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红孩儿0001
红孩儿000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9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2017-02-04 17:37:55)
标签:

解密

水浒

阴谋

宋江

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

【且说李师师当夜不见燕青来家,心中亦有些疑虑。】
我猜李师师的想法,她认为她帮到徽宗了,也帮到燕青了,燕青也应该对她非常看重才对,徽宗安排李师师帮燕青讨赦书的戏燕青应该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燕青却一去不回头,让李师师想不明白。
燕青没有重走林冲和卢俊义的老路,这事李师师怎么能想得明白呢?

.

【天子宣命卷帘,旨令左右近臣宣枢密使童贯出班,问道:“你去岁统十万大军,亲为招讨,征进梁山泊,胜败如何?”童贯跪下,……】
我觉得徽宗始终没有惩处几个奸贼,他心里想的是,换了谁不是奸?还不如这几个看着顺眼。
就说梁山上的人,有一个忠的吗?李逵算一个,石秀算一个,还有吗?“忠于个人”这个事情前边议论过了,比如林冲就不能算忠于宋江,林冲是忠于自己的信念,也就是李逵这种没头脑的人跟对了一个靠谱的主子。说起这个话题就不能不提关羽,关羽是有一定头脑的人,跟错了主子,关羽是在“忠”字上认了死理了,……“忠于个人”本身是个糊涂账,水浒传里的徽宗没有靠他人的忠心过日子,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就是徽宗没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追求,他的身边只有利用他的人,没有真正辅助他的人,全都是鬼,徽宗接受这个现实。历史上的北宋末年没有发展到如此极端,徽宗身边还是有忠臣的,但是,徽宗骨子里也就是水浒传里的这个样子,六贼主导了朝政,亡了国,徽宗大喜的人生变成了大悲的人生,一条:个人好恶,就决定了这个命运,只是早晚的事。
有一个问题,徽宗应该怎样对待梁山?——自己养的脓包自己挤不掉能怎么办?只好慢慢博弈,期待能有个有利的结果。
水浒传里展示了很多魔鬼套路,我们从中应该学到的是看清魔鬼画皮下的真相,不要羡慕魔鬼的力量,不要接近魔鬼,不要和魔鬼合作,也不要试图去做一个魔鬼。我们应该学到的是不要按照魔鬼套路办事,而不是给这些套路找出路。

.

【燕青便取出道君皇帝御笔亲写赦书,与宋江等众人看了。】
燕青讨了这个赦书,有用吗?赦书上我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问题是只对燕青个人而言没有死罪了,对梁山众兄弟没什么用。
燕青没有暗自藏起来却拿给大家看,什么意思?这样就给了宋江一个机会,利用这纸赦书告诫大家,梁山是一个整体,谁也不能自己没事了就拍屁股走人,大家看,燕青就没有这样做……后来还有专门的设誓仪式,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
有个现象再强调一下,燕青来了以后,宋江就不用李逵了。燕青,(燕子、)言清,这个名字应该是“说清楚、搞明白”的意思。
【宋江大喜,“此事必成!”再烦戴宗、燕青,前去探听虚实,作急回报,好做准备。】
宋江说招安必成,不是算卦,是他向众人表示决心接受招安。宋江这就不造反了吗?
首先,柴家的阴谋败露,真相已经扩散,宋江如果继续强硬造反,遇到的抵触情绪会更大。好像就他们柴家聪明,把世人都给耍了,原本想造反的梁山好汉也会觉得柴家太诡计多端,自身不安全感太重。
其次,朝廷方面已经多次招安,徽宗在京城会见了燕青,说明徽宗方面可能也是有一定诚意的。如果朝廷方面的官样文章做的没什么问题,梁山还不接受招安就说不过去了。
第三,同意招安是同意招安,梁山人马还可以以朝廷对梁山人马的安排是否恰当为理由拒不散伙,等于还是个小山头,今后还有变数。招安不是和朝廷的斗争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宋江怎么看戴宗的行为?我认为宋江是理解的,至少表现出了理解,看上去没有计较这事。从后来看,应该是卢俊义派戴宗去揭发的,戴宗如果硬顶着不去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戴宗不去迟早也会有别人去揭发。这种情况下如果宋江对付戴宗,大家会怎么想?

.

