着孩子的事实,她一定会被面对以下质疑:
恐怖分子让你按下密码你就按下了?为什么不搏斗?为什么不抗争?为什么不舍己为人?为什么决一死战?主人翁意识何在?牺牲精神呢?
说到这里,插一个貌似题外的素材:
十二年前,我在爱尔兰的一家五星级酒店酒吧当领班。每晚结账的任务通常都是由当天职位最高的人来担任,当然该人的责任也是最大的;那时我是一个学生,每周大概有3次晚上是需要我来结账、关门、送钥匙的。
经理在培训我如何结账、如何交接时说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亲爱的,你一定记住,如果在你当班的情况下出现任何危险、威胁、抢劫、抢钱等情况,你不要做任何的抗争,对方就是要钱,那么他们要什么你给什么;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不要为了物质跟对方做任何抗争,钱不是个问题的。稳定对方的情绪,找准机会报警。
经理对我讲完这席话时我的心里暖暖的。说实在话,一个在总理大楼对面的五星级酒店发生抢劫事件的几率还是很小的,但是面对万分之一的可能,经理竟然反复地强调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作为当时的我,一个耳边还环绕着国内校领导”让奉献之火熊熊燃烧“的口号的20出头的年轻人,突然有种被保护的感觉。
后来也慢慢知道了爱尔兰警察的办案能力(破案率几乎是0),而且在我当班的日子里也确实没有出现任何上述的情况,但经理的那种”你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态度至今还温暖着我。
虽然这两件事的代价和前提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对些许理念的些许注解却是殊途同归的。
这就是欧洲人的生命态度,一种坦然的、真实的生命态度。没有人”被“奉献,没有人”被“死亡,没有人”被“歌颂,没有人”被“标榜,在生死的一瞬间,大家都在做着那一刻能想到的本能的事情,没有人可以评判另一个人做的好坏,因为大家都在说:不把人挤到生命的峡口,不让此人命悬一线,谁都不知道自己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我很佩服法国人民的宽容和理解,包括受害者自己和受害者的家人。悲剧发生后电视上重放了个别遇害者生前的采访录像,他们谈笑风生、轻松地谈论生死,其中一个漫画家在好多年前就被极端恐怖组织成员列到了暗杀名单之上,对此他是知道的,但他的反应是: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而其中另一个画家的妻子在谈论自己丈夫的离去时虽然满是悲伤却没有愤恨,语气隐忍且充满真情和期待!
所有人都知道生的意义和死的残酷,可是他们却没有强迫谁去做决定,每一个人的言语都有着对生命的敬意和对自由的渴望,每一个人都不能接受人为的、残酷的杀戮,但每个人都试着接受自然的、本能的决定!!!
还是那句话,我会在无数个瞬间爱上法国,这个瞬间我爱她的一个原因:真实和人道!
前一篇:法国小学只是学读书吗?
后一篇:“陈赫”式恋爱婚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