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教学案例
(2011-11-02 09:27: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 |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体验感悟中学习数学
《平
执教:北大街小学 荆建红
整理:阳泉市教研室 张长海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感悟来认识物体的平移,知道物体平移的基本特征。
2、让学生学会平移物体或图形,学会数物体或图形平移了几格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操作体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提高数学能力。
4、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5、调动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材学情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运动现象,从数学的本质上讲,它是基本图形的运动、变换。本节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是不可再生的教学资源。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还相对薄弱,思维仍然以直观形象为主,真真把握物体平移的基本特征并非易事。
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物体平移虽然比较直观,但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它的运动方式,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物体平移的基本特征,教学一开始就创设了学生常见的,形象直观的物体平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或或动作来比划物体平移的运动方式,以此来帮助学生感知平移。在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物体平移的例子,进一步丰富感知认识。
2、动手操作,体验平移。
让学生亲自动手平移自己的文具盒,通过一次或多次平移文具盒来体验和感悟平移运动,把握物体平移的基本特征。在活动中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协调配合,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3、借助方格,判断平移。
课件演示小房子在方格纸上做平移运动,让学生观察小房子向上平、向下、向左、向右平移了几格,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到物体平移时整体平移几格,它的各部分也要同时平移几格。因此,判断物体平移几格时,既可以根据看整体来判断,也可以根据部分来判断。当学生引起争议,形成矛盾冲突时,及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用拓展,理解平移。
本着趣味性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原则,创设乘坐小船观看河里小鱼,再到游乐场去逛一逛等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想一想,说一说,涂一涂,辩一辩,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对平移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移。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物体运动,请看这个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师拿小汽车教具在黑板上做平移运动,让学生边观察、边做动作来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或者做动作来表示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吗?
生:(语言描述,用动作表示)。
2、感知平移
师:(出示课件1:日常生活中的观光缆车、直升飞机、磁悬浮列车、推拉窗户、升降电梯等物体做平移运动的动态画面)
师:让我们乘上观光缆车,去感受它的运动方式。请用手比划一下,观光缆车是怎样运动的。(生模仿教师用动作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
师:(让学生叙述和观光缆车的运动方式。)
生1:它是平平地向前运动的,边说边用手比划。
师:我们又看到的直升飞机,它又是怎样运动的?
生:(边叙述边做动作表示。)
师:磁悬浮列车、推拉窗户、升降电梯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升降电梯是往上直直地平平地运动的,其它的和直升飞机的运动是一样的……。
3、寻找平移。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这样的?
生:拉抽屉、拉窗帘、拉开推拉式的衣柜门、上下平移的大屏幕……。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光缆车、直升飞机、升降电梯等大量的物体平移运动画面,并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比划它们的运动方式并在生活中寻找平移的例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认识平移的基本特征作了十分有益的铺垫。]
4、总结特征。
师:通过联系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物体平移的共同特征,谁能把自己的发现说一说。
生1:他们运动时都是平平的,不拐弯。
小结:像这样物体沿某个方向,直直地、平稳地运动并且自身的方向始终不变,这种运动方式数学上就叫做:“平移”。
[评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比较的动态画面,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探索并发现了物体平移的基本特征。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动手操作,体验平移。
1、一次平移。
师:我们一起平移文具盒好吗?(让学生把文具盒放在桌面上,按老师的要求来平移文具盒。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文具盒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平移时它走过的路线是怎样的,平移后文具盒自身的方向改变了没有。)
(1)师:把文具盒向上平移,向下平移,向左平移,向右平移。(学生随着教师的指令依次进行平移)
师:通过平移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文具盒不仅可以向上平移,还可以向下、向左、向右、向斜上方……平移。
师:看来物体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平移。(板书:不同方向)
(2)师:请大家再把文具盒慢慢地向上平移,仔细观察,文具盒平移时,走过的路始终是怎样的?
生:直直地、平稳地(板书)
(3)师:把文具盒再平移几次,仔细观察,文具盒平移后,它自身的方向改变了没有?
生:自身方向没变。(板书:自身方向不变)。
2、多次平移
师:物体往往会出现多次平移,请让你的文具盒在桌面上向下平移,再向左平移,再向上平移。(学生动手操作)
师:文具盒平移三次后它自身的方向变了没有?
