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国人的养老观(二)

(2014-12-18 06:33:42)
标签:

情感

佛学

教育

健康

分类: 零敲碎打
 
最近看了一篇微信文章,连图带文,讲述父母是如何在退休的年纪为了儿女继续呕心沥血地节衣缩食为了给年过四十的儿子娶媳妇,一个母亲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大包小包去照顾坐月子的女儿,一个老人孤寂地等待着儿女的探望和问候,等等等等。
这篇文章看得我压抑,但文章的本意显然被我的压抑给曲解了,人家的结论是“常回家看看呀回家看看!”,而我却在想:这些老人家的生活真的只剩下围着儿女转了吗?
放下文章后我就去上我的法语课了,等课上完了,看了法语老师的退休生活,我有了另外的想法:为什么我的法语老师可以丰富多彩的度过自己的退休生活,而文章中的中国爹妈却是苦大仇深般地熬不见天日呢?

一对法国退休夫妇的忙碌生活

马先生夫妇是我的法语老师。认识他们是很偶然的机会,我想强化法语,马先生想了解中国文化,于是我们决定互换课程,各取所需,我开始了一对二的强化法语课程,老人家开始了中国文化之旅。
法国人的养老观(二)
可爱的马先生夫妇

 马先生夫妇退休前是法国高中的老师,男主人主教法语、法国文学、舞台剧、拉丁语,女主人主教法语、希腊语、拉丁语,两口子对于法国的历史、艺术史、文学史、宗教等知识都是信手拈来,跟这样的人上课真的是很享受很享受。 不仅如此,女主人还是个甜点专家,她自作的马卡龙无论从里到外都是高大上的摸样。


两口子尽心尽力地教我,我也认真地学。我的法语虽然没有一日千里,但是能进步的方面在马老师夫妇的指导下全进步,没有一丝的懈怠。
我们上课的频率是每周二和五上午个两个小时,我给他们的文化课程相对松散,用马先生的话讲:我不想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这对我的心力太考验了,我就是想了解一下一些汉字,熏陶一下中国文化,所以,你放松。
截止到现在,我给他讲了中秋节的习俗、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我翻译了以上内容,又翻译了月饼的制作方法,于是马先生开始想象着嫦娥和后羿作画,马太太琢磨着如何做月饼。我们接下来的话题是中国的新年。
法国人的养老观(二)
法国退休老人的《嫦娥奔月)

马先生的课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而且为人严谨而热心, 夫妇两人都是奔70岁的人,可是你却总能感到两人的热量、活力还有正能量。
一次我好奇地问马先生他喜欢上班的日子还是退休的日子,他说:我上班的时候每天忙忙碌碌,有好多的责任,每天都有不同的内容,很有意思,我很喜欢我的工作;现在开始放大假了,我也挺享受这个大假期的。孩子们都大了,都有自己的事情忙,我们的身体也都不错,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真是不错。
法国人的养老观(二)
马先生在我的启发下用贝壳作画,我画得没有他好


然后我 又跟了一句:你退休后都做什么呢?
马老师想了想,给了叙述了一下退休后的活动内容-------
1)互换语言课程,每周两次(和我)
2)“活版印刷协会”会员,该协会有个展览馆和小商店,马老师每周会到那里两次,给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印刷技术的历史来源以及展示手工造纸技术,并且监管小商店的经营活动,所有收入都是归协会所有,并作为协会的未来活动经费。
3)“诗歌协会”会员;该协会每年春天在图尔有个大型活动,主题叫《写在春天的诗》,该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宣传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包括网页设计都是有马先生来完成,后期的展览还有活动项目组织,马先生也都是主力。这个活动的筹备断断续续地需要一年的时间。
4)“文学小屋” 协会会员,该协会每月固定日期有活动,所有的文学爱好者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跟大家一起分享,或者是大家共同分享读后感,再者就是大家相互鼓励参加征文比赛。
5)“中央区对外援助协会”会员,该协会每年会将非洲国家的优秀人才接到法国来学习一年,学成之后回到本国服务于当地人民,并且每三年在法国有一个展示该国家人文历史的宣传展览,马老师是这些活动策划组织的重要人员。
上述活动中,有些是没退休是就参与过的,现在退休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了而已。
总之,马老师的一天内容丰富多彩,每件事都跟他感兴趣的“文化”有关,他总是充满激情、热情地投入到每一件事情中去。
马太太的互动内容要少于马先生,但是也挺丰富的
1)参加“语言学历史”课程,每月一次。
2)参加“心理学课程”,每月两次。
3)参加烹饪课程,每月若干次。
4)完全手工制作:意大利面、糕点、甜点、果酱。
5)照顾家庭和生病的妈妈(95岁的老人,因为最近摔了一跤,暂时住在马太太身边,马太太尽职尽责地照顾老人家,就是我在上一篇法国人养老观文章中提到的那种画面,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领着一个更加白发苍苍的老人的甜蜜画面)