【把过接风酒,张叔夜禀道:“朝廷颁诏敕来招安,已是二次。盖因不得其人,误了国家大事。今者太尉此行,必与国家立大功也。”宿太尉乃言:“天子近闻梁山泊一伙,以义为主,不侵州郡,不害良民,专一替天行道。今差下官赍到天子御笔亲书丹诏,敕赐金牌三十六面,银牌七十二面,红锦三十六匹,绿锦七十二匹,黄封御酒一百八瓶,表里二十四匹,来此招安。礼物轻否?”张叔夜道:“这一般人,非在礼物轻重,要图忠义报国,扬名后代。若得太尉早来如此,也不教国家损兵折将,虚耗了钱粮。此一伙义士归降之后,必与朝廷建功立业。”宿太尉道:“下官在此专待,有烦太守亲往山寨报知,着令准备迎接。”】
这次招安,朝廷这边还是有问题,这宿太尉来者不善。宿太尉对张太守说,皇上给我交代了,梁山只有义气,没有忠心……对招安未必真心接受(礼物轻否),对国家是福是祸还说不准呢(吃掉了燕青表述的“愿与国家出力”这一条)。——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燕青对徽宗的汇报来看宿太尉的话。
张叔夜倾向顺利招安,说,梁山是真心招安的,是愿意报效国家的,对国家是忠心的,就图落个好名声……这个张叔夜怎么是个大忽悠?他把宿太尉话里的漏洞全补上了,吹捧梁山有点过头了。
宿太尉说,好吧,既然你不愿意配合我,就各行其是吧。
这里的张叔夜,应该是作者担心读者看不懂第三次招安还是假招安,特意设定了张叔夜真招安的言行来反衬宿元景假招安的言行。

.

【张叔夜道:“义士恭喜!朝廷特遣殿前宿太尉,赍擎丹诏,御笔亲书,前来招安,……”……当时留请张太守茶饭。张叔夜道:“非是下官拒意,惟恐太尉见怪回迟。”宋江道:“略奉一杯,非敢为礼。”托出一盘金银相送。张太守见了,便道:“叔夜更不敢受!”宋江道:“些少微物,何故推却?未足以为报谢,聊表寸心。若事毕之后,则当重酬。”张叔夜道:“深感义士厚意。且留于大寨,却来请领,未为晚矣。”太守可谓廉以律己者也。】
百回本里张叔夜在招安完成后收下了梁山的银子,不存在什么“廉以律己”,为什么这个时候张叔夜不收?张叔夜此来给宋江带来了两个不好的信息,一是宿太尉此来有可能要挑刺(惟恐太尉见怪回迟),二是招安成与不成难说,事成之后我才受你的银子(且留于大寨,却来请领)。

.

【宋江便差大小军师吴用、朱武并萧让、乐和四个,跟随张太守下山,……四个谦让,那里敢坐。太尉问其姓氏。吴用答道:“小生吴用,在下朱武、萧让、乐和,奉兄长宋公明命,特来迎接恩相。兄长与弟兄,后日离寨三十里外,伏道相迎。”宿太尉大喜,便道:“加亮先生,间别久矣!自从华州一别之后,已经数载。谁想今日得与重会!下官知汝弟兄之心,素怀忠义。只被奸臣闭塞,谗佞专权,使汝众人下情不能上达。目今天子悉已知之,特命下官赍到天子御笔亲书丹诏,金银牌面,红绿锦段,御酒表里,前来招安。汝等勿疑,尽心受领。”吴用等再拜称谢道:“山野狂夫,有劳恩相降临,感蒙天恩,皆出乎太尉之赐也。众弟兄刻骨铭心,难以补报。”张叔夜一面设宴管待。】
宿太尉和吴用的对答严重穿帮了,宿太尉问各位贵姓?吴用答,我姓吴,他姓朱……,宿太尉说,加亮先生,多年不见,怎么装不认识我了?
宿元景知道吴用字加亮不奇怪,就好比大家都知道宋江字公明。但是,在这个场合下,对方没有介绍自己的字号,你却以字号相称是不合适的。那么是不是双方过去有过互相介绍呢?比如在华州的时候?但是当时不可能有什么互相介绍,一方是官家,一方是草寇,草寇借夺宿元景的仪仗,宿元景和草寇还互相拜识一下?不可能的。
疑似这里的穿帮是宿太尉故意而为。他为什么要故意?难道是要给吴用挖坑?宿元景的行为,疑似是挑事。
宿元景此时对吴用大加褒扬,“忠义”只是对吴用系而言的,“奸臣”、“馋佞”里肯定是包括宋江的,宿元景说,皇上也知道你吴用才是最忠心的……吴用不再顾忌什么,称宿元景“恩相”,说“皆出乎太尉之赐”。
怪不得吴用是个铁杆招安派,原来他是宿元景的人。

.

