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2017-01-19 14:00:31)
标签:
365解密水浒宋江阴谋 |
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柴进便邀武松坐地。宋江连忙让他一同在上面坐,武松那里肯坐。谦了半晌,武松坐了第三位。】
武松在柴进庄上应该是有地位的,武松就是对宋江有怨气。至于柴进慢待武松,肯定会有,柴进的德行前边已经见识过了,不过柴进对武松的态度不会比对别人的态度差(不能和洪教头那种人比,那纯粹是走狗了)。这是看完整个故事以后回头看才能看出来的。宋江改变柴进的决定请武松坐一桌,对柴进来说有些尴尬,但是后来看柴进没有计较,柴进对宋江一直非常恭敬……这宋江底气足得很。
【酒罢,宋江就留武松在西轩下做一处安歇。】
一见面就如此亲近?应该是早就熟识而且打得火热才对。
【过了数日,宋江将出些银两来,与武松做衣裳。柴进知道,那里肯要他坏钱,自取出一箱段匹绸绢,门下自有针工,便教做三人的称体衣裳。】
柴进的行为,说明他愿意和宋江、武松攀交情。不是一般的奉承。
【说话的,柴进因何不喜武松?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武松是因为不开心所以拿人撒气,柴进只是惹不起躲得起、不去招惹武松的意思。武松心情不好,柴进知道怎么回事又没办法,还能怎么样?
【却得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发了。相伴宋江住了十数日,武松思乡,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
说武松的前病不发,其实是说宋江的到来解决了武松的问题。武松应该是曾经打算依靠宋江谋个出身,宋江许诺过武松要给他另一种更有身份、更令人尊敬、更有社会地位的未来,一年多后,宋江才终于来给武松安排,虽然有点来的晚了,但总算是来了,武松得了安排,于是借口说想哥哥了要回家。
【柴进取出些金银送与武松,武松射道:“实是多多相扰了大官人。”武松缚了包裹,拴了梢棒要行,柴进又治酒食送路。武松穿了一领新衲红绸袄,戴着个白范阳毡笠儿,背上包裹,提了杆棒,相辞了便行。宋江道:“弟兄之情,贤弟少等一等。”回到自己房内,取了些银两,赶出到庄门前来。说道:“我送兄弟一程。”】
柴进送了金银给武松,应该不少了。宋江又特意在武松拜辞的时候要回房取银子另送武松,然后还要远送,显示宋江对武松的看重。
【宋江和兄弟宋清两个送武松,待他辞了柴大官人,宋江也道:“大官人,暂别了便来。”三个离了柴进东庄,行了五七里路。武松作别道:“尊兄,远了,请回。柴大官人必然专望。”宋江道:“何妨再送几步。”路上说些闲话。不觉又过了三二里。武松挽住宋江说道:“尊兄不必远送,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宋江指着道:“容我再行几步。兀那官道上有个小酒店,我们吃三锺了作别。”三个来到酒店里,宋江上首坐了,武松倚了梢棒,下席坐了,宋清横头坐定。便叫酒保打酒来,且买些盘馔果品菜蔬之类,都搬来摆在桌子上。三个人饮了几杯,看看红日平西,武松便道:“天色将晚,哥哥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宋江大喜,武松纳头拜了四拜。】
宋江送了又送,武松一时不清楚宋江要干什么,后来终于想到是要和武松结义的可能性,看似武松主动提出要结义,宋江大喜。也许,武松当时并不十分情愿和宋江结义,所以,武松拜宋江不是八拜,而是四拜。
【宋江叫宋清身边取出一锭十两银子,送与武松。武松那里肯受,说道:“哥哥客中自用盘费。”宋江道:“贤弟不必多虑。你若推却,我便不认你做兄弟。”武松只得拜受了,收放缠袋里。宋江取些碎银子,还了酒钱。】
宋江不是说自己要取银子相送吗?那就是一个特定的做戏的过程,体现一下对武松的心意,其实也许宋江身上就带了银子的。
【宋江和宋清立在酒店门前,望武松不见了,方才转身回来。行不到五里路头,只见柴大官人骑着马,背后牵着两匹空马来接。宋江望见了大喜,一同上马回庄上来。】
宋江对武松是非常看重的,柴进情知宋江送武松有私事,所以等他们的私事办完了才出现来接宋江,对宋江可谓是殷勤备至。
接下来是武松的十回故事了。
武松的故事,自成一体,似乎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作者在武松的故事里,讲述了景阳冈打虎、叔嫂相待、王婆说风情、武大郎捉奸、武松杀嫂、十字坡、快活林、飞云浦、鸳鸯楼、蜈蚣岭……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我认为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讲述了作者眼中的世情百态的一个侧面,讲述了幸福与悲哀,欲望与罪恶。
