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三、佛道钟铃)

标签:
魏晋明代清代藏文铜钟魏忠贤寺庙钟 |
分类: 博物馆、科技馆 |


大钟寺的藏经楼,两层高硬山顶建筑,现在是展览陈列室。
“九门八点一口钟”是关于北京“城钟”的民间故事。“九门”是指老北京城最高大的城门正阳门及其左右的崇文门、宣武门,还有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按老规矩,这九个城门,都应悬挂一个报钟点的“点”,当听到城中心钟鼓楼“定更”(一更)和“亮更”(五更)的钟声时,各城门就打点关闭或开启城门(“定更”后惟有西直门不关闭,为皇家运送玉泉山泉水的通道)。可是后来变成了“九门八点一口钟”,有八个城门挂着点,崇文门却挂着一口“城钟”,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龙生九子,各有所长,但都未成龙。龙子之一“蒲牢”善吼,但起初它却不分场合、地点,在北京城东南方乱吼乱叫。到了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派“军师”姚广孝来调教“蒲牢”。姚广孝法号“道衍”,是出将入相的“大和尚”,他知道“蒲牢”的来历和特长,认为还是把它铸在钟上最合适。
以钟为书,钟以载道,姚广孝曾奉永乐皇帝旨意铸了一口遍身佛经的永乐大钟,那口大钟因为钟钮上都铸满了佛经,就没有再铸成龙形钟钮。正好,“蒲牢”不是在京城东南方闹腾吗,就把京城东南侧崇文门的点摘了下来,换上铸有“蒲牢”钟钮的这口“城钟”。自打崇文门换上了“蒲牢钟”后,“蒲牢”再也不乱吼乱叫了。它一心一意为京城百姓效力,发出的声音好听而又洪亮,远远超过打点的声音。
一、佛道钟铃(类型概况)


大钟的结构图和各个部位名称。

乾隆铜钟
通高254.2cm
清乾隆年间。钟体有22条神态各异的飞龙,钟口铸有八卦中“乾”卦的符号。

元代铜钟
通高211.5 cm 口径130cm


永泰寺铜钟
康熙52年
通高145.5 cm 口径104cm

太监铸道教铜钟
明嘉靖年间
通高 159.5cm 口径90.8cm

三十五佛名铜钟
明正德八年
通高 cm 口径cm
钟体铸有三十五佛名和捐资宦官姓名

金刚铃

二、佛道钟铃(魏晋——明代)


展览室景观

仁王院铜钟
通高194 cm 口径113.5cm

唐天宝十年铜钟
通高 167cm 口径92cm

四川黔江唐代铜钟
通高 144cm 口径78cm

江西唐代铜钟
通高 50.1cm 口径29.4cm

李准铸铜钟
明嘉靖三十五年
通高 85.7cm 口径49.5cm

净慈禅院铜钟
通高 130.4cm 口径76cm
现存福建泉州佛教博物馆

蔚县铁钟
元代 公元1206年-公元1368
通高76 cm 口径64.8cm


法华寺铜钟
明天顺五年
通高196.5 cm 口径119cm

法华寺铜钟钟体上的铭文

守灵官员铸铜钟
明正德三年 公元1508年
通高131 cm 口径104cm

黄锦等造铜钟
明嘉靖丙辰年
通高160.2 cm 口径97cm
为宦官捐资铸造


魏忠贤铸铜钟
明天启丁卯年 公元1627年
通高 170cm 口径99.8cm
明朝宦官魏忠贤捐资铸造

保明寺铜钟
明隆庆六年
通高 cm 147.5

展览室景观
三、佛道钟铃(清代)


展览室景观

展览室景观

白衣庵铁钟
公元1683年
通高 148.5cm 口径99.5cm

潭拓寺铜钟
清康熙三十六年
通高140.9 cm

潭拓寺铜钟上精美的钟钮。

石榴庄铁钟
清乾隆四十年 公元1775年
通高 cm 口径cm

乾隆铜钟
清乾隆年间
钟体残高 150cm

乾隆铜钟钟体上的佛经和图案。

大兴铁钟
清嘉庆十六年
通高 72.5cm 口径57.5cm

秦晋会馆铜钟
清道光八年
通高110.4 cm

秦晋会馆铜钟上的12属相之一——马。

广化寺铜钟
清道光二十三年
通高 68cm 口径45.5cm





大兴官帝庙铁钟
清光绪四年
通高71 cm

山西太原铜钟
清光绪七年
通高 59.5cm

关帝庙铁钟
清光绪甲午年
通高 73.5cm

重兴寺铁钟
清光绪二十五年
通高 70.5cm

重兴寺铁钟钟体刻字。

藏文铜钟
清代 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
通高 78.7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