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格巴赫

(2011-10-03 00:16:47)
标签:

杂谈

分类: 名家专访

“时装不分国界,宁波超出我原来的想像”

陈旭钦 

访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格巴赫
右一为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格巴赫,左二为雅戈尔李如成        陈旭钦摄

近年来,随着宁波服装在海内外市场的“攻城夺地”,宁波特殊的服装产业集群形态不但引起国内媒体的重视,而且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对于“宁波装”如何获得国家竞争优势?记者采访了以下中外服装权威人士,似乎从他们的话中可找到一些“突破”方向。 

采访对象

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格巴赫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

美国期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主任亨利.罗文教授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缉慈教授   

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顾庆良教授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教授

 

时装是不分国界的,我对法国与中国服装业的合作前景非常看好,很乐观。法国时装设计师的力量很强,但缺少生产型企业;而宁波服装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很强,但缺少国际性品牌和强大的设计师力量。如果两者模式结合的好,可以优势互补。 

总部设在巴黎的法国高级时装公会,无疑是“组装”这个世界“时尚之都”的重量级部门。而这个公会的主席,更是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先驱者。曾参加过多届宁波国际服装节的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迪迪埃·格巴赫(Didier  Grumbach)先生,对宁波留下的好印象,“完全超出我原来的想像”。他是宁波服装节“名城之约”主题的第一个支持响应者。

 

记者:除了旗袍与唐装,您对中国尤其是宁波服装业还有什么了解?

格巴赫:其实10年前,法国时装设计师已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了旗袍。我认为,宁波是个很有实力的男装生产基地,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工业品牌上,目前还缺少个性品牌,而未来市场需要有个性的品牌。今后中国(宁波)时装要想走向国际不是靠企业实力,而应加上时尚的概念,要靠有实力的设计师创作出真正属于品牌的东西,把时装文化内涵传递出来,这样才能走向国际。当然,目前中国(宁波)还没有这样的设计师,但我想很快就会出现了。

记者:宁波作为中国男装生产的“大本营”,该借鉴模仿国外还是坚持本土特色?

格巴赫:要想在时尚领域引领潮流当然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东西,要打好自己的基础但又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基础上。如中西结合并不是单纯地将绣花、盘扣、对襟等民族的元素直接移植到服装上。有天份的设计师应该是一个好的“解码器”,从他的设计作品上能看出中国文化,有中国影子但又不是完全中国化。

  目前,法国时装设计师的力量很强,但缺少生产型企业;而宁波服装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很强,但缺少国际性品牌和强大的设计师力量。如果两者模式结合的好,可以优势互补。

记者:近两年来,宁波与法国在服装业方面的合作已经开始进入角色,那么今后又有什么大动作呢?

格巴赫: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下属有男装协会、设计师协会、高级时装协会和10多所服装院校。今年夏天法国方已经派服装学院教授来宁波讲课,宁波服装学院也派师生到法国进修。宁波服装节中法国高级时装公公会有一位著名设计师JOSE LEVY的品牌发布专场,并试图在宁波寻找合作机会。今后中法服装业完全可以合作,包括协会间的合作、企业间的合作、学校间的合作等。但在选择合作方式时,我也要提醒一点,每家企业的情况不同,不能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合作,就像“一个锅要有一只合适的锅盖”一样,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作方式。

时装是不分国界的,我对法国与中国服装业的合作前景非常看好,很乐观。现在法国派我来宁波,也就是做这件国际性合作的事务。我们非常欢迎宁波设计师去巴黎作“时装秀”。

 

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可以使一个地方持续吸引资金和劳动力,并提高生产力。产业集群还有助于企业发展出口和建立国际战略联盟,进而提高区域和国家竞争力。

 

产业集群效应已成为宁波传统服装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重要形式。目前宁波有近百个以一个县(市、区)、一个镇或一个村为区域范围,以西服、或衬衫、或针织衫、或童装、或职业装、或休闲装、或皮装等为特色的服装企业群。如沿奉化江、鄞州大道布局已露雏形的“L”型服装产业园区域,为宁波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记者: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宁波服装产业群该如何的定位?  

