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6岁应海宁州试,补“博士弟子员”,26岁治哲学,后转文学,晚期专治卜辞(甲骨文)名驰中外。他对宋元戏曲史和卜辞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空前绝业”。生平著书洋洋大观,有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共104 卷(48册)行世。
主要经历:王国维二十二岁起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5年,王国维来校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起,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推崇与爱戴。
1927年6月,王国维感于“世变”,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于6月2日,乘人力车从容地去到颐和园投昆明湖自尽。在此前一年,他的儿子死去。王国维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他虽身为“五品朝官”,死后却是两袖清风。
王国维生于一个新旧文化和政治激变的年代,叶嘉莹先生说:时代即有负于静安先生,静安先生亦有负于所生之时代。”
叶嘉莹先生关于《人间词话》评论书录:
上卷所受词话六十四则是经过静安先生自己编定的。概括地说,可以简单分为批评之理论和批评之实践两大部分。
第一则提出“境界”一词为评词之基准。
第二则就境界之内容索取材料之不同,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说。
第三则就“我”与“物”间关系之不同,分别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第四则提出“有我”与“无我”两种境界所产生之美感有“优美”与“宏壮”之不同,为第三则之补充。
第五则论写作之材料可以或取之自然或出于虚构,又为第二则“造境”与“写境”之补充。
第六则论“境界”非但之境无而言,亦兼内心之感情而言,又为第一则“境界”一词之补充。
第七则举词句为实例,以说明如何使作品中之境界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八则论境界之不以大小分忧劣。
第九则为境界之说的总结,为为“境界”之说较之前人“兴趣”“神韵”诸说为探其本。
以上九则欲为中国诗词标出一种新的批评基准及理论。这九则词话是《人间词话》中主要的批评理论部分,其他各卷都是对这套基本理论的补充和发挥。九则词话是我们在读《人间词话》时首当掌握的纲领。
自第十则至五十二则是按时代先后,这一部分乃是《人间词话》中最主要的批评实践之部。自太白、温、韦、中主、后主、中正以下,以迄今清代之纳兰性德,分别对历史各代名家所作的个别批评。其他卷中收集的谈诗谈词的评语,为此参考资料。在个别批评中,如论清真词之兼论“代字”,论白石词兼论“隔”与“不隔”都是例证。
自第五十三则以后,分别论历代文学演进,诗中之隶事,诗人与外物之关系等。这是静安先生于批评实践中所得到的重要结论。
最末两则兼论元代大曲家,境界之说兼用于元曲,为《人间词话》最后了一个余意未尽的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