生:自身方向始终没变。
师:看来物体多次平移后,它的自身方向始终不变。
[评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做一次和多次平移运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每一次平移观察重点十分明确,紧紧围绕平移的基本特征进行体验和感悟。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地活动,积极地体验,用心地感悟,对平移的基本特征印象十分深刻。这样的效果是学生动手实践,用心体验感悟出来的,是水到渠成自然生成的。]
三、借助方格,确定平移距离
师:出示(课件3:小房子向上平移的画面。)在动物世界里,也经常出现平移现象,看小蚂蚁要搬家了。小房子到底向上平移了多远的距离呢?(在学生疑惑的情况下,课件出示方格纸,小房子在方格纸上向上平移5格)
师:你知道这座小房子向上平移了几格吗?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 1:5格,数的。
师:到底小房子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出示课件4:房子一格一格地向上平移,并配有咔嚓、咔嚓的声音。学生随着响声一格一格地数。)
师:小房子向上平移了几格。
生:5格。
师:数小房子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还可以数它的某一个点或某一条边,看它们各自向上平移了几格,这座小房子就整体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吗?
(师选某一个点或某一条边演示课件,学生数。学生发现都向上平移了5格,和房子整体向上平移的小格数是相同的。)
小结:小房子向上平移几格,它的每一部分同时也要向上平移几格。那么,我们只要选中小房子的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看它向上平移了几格,就能确定整个房子向上平移了几格。
师:用我们学到的方法说一说,现在的小房子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课件演示向右平移7格,向下平移5格,向左平移6格,让学生分别说出结果和数的方法。)
[评析:借助小方格帮助学生确定小房子平移的距离,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猜测、验证、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确定物体平移的距离,较好地渗透了整体和部分的依存关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感悟到物体平移时整体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学会了数物体平移几格的不同方法。]
(四)实践应用,内化知识
1、平移学具。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想亲自试一试在方格纸上平移学具。请把正方形学具拿出来,放在方格纸中有红色正方形的位置,用手按住,听口令平移: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5格……。(学生平移后相互检查。)
2、实践应用。
师:老师还要带你们坐船春游呢?首先我们来划船,乘哪条船呢?就乘向右平移4格后的那条小船,赶快找出它来,给它涂上颜色。(学生完成教科书44页1题,然后评价做题情况。)
师:我们划着小船游啊游,我们又看到了河里的小鱼,咦,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呢?快给它涂上颜色。(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移方法使小鱼和红色小鱼重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适时做出评价。)
师:现在我们再到游乐场逛一逛,咦,哪些活动项目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呢?
学生:观光缆车、小火车、滑梯、……。
师:平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真是太广泛了,看来数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至关重要,游乐场中的摩天飞轮、转椅、大风车等的运动方式又叫做什么呢?我们下一节课来学习。
[评析:教师以春游为主线,创设了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把学生领入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做出指导性评价,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课末提出了摩天飞轮、转椅、大风车的运动方式问题,把学习延伸到课后,为下一节课学习埋下了伏笔。]
教学反思:
我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通过尝试,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师生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角色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质的飞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我尝试突出“以学生的发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后,我通过“自主发现---自主体验----自主探索----自主交流----自主展示”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了“平移”,学会了怎样判别平移现象。通过创设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化的矛盾,而且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和交流创新等过程,树立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获得了学习数学的方法,经历了数学的探究过程,在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时,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确立某一个点或者某一条边来数,分散了难点,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学会了数图形平移距离的基本方法。
总之,本教学在设计时,力求观念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得以锻炼。
总评析:本节课想着力突出了以下特点。
1、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提供了丰富的物体平移的事例,为学生了解平移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通过让学生到生活中找平移,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
教学中让学生多次做动作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操作文具盒体验平移,感悟平移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活动中,手、脑、口、眼并用,协调发展,从多感官刺激了学生对平移的感知、体验。学生在加深对平移理解的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3、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教师以充沛的情感感染学生,在情感上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始终在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的有滋有味,思维十分活跃。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4、让学生亲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感知平移,体验平移,探索物体平移的基本特征,寻求物体平移几格的判定方法等学习过程。随着过程的逐步深入,学生的知识不断生成,能力不断提升,情感不断丰富,达成了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5、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在探索物体平移的基本特征,数小房子平移了几格,小鱼平移后和红色小鱼重合时,分别教给了学生归纳概括,辨证地看问题,从不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