接下来,汇集众人,宣读圣旨,招安礼毕。
圣旨里我也没看出别的什么,就是关键性的“归降”二字不对,这样一说就好像这些人等于被俘虏了?这是最关键的字眼了,有了这个说法,官府对宋江他们就可以随便安排了,有功不封赏也是理所应当了……作者好像是这个意图,但是,作者的这个写法可能是有问题的,百二十回本里改了,改成“归顺”了。我也觉得写成“归降”不合适,也不符合燕青和徽宗谈妥的条件,圣旨没有诚意的话宋江他们就不好接旨了。所以,此处应该以“归顺”为准,这样写也不妨碍接下来官方耍赖。
百二十回本里,张叔夜突然说府里有公事,就走了,最终也没有领受梁山的银子。作者这是提醒读者,“归顺”的招安仍然居心不良。
但是,宋江他们不计较了,怎么打算的得看下文了。

.

【宿太尉道:“义士不知就里。元景奉天子敕旨而来,到此间数日之久。荷蒙英雄慨然归顺,大义俱全。若不急回,诚恐奸臣相妒,别生异议。”宋江等道:“据某愚意,相留恩相游玩数日。太尉既然有此之念,不敢苦留。今日尽此一醉,来早拜送恩相下山。”】
宿太尉话里用“归顺”二字才对,这就是糊弄了,一句话的事,随风而去了。
宋江也称宿太尉恩相,这时候身份都变了。

.

【宋江便要起送各家老小还乡。吴用谏道:“兄长未可,且留众宝脊在此山寨。待我等朝觐面君之后,承恩已定,那时发遣各家老小还乡未迟。”宋江听罢道:“军师言之极当。”】
吴用也对招安不放心,万一进京之后,朝廷强行遣散众人,如何应付?留条后路稳便。吴用在这里的表现是很理性的。

.

【且说道君天子,同百官在宣德楼上,看了梁山泊宋江等这一行部从,喜动龙颜,心中大悦。与百官道:“此辈好汉真英雄也!”观看叹羡不已。】
徽宗的话有问题,至少称个义士才对,话里却说是好汉……于是,随后所谓的奸臣刁难宋江他们就在所难免了,根子其实是在徽宗这里。

.

【谢恩已罢,宋江等俱各簪花出内。在西华门外,各各上马,回归本寨。次日入城,礼仪司引至文德殿谢恩。喜动龙颜,天子欲加官爵,敕令宋江等来日受职。宋江等谢恩出内回寨,不在话下。】
该走的礼仪和套路都走了,该办的正事却没办。说是等第二天,再封官。

.

【又说枢密院官具本上奏:“新降之人,未效功劳,不可辄便加爵。可待日后征讨,建立功勋,量加官赏。见今数万之众,逼城下寨,甚为不宜。陛下可将宋江等所部军马,原是京师有被陷之将,仍还本处。外路军兵,各归原所。其余之众,分作五路。山东、河北,分调开去。此为上策。”次日,天子命御驾指挥使,直至宋江营中,口传圣旨:“宋江等分开军马,各归原所。”……】
第二天,宋江人马没有等来受职,却等来了拆分的消息。宋江人马自然不答应,扬言要回梁山。

.

【天子大惊,急宣枢密院官计议。奏道:“这厮们虽降朝廷,其心不改,终贻大患。以臣愚意,不若陛下传旨,赚入京城,将此一百八人尽数剿除。然后分散他的军马,以绝国家之患。”天子听罢,圣意沉吟未决。向那御屏风背后,转出一大臣,紫袍象简,高声喝道:“四边狼烟未息,中间又起祸胎,都是汝等忘家败国之臣,坏了圣朝天下!”】
作者对分拆和谋害写的很简单,其实这中间没有一番斗争是混不过去的,只有分拆不成、谋害不成,才会有随后的借刀杀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