武松的故事都有哪些深刻的内涵还需要继续发掘,因为本人过去看到的一些有深度的分析已经超出了本人的分析深度,所以本人就不展开一一细解了。
武松的故事自成一体,也并非作者信笔地随意插写,武松的故事和水浒传要旨有着内在的联系。我是这样看的:
潘金莲不止是一个苦大仇深的美貌女子,她还是欲望的载体。潘金莲的故事,是无尽的欲望演变出罪恶的阴谋,最终无法回头地远离了生活的本相。
我认为作者是想通过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阐释一些哲学道理:阴谋是如何被催生出来的?是欲望得不到满足之后催生出来的。罪恶是如何产生的?是阴谋只求目的不择手段而产生的。
生活的本相是什么?让武二告诉你。
武二,虽然也读过书,不过从小他就是一个问题少年,打架斗殴,惹是生非,还有分析说他应该没少伤害人命。二十四岁上,武二又惹出祸事逃往柴进庄上,在柴进处受尽庄客及柴进的冷眼,从小到大,武二一直就没有感受到过世间的温情和家庭的温暖。
武大是包容的,善良懦弱,但从小没少抱怨武二,在武大这里,武二不可能体会到更多的家庭温暖。
柴进处,武二遇到宋江,宋江许诺武二一个光明的未来,于是武二变了,武二变得待人接物内方外圆、彬彬有礼,他的生活环境也同时变得不一样了。
阳谷县,武二邂逅武大,武大已经成家,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嫂,武二登门,生活又不一样了。
武二终于过上了有家庭温情的生活,武二只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武二只需保护懦弱的大哥,如果需要,武二也会保护嫂嫂,这一切,足以。
不想大嫂执拗地频频对武二发动爱情攻势,武二躲无可躲,终于躲出了家门。欲望是魔,生活是道,道永远战胜不了魔。不想大嫂趁武二出远门害死了大哥,目的只为受得武二一刀。阴谋导致罪恶,生活中的一切都会被毁掉。活着的时候大嫂得不到武二,死后却占据了武二的心。有一部电影叫《最佳出价》,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武二杀嫂的故事其实也是一部《最佳出价》,本是一场戏,结果却在假中弄出了真。
经此变故,武二没有了亲人,武二也有些恍惚,今后怎么生活?其后又经波折,鸳鸯楼刀光血影,武二似乎要割舍尘世中的一切。
之后一段时间的武二,心还是道心,头脑已经有些着魔。不期在孔家庄又遇到宋江,武二讲述了遭遇,对宋江说,武二再也没兴趣在那种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里打拼,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折腾,武二已经厌倦折腾了,宋江无可奈何地和武二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再后来,宋江遭际世人魔性难消,心愿破灭,意欲回头,必然回想起武二的故事,才颇有感慨,原来宋江一路走来,不过是走了武二从小就走过的一条路,争强好胜、惹是生非,宋江这一路体验到的人生滋味,武二早就经历过了,宋江终于明白了武二为什么会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必然感慨:早知今日,当初何必迈入这无边的苦海。
这就是武二的故事和水浒传的主旨之间的关系。
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把武松变了一个人,原来争强好胜、野心勃勃的武二不见了……武松和潘金莲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武松初见潘金莲,被短暂吸引,一度神魂颠倒,饭桌上大哥坐了下首竟然一时没有发现,太不应该了。这个武大也是懦弱非常,眼看叔嫂相谈甚欢却默不作声,随后还附和潘金莲邀请武松搬来家住,只对武松提了一个要求:只要你帮我争口气,别让别人欺负我就好了。言下之意竟然对叔嫂关系如何相处不闻不问的意思……
武松回过神来,第二天给潘金莲带了礼物,就不再和潘金莲之间有任何的越线言语,不想这个嫂子没有刹车档,随后的日子里只是一味地向武松进攻。
武松需要的是一个温暖的家,武松需要的是一个处处充满温情的家庭,武松又是强调社会规则和道德伦理的,说人不能是一头只有欲望的低等动物,潘金莲不能理解真正的武松。
