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与【望海潮】

标签: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慢声长调文化 |
分类: 诗词学习笔记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宋 柳永

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一,他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二百多首词,用了133种词调。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
其二, 他用俗语填入词中,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还多方面展现了都市生活和市井风情。
一提到柳永,人们就会想到《雨霖铃》这篇羁旅行役词的代表作。而《望海潮》是柳永都市词创作上的另一个高峰。这两首词风格炯异。宋真宗年,年轻的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过杭州想拜谒他的故友孙何。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柳永写一词《望海潮》赠旧友孙何。有人说“千骑拥高牙”指孙何。柳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让在孙何宴会上唱这首词。孙何听罢,问作词人是谁?立即遣人宴请他。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
始见于《乐章集》,入“仙吕调”。一百七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亦有于过片二字增一韵者。
【定格】
平平平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中仄,平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这一词牌是一首慢声长调。柳词这种气韵悠长的特点真是很喜欢。我们知道,长词之难于短调,难于语气贯串,不冗不复,裴徊宛转,自然成文。《望海潮》词上阕写杭州,下阕写西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双碧辉映,点染铺垫相得益彰。这首词中他“以赋入词”,用赋文的铺陈手法,在这首慢词中肆意渲染,层层铺垫,向我们展示了宋初杭州的盛况。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
词的下阕描写西湖。“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用“清嘉”二字括之,柳永以工整对仗的一联, 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 “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 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烘托出西湖之美。
我们在翻阅柳永的词集,会发现对仗非常引人注目,其数量之多。小令中对仗数量的多少一般是由词牌决定的,在慢词中就未必像在小令中那样对固定位置上的对仗。同一首词牌,不同词人大师的位置和数量不一样。这就反映出个人喜爱不同。慢词的句式长短错杂,不适宜于对仗表现,只是碰巧当连接着的两句字数相等时,才有可能性产生。柳词有不少正统“工对”,有时工整的对仗和高雅的诗意不能两全的时候,词人宁愿牺牲对仗来保存诗意。对句难点:易于言景,难于言情。
注意在柳词中,即使连接着的两句字数不同,也能通过所谓“领字”的手法,使对句表现得以成立。这首《望海潮》词中有两句要求的对仗。“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无疑给这首词大加光彩。说来历史上典故是,柳永这词打动了万里之外的金主完颜亮。完颜亮听闻“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羡慕钱塘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此诗说金主亮因受这首词的影响而打仗,这一传说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有人奇怪,柳永这位北宋有名的婉约词人为何仕途坎坷、终身潦倒?其实柳永中了科举,不曾想到他作的《鹤冲天》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一句惹了皇帝,丢了官职。宋代进士是要皇帝御笔批准的,这词传到了宋仁宗,他很生气,便把柳永的名字从中榜名单中抹去,笑骂:“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落榜后,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那个曾经的风华少年,踌躇满志的柳永,为人放荡不羁的才子,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死后是靠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出殡时,东京满城名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因他无后代还为他每年举行“吊柳会”,柳永成为千古传奇的人物。《众名姬春风悼柳七》有词:“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招,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可见老柳的厚道声望名气才情。
关于柳永词被歌唱的情况,可从以下记载中窥知:
“对偶”称之,而特称之“对仗”。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它聚结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一般是诗词中的精彩华章。 在上篇“史达祖与《寿春楼》”的诗词学习笔记中,谈过关于“对仗”的几点问题,为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我们通常不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对仗的种类很多:
工对
“邻对”。“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 邻对:
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宽对:
又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来对数词数“七十”,是“借义对”。“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是“借音对”。 借对:
流水对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 流水对:
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前后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如: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扇面对:
也叫当句对,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仗。如 “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 自对:
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 错综对:
:是对仗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如宋之问《初到黄梅黄》诗:“马上逢寒食寒,途中属暮春”。纪昀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合掌对
.......
初学诗词,如有错误可直接指出,心清深谢了。 《望海潮》填词笔记整理出,
借此文恭祝中秋佳节,花好月圆,阖家团圆,幸福健康!
心清迹然 诗词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