亨利.罗文:宁波服装企业近距离集合成群,可以增强专业化,并增强企业间的劳动分工。产业群最重要的意义,是当其中的多个企业正式或非正式地接触时,知识和信息会很快地流通,而这是创新的关键。也就是说,产业群内部有一种创新的氛围。企业在地理上靠近,有助于创造出越来越高效的合作机会,使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培训、金融等多方面实现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可以使一个地方持续吸引资金和劳动力,并提高生产力。产业集群还有助于企业发展出口和建立国际战略联盟,进而提高区域和国家竞争力。

王缉慈:如何把生产面辅料的上游纺织业和下游的商业贸易,以及钮扣、拉链、纺织机械业等相关行业的产业链串连起来,使宁波服装业获得国家竞争优势呢?这不能只靠行业的力量,而是要靠区域或城市的治理,换言之,国家竞争优势是在地方上创造的,在地理上高度集中,服装产业集群战略就是在一些有服装产业基础的地方营造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的“本垒”。产业集群战略包括商会、协会等机构,还有金融、海关、广告、营销、电子商务、培训教育等机构。通过宁波国际服装节、服装论坛等活动,以及促进企业之间的各种交流合作,把本地区孤立和分散的从事服装加工的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国际竞争。

王庆:产业集群是宁波服装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由于产业要素在充分竞争条件下必然流向效率最高和要素回报最高的地区和企业,因此促进了服装产业的专业化进程和技术进步。可以预见,这些集群区还将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海外技术。

 

产业在不断的起落中不断更新,每一次调整都是为新的突破做准备。产业集群的成功,并不在于相对于其它地区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突破,其优势在于有一种创业精神转换成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

 

记者:宁波服装产业群如今面临着诸多压力:自身的产业升级,来自国内其他地区如温州、杭州等地的竞争,外资的大举进入对本地生产系统的冲击等等。在未来的竞争中如何保持优势呢?应该实施什么样的竞争战略?

王缉慈:培育和创造生产要素。当一个地方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时,它通常是浮动不稳的,一旦其它地方踏上发展相同的阶梯,也就是该区域竞争优势结束之时。所以创造高级生产要素显得非常重要。但它要依靠长期的持续的投资才能获得。

亨利.罗文:在调研宁波服装产业集群课题后,觉得硅谷的发展经验可以借鉴。硅谷的发展经过多次波折,有起有落,产业在不断的起落中不断更新,每一次调整都是为新的突破做准备。我听到今日宁波服装产业与温州、杭州市比较后,有它的高峰与低谷,这使人们能更冷静地从硅谷的起落经验中汲取有益的借鉴。硅谷的成功,并不在于相对于其它地区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突破,其优势而是在于有一种创业精神转换成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宁波在发展服装产业集群战略中,并不缺少创业人才和创业精神,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释放创业精神和营造创新活动,并把它转化为企业和科技创新。

王缉慈:宁波虽然需要培育世界一流的服装企业,但是国际经验表明,国内世界一流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往往是成群产生的,服装业的国家竞争优势不可能依靠少数“国家重量级选手”而建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并不在于它从属于那一种产业(高技术还是低技术产业、新产业还是传统产业),而在于技术创新和持续升级,在于它位于什么样的环境。在培育竞争优势产业时,不能片面重视企业的规模因素,而要研究服装产业是否具备最有生气的、最富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国内地方环境。

  

宁波服装业表面上最缺乏的是国际知名品牌,但实质上,最匮乏的是设计、营销和管理。应进一步大力发展专业培训,服装企业加强和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增强产业群的竞争力机制。

 

记者:在目前的情况下,宁波服装业最缺乏的要素、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创造生产要素的关键点又在哪里?政府在这方面可以作些什么?

王庆:从表面上看,宁波服装业最缺乏的仍是国际知名品牌。但实质上,最匮乏的是设计、营销和管理。设计针对的是产品,营销针对的是品牌,管理针对的是企业。今后5-10年内建立完善的品牌系统和营销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建议宁波服装界每一位成员,应把握市场、资源和文化的变化趋势,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市场驾驭和品牌运作能力,强化自己的“大设计”意识。这里指“大设计”概念,不仅局限于款式设计,而是包含产品设计、客户群设计、定位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待。除时装设计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外,还要培育一批熟悉国际化运作的本土职业经理人,使每家服装企业的老总从“老板”向职业经理人转变。

王缉慈:进一步大力发展专业培训,服装企业加强和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政府的作用是为企业提供信息、制定技术标准、保护知识产权、制定竞争规范,以及鼓励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协会、商会、行会等。政府的干预创造了有利于竞争性增长的外部环境。

记者:当服装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后,今后产业规模扩张走的将是一个网状的发展构架,一方面它横向扩张,创建或并购了多个品牌,如目前杉杉集团旗下就有法涵诗、玛珂阿萨尼、莎喜、大公鸡、小杉哥等20多个品牌;另一方面每个品牌又都是纵向扩张,如“香奈尔”开发出从服饰到香水化妆品及旅行用品的系列产品。当服装产业在规模扩张时如何解决好专业化与多元化矛盾?