武松不似宋江般能说会道,只会直来直去,情急之下冲撞了潘金莲,被迫搬出哥嫂家。
在武松再次冲撞潘金莲之后,潘金莲对生活感到绝望,萌生阴谋念头,决定以死达到目的。
潘金莲杆打西门庆,是故意的,并非偶然,潘金莲需要王婆和西门庆做帮手害死武大,潘金莲需要让武松恨不得要杀了自己,然后借武松之手结束这失败的一生。
潘金莲和西门庆之间有爱情吗?没有。有读者发现,书中根本就没有对西门庆的相貌的描写,没有写过潘金莲眼中的西门庆是个什么样子,只是多见潘金莲盯着武松不放、在潘金莲的眼里武松是个什么样子。
武大捉奸,是被心眼活泛、眼里只有钱和恨的郓哥逼的,武大本待和西门庆纠缠一下把事情闹明了事,不料潘金莲抓住机会只顾挑唆西门庆去打武大,武大被西门庆一脚踢重堪堪性命不保。
卧病的武大一席话提醒了潘金莲,武大要是这么死了算是死在了西门庆的手里,那么武松会恨死潘金莲吗?潘金莲觉得这样不妥,于是给王婆和西门庆传了消息,西门庆此时才知道原来武大是武松的哥哥,一时有点傻眼。王婆意欲替西门庆解围,岂不知却合了潘金莲的心意,王婆自以为聪明出主意让潘金莲毒死武大把罪责全部缆过去,意在讨好西门庆能多得一些赏银,心想无非是出卖武大家的这个傻婆娘,潘金莲正好装糊涂答应下来。看官需明白,此时下毒,对武大的死是画蛇添足,武松还需要一个月才能回来,不下毒武大也活不了几天了,饿也饿死了。
武松归来武大已死,叔嫂灵前对答,潘金莲故意露出破绽,按照潘金莲给出的日期,前后算到八十天了,可武松自离家到回来正好才六十天。武松立刻明白武大的死潘金莲脱不了干系,但潘金莲这么简单的对答出这么大的漏洞会不会是故意的?她为什么要故意让武松知道武大是死在了自己的手里?武松很快明白了愚蠢的潘金莲的用心,潘金莲这是不想活了,也不想让武松好活,她要毁了自己,也要毁了武松的一切,还直想死在武松的手里。武松无奈,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阴谋是如何被催生出来的?是欲望得不到满足之后催生出来的。罪恶是如何产生的?是阴谋只求目的不择手段而产生的。所谓人类的智慧,回头一看,往往是和愚蠢划等号的。
武松曾经一定非常向往人上人的生活,这个机会宋江给了武松,但是一番波折之后,武松才明白,什么人上人的生活,其实还是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只有潘金莲曾经给予武松的家庭温暖,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虽然很短暂,但却是永恒的。别的都是假的。
武松确有被作者写成天人的特征,接下来十字坡、快活林、都监府、飞云浦、鸳鸯楼,其实一切都在武松的掌握之中,武松明白张青夫妇的心思,武松明白施恩的心思,武松从一开始就明白张都监的心思,一切都是武松在顺势而为,把事态导向自己选择的结果。
作者的阴谋大计划没有放过武松的故事,阳谷县为什么没有替武松完全开脱杀人的罪责?其实阳谷县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他故意不那样做,因为武松是局中人,必须接受官府的摆布才有利用价值,官府没有兴趣只是为了抬举武松而做事。
阳谷县接受了西门庆的贿赂,但是其实并没有打算替西门庆遮掩,这一点上绝大多数读者都被瞒过了,没有看清阳谷县的真实意图。
我来分析一下这个小段,当时是武松带着何九叔和郓哥来衙门告状,阳谷县的话里话外其实是在暗示武松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处理这件事:
武松一进门,阳谷县就问了一句奇怪的话:【都头告甚么?】
【都头告甚么?】首先,你是都头,我是县令,不是武松告状,是都头告状。大家注意阳谷县的用词,阳谷县是在暗示武松,我们是一国的,我是县令,你是都头,你的事情我认可你可以以公人的身份处理。说白了,阳谷县的意思是:你武松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
【都头告甚么?】武松一进门,还没有开口,阳谷县就知道武松是来告状的,阳谷县能掐会算?这是暗示武松,你要干什么我全知道了,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我已经想好了。
【如今只凭这两个言语,便问他杀人公事,莫非忒偏向么。你不可造次,面要自己寻思,当行即行】。
阳谷县的话落在了“当行即行”,害兄之仇当行即行的意思,暗示武松自己去处理这件事,同时前边告诉武松,你是“都头”,我们是一国人,这里的“偏向”是反说我会“偏向”你的,而且会“忒”偏向你的,同时也暗示武松,事情要做的有模有样,方便我周全你,“不可造次”,你如果弄的不好,我这里就麻烦了。武松当即即使悟到县太爷话中有话,也不敢肯定,需要进一步确认。
