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学浅谈 五言律诗

(2017-10-23 08:00:48)
标签:

初学浅谈

五言律诗

四种基本句式

五律发展

典范诗作

分类: 诗词学习笔记
初学浅谈 <wbr>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属于近体诗范畴。律诗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从南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演变而来,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压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有多方面的发展:


  1、每首八句;
  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3、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4、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也有首句入韵的);
  5、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



初学浅谈 <wbr>五言律诗


发展历史:


  五律从五古中继承了每句五个音节、全篇两两句一组、总句数为偶数的基本特征,同时增加了对偶和平仄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是从骈体文中借鉴过来的;骈体文则是由楚辞(骚体诗)到汉赋而产生的;因此,说到底五律是五古和骈体文嫁接的产物,其发源都是诗歌。


  初唐五律已经完全成熟。特别是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总结了南朝以来新体诗的成就,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了“回忌声病,维句准篇
的任务,在创作中使五律正式定型。《全唐诗》收宋之问诗三卷198首,沈佺期诗三卷156首,绝大部分是律诗。胡应麟:“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拙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

  五律定型于初唐,沈宋之外,王绩、苏味道、“初唐四杰、杜审言、陈子昂、李峤、张说等人颇有佳作。
  五律定型于初唐,而最高成就却在盛唐。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杜甫、李白、王维。


  明代胡应麟在他的《诗薮》中说:“唯工部诸作,气象巍峨,规模巨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
评价之高达到极点。杜甫作诗,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座右铭,律诗和新乐府的成就确实无人可及。《全唐诗》收杜甫诗十九卷1300余首,其中近体诗占多数,近体诗中律诗又占多数。其中五律名篇有:“《登岳阳楼》、《春望》、《江上》、《旅夜书怀》、《江汉》、《月夜》、《春夜喜雨》等百余首,不愧是千古以还,一人而已。

  杜甫的近体诗,以卓绝的工巧表现深邃的思想感情,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鲜来者的境界,表现出了儒家风范。中唐直到明清,学杜者一直是多数,有的在思想感情上接近,有的在艺术形式上接近,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至于两相接近者,就寥寥无几了。


  元稹以来,许多诗人抑李扬杜。如果就律诗而言,特别是就七律而言,是有道理的。李白浪漫豪放,不屑于受格律的约束,长处在于杂言,杜甫严谨刻苦,长处在于律诗。但是,五律形成于南朝,李白之精熟于五律,是韵味天成的。胡应麟说:“太白风华逸宕,特过诸人。而后之学者,才匪天仙,多流率易。
充分肯定了李白五律的成就。


  李白的五律像他以道家为主的思想基础一样,是非常飘逸自然的,他的《塞下曲》、《夜泊牛渚怀古》、《送友人》、《渡荆门送别》等,没有修饰雕琢的痕迹,平仄和对仗,都是浑然天成的。没有融会贯通的学识和才华,是很难学得好的。


  李杜之外,王维的五律最好。《全唐诗》收王维诗四卷387首,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五律。王维的思想基础主要是佛家,他的诗歌也充满了佛家
的意境。他的五律名篇有《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归辋川作》、《秋夜独坐》、《江汉临眺》、《使至塞上》等几十首。


  盛唐五律佳作浩淼,如孟浩然的《临洞庭》、《过故人庄》、《舟中晓望》,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都很著名。


  盛唐中唐之际韦应物、刘长卿稍好,“大历十才子
等人偶有佳作。
  到了韩、柳、白、刘时代,又见中兴。


  晚唐李商隐近体诗的境界直追杜甫,略见余响,成就在中唐诸人之上,名篇有《夜饮》、《楚宫》、《落花》、《裴明府居止》等。李商隐之外,许浑、温庭筠、马戴也有独到之处。


  五言律诗最高成就在盛唐,中唐以后逐渐衰落,五代几乎鲜可提及者。宋代近体诗多是七言,五律成就不高,佳作也少,名篇更是罕见,只有梅晓臣的《岸贫》、吕本中的《兵乱后杂诗》、汪藻的《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戴复古的《庚子荐饥》、林景熙的《枯树》等。


  元代崇尚唐诗,近体诗的艺术成就反高于宋代。比较著名的诗人和作品有吴澄的《送富州尹刘秉彝入京》、胡炳文的《拜岳鄂王墓》、汪珍的《山居夏日》、陈深的《江上》、黄庚的《渔隐为周仲明赋》、宋无的《铜陵五松山中》、吴镇的《野望》、成原常的《赋林泉民》、傅若金的《金陵晚眺》、泰不华的《送友还家》和陈高的《新岁忆曾子白》等。


  明清以下,五律名作就更少了,只有屈大均的《于忠肃墓》、《云州秋望》、夏完淳的《即事》、《别云间》、吴伟业的《过吴江有感》、朱彝尊的《王处士》和赵执信的《萤火》等数首有些特色。



初学浅谈 <wbr>五言律诗

诗体格律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五律有两种形式(四个基本句式

  (1)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2)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第二种格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以上两种,首句不同,其余不变。)


  第三种格式:首句入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四种格式:首句不入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以上两种,首句不同,其余不变。)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黑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

 

  七律的平仄就简单了。五律每句头两个字是仄声字,就在它前面加两个平声字;每句头两个字是平声字,就在它前面加两个仄声字。

一般情况下,写七律,一、三、五不论,可平可仄,但应避免句尾一连三个平声或三个仄声,即三连平、三连仄。

写作时 五律是13不论;七律是135 不论,避免三连平、三连仄。


初学浅谈 <wbr>五言律诗

相对律、相沾律:

 
  律诗的平仄有“沾对”的原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沾,就是平沾平,仄沾仄。沾对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沾,前后两联的平仄有雷同。

 

  明白了沾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格式。只要知道第一句的平仄全篇平仄即可背诵出来。也可帮助我们了解长律,不论多长,也不过是依照沾对规律来安排平仄。违反了就是失沾或失对。

    

    所谓相对律是在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是相对的。

  所谓相沾律是后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和前一联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是一致的。也就是第三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与第二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第五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与第四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第七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与第六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这就是相沾律。

 

    掌握了沾对的规则,对我们熟悉近体诗的格式有很大帮助,任何一首五七言律诗,只要知道第一句(首联出句),就可以通过相对律,推出它的对句(即第二句)平仄,然后根据相沾律,推出第三局(颔联的出句)平仄,如此类推到第八句,整首诗的平仄也就出来了。


初学浅谈 <wbr>五言律诗

典范诗作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酬张少府》
  王维《使至塞上》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赠孟浩然》
  李白《塞下曲》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天末怀李白》
  杜甫《旅夜书怀》
  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春宿左省》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王湾《次北固山下》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卢纶李端公》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刘长卿《新年作》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刘禹锡《蜀先主庙》
  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张籍《没蕃故人》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许浑《早秋》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温庭筠《送人东游》
  李商隐《晚晴》
  李商隐《楚宫》
  李商隐《北青萝》
  李商隐《风雨》
  马戴《灞上秋居》



初学浅谈 <wbr>五言律诗



 心清迹然     诗词学习笔记






                                                201710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