王庆:可以先走单一化、后网状化的发展之路。毕竟市场如战场,你有多少兵力决定你战线能拉多长,否则抗风险能力会大打折扣。我们要发展一批大型服装企业、集团,但不能急功近利。专业化与多元化不矛盾,专业化是多元化的基础,多元化是专业化的目标,但要量力而行。

记者:目前宁波服装产业集聚经济的兴起,那么它在未来对行业会有怎样的效应?  

王庆:产业集聚是现代经济社会化分工的一种表现,它有空间的聚集和规模的聚集。目前在宁波一带集聚区的涌现,体现出人才、资源、市场、信息的聚合形式。应该说公共资源对单个企业而言是低成本的、重要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形成核心竞争力,并且要使产业层次逐步提升。比如从加工集聚区发展为成衣的商贸名城,进而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名城”、“中国服装之都”等等。

记者:目前,宁波服装业正经历着由加工贸易为主体向品牌效益为主体的转型阶段,如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王庆:确实,一些企业还没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一味模仿,想再超越很难。未来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即设计。意大利米兰为何成为世界“时尚之都”之一?因为那里一年四季都有当地企业的时装发布会。今后要衡量一个地方是不是“服装名城”、“时尚之都“?不仅在于展览会规模大小,也取决于当地每家企业有多少发布会。展览只是贸易的平台,而发布会是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体现。如果没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没有设计能力,就不能提高附加值。

过去服装界的竞争,常常在于生产加工规模的竞争。又如“泡沫式”广告、采用影视明星做形象代言人等这类外部包装,其实在掩盖内部文化内涵的不足。而要塑造百年品牌,提升内在的文化品味,主要是品牌内涵的设计。 

 

宁波服装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四大瓶颈”必须突破:即服装产业需要整合,区域品牌亟待提升,结构必须优化,产业链待构筑、延长。

 

宁波服装产业已初步构成以服装主业突出、区域品牌领衔、集群优势明显、核心能力卓著的产业基本架构。但经过近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目前宁波服装产业的增长势头和增长幅度已明显趋缓,利润空间也在缩小。

记者:宁波服装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如何提高产业竞争力?哪些“瓶颈”必须突破?

顾庆良:首先,服装产业需要整合。宁波作为中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城市,也是世界男装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服装企业的实力无疑是强劲的。宁波现有30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数量较少,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但数量众多,呈“二元结构”。尽管互动的产业群已经基本形成,但出口服装产品仍以中低档为主,以加工贸易为主,并且存在着同构现象。宁波服装产业更需要通过整合,形成企业间紧密的分工协作网络,使宁波服装产业形成一种企业间适度竞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产业群,最终完成产业从多元化整合期向量质转化期的升级。

记者:宁波服装业依靠品牌战略打天下,已拥有一大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以及省级名牌和市级名牌。从品牌数量上而言,虽居全国各服装生产城市前茅,但区域品牌整体形象还亟待提升。

顾庆良:仅靠这些是不够的,宁波服装区域品牌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扩展。随着更多的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以及其他国内品牌的崛起,宁波服装走向了价格竞争和以量取胜的竞争道路,还缺少品牌提升的能量以及创造世界一流品牌的条件。我觉得,宁波服装产业要进行定位修正,从乡土根植性和传统型向拥有自己特色与传统且又精致、时尚、现代的服装产业转变;进行内涵拓延,尤其是需要一种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拓延;进行能级提升,构建起具有一定比例的梯度性的品牌体系;内外融合,如吸引一些世界顶级品牌落户宁波,与当地服装业形成良好的合作竞争关系等;进行市场拓展。

记者: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发展服装产业,关键在于人才。宁波的服装业人才现状,确实还不容乐观。

顾庆良:人才匮乏成为宁波提高服装档次的严重障碍。比如由于高级专业人才和设计人才的培养滞后,宁波服装设计的总体水平不高,至今没有创出世界知名品牌。宁波服装业应充分依托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引进一批熟悉服装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引进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知识与经验兼备的复合型营销人才、与国际接轨的服装设计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及高级样板师、高级工艺师和高级机械师,着力优化宁波服装人才结构。

记者:宁波具有规模庞大的服装加工制造业,而且正逐步形成与之相配套的面辅料供应、设计开发、流通销售和时尚产业等环节的产业链。你认为宁波服装业应如何构筑、延长更加完整的产业链?

