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17-06-16 09:53:23)关于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模式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对小学的科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学科学”的现状,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落实到科学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要在“提问题、做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主动探究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验证和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因此,新课程的科学教学,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模式架构:
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科学学科课堂教学的模式架构是:
创设情景——激趣——质疑——探索——创新。
创设情景:科学知识本身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同时来源于实践活动,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其实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科学课的改革要让学生动手,但动手以前,动手以后要干什么,怎么干,同样重要。人的原认识从哪儿来,绝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其实教学的很多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遇到。所以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应尽量创造、或者是复制一个学生形成原认识的生活场景,营造学习气氛,从而引出学生在建立原认识过程中比校模糊的、不确定的、有矛盾的地方,在适合的情景中他们才能激发学习探索的兴趣,比较主动的进入自主探求的状态。如在《测量摆的快慢》的教学中,以学生生活常见的现象“荡秋千”导入,从而营造了一个与摆类似的教学情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趣: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行为,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学习探求的兴趣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达到主动发展目的的前提。
兴趣是探索追求知识的动力,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天性,好奇就孕育着创造的火花。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积极的去学习,调动自己的内在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科学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这样做正好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问学生:“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使学生带着探究求知的好奇心去观察和实践,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并示范。当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同学们通过想象和创新结果想出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探究方法。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宽松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质疑:在师生共同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允许和鼓励学生做到:
(1)
乐于好奇。好奇心是知识的萌芽,好奇是求知的向导。只有当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具有积极的探究欲望时,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动机。因此,教师在提出研究课题时,一定要富有激励性,要把研究的课题,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愿望。
(2)
敢于猜测。要让学生猜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动手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师每提出一个课题或新问题时,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探究:“探究,是科学教学中的核心”。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也是由科学活动注入灵魂或精神的。科学既是结果,又是过程,它本质上就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无论是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还是追求自由,都离不开探索行为和探索精神。因而,在科学课的每一教学环节中,都要永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磨练,智慧得到启迪。在课堂教学中,探究科学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主要有设问讨论和实验验证。
(1)多样实验方法。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教师应开辟宽松的民主教育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做“太阳能热水器”的模拟实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太阳能热水器的模拟实验,看看谁的方法多
?并指出哪些方法效果好 ? 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大胆尝试实验。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也可创法。教学中教师要一改统一模式的实验设计,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操作活动得以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如在教学《磁铁的磁性》时,先让学生自行设计“玩”法,用自己所有的指挥来探讨磁铁的好玩之处,并提出: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
学生大胆尝试,提出多种游戏方法,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新:优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则是学生创新兴趣得以表现和发展的极佳时机,积极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将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他会创造出一些奇迹来,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创造出来的。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实践获取知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鼓励学生创造、自制学具。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学具要求学生课外制作。教师在课内进行启发指导,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制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开展实践创新竞赛活动。课堂教学是根据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的,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免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课外科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则很少受到限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