【你且起来,待我从常商议。可行时便与你拿问】
暗示武松,我有长远打算的意愿,就是说,承接前边的意思,你自己去做,天塌下来我给你兜着。
【次日早晨,武松在厅上告禀,催逼知县拿人。谁想这官人贪图贿赂,回出骨殖并银子来,说道:“武松,你休听外人挑拨你和西门庆做对头。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不可一时造次”。】
说有人挑唆武松和西门庆做对头,县令这是在用胡扯的方式暗示武松“胡扯”的重要性,胡扯有什么重要的呢?接下来县令又说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圣人云,暗示“胡扯”会是有效的。承接前边的意思,你大胆去做,我已经想好怎么替你胡扯了,不过还要强调,“不可一时造次”,意思是你也要配合一下,别光顾着报仇,我还要替你写结案报告,你也把事情做的光鲜一点,方便我周全你。
阳谷县退回武大案的证物,却少了一张纸,因为县太爷想好了,这张纸留下来对阳谷县写结案报告是个障碍。阳谷县将来是要胡扯什么武松祭拜、嫂嫂不许、以至斗殴闹出人命,那张纸上写明了武大治丧委员会的情况,留着这个东西,岂不是还得出具相关人员的证言?虽然也能摆平,岂不麻烦?销毁它不好?
【狱吏便道“都头,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事全,方可推问得”。】
为什么这里出现一个狱吏说话?阳谷县安排的。暗示武松,狱吏平日是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比如施恩,戴宗,蔡福都是为了目的可以随便打杀囚徒的)他们怎么做的,你就怎么做,他们那样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你那样做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我会帮助你。
当然这是阳谷县替武松想好的方案,武松如果你有自己有更好的方案也行。
水浒传里的狱吏都是干什么吃的,大家看的一清二楚,而这个狱吏却在这里扯什么公事公办,暗示武松,县太爷觉得公事公办太麻烦,未必能让武松如意。县太爷的意思还是你自己去快意恩仇来的好。
县令安排狱吏说话,就是在暗示武松,你作出事情以后我保你毫发不伤,因为狱吏在监狱里做出事情来狱吏通常都是毫发不伤的。但是从后来看,县令的这个暗示是对武松的欺骗。
后来当县令听到武松报仇的事情,“骇然”,县令是在做样子,装出一副骇然的样子,给自己“食言”(保武松毫发不伤)找借口。
武松为兄报仇,杀掉案犯,自然而然的事,有什么好骇然的?
事先县令似嘱咐武松事情要做得光鲜一些,武松的事情做得够光鲜的了,请了证人,记录了口供,武松还能怎么样?作者就是用这样的写法告诉读者,县令给武松的暗示是谎言,武松就是把事情做得再光鲜县令仍然有条件给武松安个罪名。
于是,县令在结案报告里虽然胡扯了一通,但是还是给武松留下的犯罪记录,毕竟两条人命都是死在武松的手里,灵前闹事,再怎么着也不至于害了两条性命,这种事闹出来,再情有可原,也必然是法理不容的。
县令如果真想帮武松毫发不伤,此时完全可以另外捏造一个故事,让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死和武松没有关系,怎么捏造案情呢?本人想象力有限,借来一套口词用用:
【老爷便说:‘乩仙批了,死者潘金莲西门庆与武大郎原系夙孽,今狭路相遇,原因了结。今潘金莲西门庆,被武大郎的魂魄追索而死。其祸皆由王婆而起,除将王婆按法处治外,馀不累及……】
呵呵,这是红楼梦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的一个套路。
武松刚刚替阳谷县出了一趟差,阳谷县投桃报李周全武松不是难以理解的事。但是,再推究一下,阳谷县对武松并非完全是好意。
阳谷县如果好意处理武大的案子,替武松报仇出气,完全可以立刻拘捕一干人犯,接下来想怎么审怎么审,想怎么结案怎么结案,根本就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县令没有这样选择。
县令的选择,是出于武松任务的考虑,武松需要一个罪犯的身份,然后最终去落草。
武松的故事自成一体,但是作者还是塞进了一些线索提示武松的行动和阴谋大计划有关。当然这件事应该是反过来表述:作者是在写阴谋大计划的时候,穿插进了一个自成一体的武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