老两口一个女儿34岁,高职高薪,不结婚没孩子,也是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满世界地跑;另外一个儿子在巴黎忙乎自己的事业,也没结婚,但是有打算要孩子,做的也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充满激情地过自己的每一天。

马先生从来不过多地提及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人家感情淡漠,正相反,能感受到两口子对于孩子的骄傲之情,只是人家接下来表达的想法是:孩子们都大了,都忙自己的事情,虽然我们也希望有第三代,但最终都是他们自己的决定,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重要的。

我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由衷地感叹:同样是退休了,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哪里,为什么好些人可以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些人就会过得苦大仇深般地永远艰难困苦呢?
可不要跟我提钱,说什么外国的工资高、物质条件好什么的,我们国家的退休工资也不都是低的,但是相同的工资下,我们国家的爸爸妈妈是否有这样的心思把自己的退休养老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呢?
诚然法国的一个优势是我们国家不具备的,就是有很多费用低廉的协会,协会主题不同,可以让有爱好的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来分享,也可以让缺乏爱好的人培养出新爱好。
但我们的国家也有老年大学的,对吧。那么好吧,谁能说服退休的爸爸妈妈们不要费心地惦记儿女、惦记儿女的生活、惦记儿女的儿女,而真正地开始退休之后的生活呢?
如果是如此这般地退休后马上上岗开始照顾儿女的那一套,那么儿女永远没有独立锻炼的可能,父母也永远没有过自己生活的可能,藤缠根、根绕藤地互相依赖、互相依附,本该独立的生活不断地出现爸妈、儿女的身影,貌似一副合家欢乐的画面,其实结果是大家都辛苦、大家都辛苦地遥遥无期。

我觉得,一个懂得享受自己生活喜怒哀乐的人、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人一定不是那个天天盼儿女电话的人,因为他们懂得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乐趣,懂得安排儿女独立后自己独立的生活,他们懂得儿孙自有儿孙福的真谛,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但却不去打扰儿女的生活。
一个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儿女,一定也是一个懂得享受自己生活的人,懂得为自己选择负责的人,这样的人一定不是那个轻易麻烦父母、打扰父母生活的人, 他们看到了父母在奋斗的年月倾心劳作,如今到了颐养天年的光景,他们如果暂时做不到领着父母逛世界,那最起码不给他们添余外的负担。

老年人的生活肯定不易,我相信当儿女搬出家门的那一刻老人家一定会有些许失落的。但是每一阶段的人生都会有各自的特点,与其伤感地遥望着窗外,不如低头看看眼前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一个没有儿女守在身边的老年生活就一定是凄苦的吗?如果儿女做不到常回家看看那么老人就一定要把儿女告上法庭吗?一个不参与儿女生活的老年生活就一定是无意义、无内容的吗? 如果自己可以全心投入地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么退不退休、老不老年那还重要吗?

 提醒各位老人家,你们一定要爱自己哟。不是自私地致儿女于不顾,而是相对独立地过自己的生活,现在的独生子女年代,给了每个人一个残酷的问题,但是幸福不见得只能是儿孙绕膝,幸福也可以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也提醒各位儿女们包括我自己,我们要尽量给老人一个安逸的晚年,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独立地过好自己的生活,让父母逢人提起我们时,都是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好像法国的马老师那样地娓娓道来:孩子们都大了,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我也可以开始我的大假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