顾庆良:要构筑完整的产业链,宁波服装产业应充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如上海的时尚、零售市场和贸易市场,实际上也是宁波的需求条件;而台州等地的服装机械产业,温州的拉链、纽扣产业,是宁波服装产业的重要原料来源。这些都可以成为构筑产业链的“补强”因素,以达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共同获得提升的最佳效果。又如大力培育和发展中高档面辅料的专业市场;有实力的服装企业要向上游产业扩张;不断加大对服装辅料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跳出低价竞争的怪圈。

 

没有自己强有力的销售链,就攻不进国内一流商厦的“门槛”。只有通过产业链、设计链、销售链的立体整合,“三条腿”走路,我国才能从服装生产强国走向设计强国、销售强国。

 

 记者:“中国女装看杭州”。近年来,杭州女装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一大批在本土非常畅销的著名女装品牌已经浮出水面。但令人费解的是,进不了以“一流时尚”著称的杭州银泰商厦。无独有偶,在中国男装重要生产基地、名牌云集的宁波,一批本地产“中国名牌”男装,却“拿”不到宁波金光百货商厦的“入场券”……,同样在北京燕莎购物中心、上海巴黎春天等时尚前沿窗口,也时时可见此类现象。那么,中国一流的服装为何进不了中国一流的商厦?

吴海燕:其实,当前中国一些名牌服装从无论制作工艺、面料选择还是从设计水平看,今非昔比了。前些日子,我刚接待过一批德国、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访问团,他们实地看了我国一些品牌服装后,都连连称赞叫绝。但许多国人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品牌,我们当不能妄自菲薄!

记者:时下,国内一流的商厦进场“门槛”普遍设得过高,欧、美、日、韩、港、台品牌进场畅通无阻,但若是中国大陆本土的品牌就意味着“显得不够档次、不够时尚、不够国际化”,这令国内一些服装品牌企业吃了许多“闭门羹”。

吴海燕:是的,就算幸运被“挤进”了,也得费九牛二虎之力争一块地盘。进场费贵得令人咋舌,其实在变相卖地皮。我在韩国访问时发现,那里一流的商厦里,卖的多数是韩国自己品牌的时装。而我们国内一流的商厦,却多数在替国外服装品牌销售,我总觉得有点不太正常。

我认为,这与一些国内服装企业只注重加工产业链,而忽视了销售链、设计链的误区有关。销售链、设计链与加工产业链隔断,企业只会把自己捆死在“加工者”的单一角色。没有自己强有力的销售链,就攻不进国内一流商厦的“门槛”。因此,只有通过产业链、设计链、销售链的立体整合,“三条腿”走路,我国才能从服装生产强国走向设计强国、销售强国。 

记者:目前,全世界服装出口市场中,有80%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因为运营中心总部设在美国。美国人其实在遥控指挥,比如把中国制造的服装,你这家企业多少货销到巴西,多少货销到智利?美其名曰“配额”,实质全球购需大调度。而中国服装企业只扮演了“加工车间”角色,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  

吴海燕:市场国际化首先是品牌的国际化,从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都是品牌的竞争与博弈结果。要叫响品牌,从打造自己强大的销售链和设计链开始。

当然,我们自己本身要先争气。现在中国人穿的耐克全部是国货,做一双耐克加工费是5美元,但卖到我们手上,美国人只打一个“耐克”印就要150元美元,就是盗版的也要二、三百元。我们该自己争气,买自己的品牌商品了。

如果中国一流品牌的服装,连中国自己一流的商厦都进不了,那么谈何容易冲出国门,进入巴黎“老佛爷”、纽约曼哈顿、东京银座等国际时尚前沿的销售窗口呢?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有着如此气魄的我国服装企业正在身体力行。已经有韩国服装设计师断言:在亚洲,今后能冲出亚洲的国际时装大品牌,最有希望在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