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序二篇(王海燕)

(2011-10-06 13:46:11)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程同步

本文系文坛巨擎季羡林、数学泰斗陈省身为著名书画大师范曾教授的诗剧《庄子显灵记》所作的序。范曾教授与陈、季二老是至交,故诗剧《庄子显灵记》付梓前,请二老作序。季羡林的序是借此契机重申自己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天人合一”。而陈省身先生则在序中引入了“东西方文化应加强对话”的主题。季、陈两位大师行文风格、理路反差极大,对比而读,深有兴味。
一、学习要点
1. 比较两篇序文行文的异同之处。
2.关注两篇文章涉及的思想文化问题。
二、知识识记
1. 序文:也称“序跋”,又作“叙”或“引”,近日又称“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2.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在天与人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变型与原型或人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道家、儒家、佛教都对“天人合一”有自己的理解。
● 范曾《庄子显灵记》评论
      全诗为对话体,通过虚拟庄子与太始、爱因斯坦、海德格尔、毕加索、柏拉图及范伯子的辩难,寻究宇宙与自然的起始,探讨生命与死亡的真谛,辩驳善恶与美丑的分际……激荡生辉,博雅浩瀚。长诗吟咏的重点,则在于揭起回归古典、回归自然的旗帜。在众多登场对话者中,之所以由庄子领衔,不独显示诗人对中国文化及庄子一往情深,更缘于庄子汪洋恣肆的奇思妙想与长诗浪漫主义风格相辅相成,庄子“天地与我并生”的思考尤有助于主题的表达……这是范曾对当下艺术状态的忧思。

这首诗涉及很多哲学、美学、伦理学和现代科学的知识,但一口气读下来并不板滞。诗中对各种观点作了极为精练的概括,且能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再加上角色转换往复辩难,针锋相对词语犀利,也大大增加了吸引力。全诗幻象奇丽,理趣横生,忽而激扬跌宕,忽而谐谑不羁。

(马立诚,原载《书屋》二〇〇二年第十二期)

● 季羡林谈中西文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论和“东西文化互补论”,是我对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论断。我立论的基础是文化交流论。

文化、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否定文化一元论,并不是否定文化体系的存在。所谓文化体系是指具备“有特色、能独立、影响大”这三个基本条件的文化。从这一前提出发,世界文化共分为四个大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希腊文化。

希腊文化延续发展为西方文化,欧美都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构成了东方文化。而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不同,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从历史上来看,这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季羡林论中西方文化的互补关系》,原载《北京日报》,2001年9月24日)

● 陈省身谈“数学与美”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把这两句话印在他的书的扉页上,作为现代物理的指导思想及最高美学原则。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是天然的。实际上,一切科学、哲学、数学和艺术的研究对象不外乎,天——大宇宙;地,自然界及其中一切动植物——中宇宙;人——最精密、最完善的小宇宙。既然科学和艺术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所以它们必然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领域。

数学追求的目标是,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所有这些都是美的标志。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对数学的美的教育。数学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简单、对称、完备、统一和谐和奇异。
一、思考练习
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你怎么理解这话?
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
4. 能力提高

       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500字)
二、参考答案
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4. 能力提高
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关于作者季羡林在学术界的地位,刘梦溪的《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可参读;关于作者陈省身的情况,可参读他本人的回忆文章《想起大学那段美好年华》;杨振宁的《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摘要》及《预测科学未来》,是以自然科学家身份谈论传统文化问题,可参读《李敖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可读王小波的《智慧与国学》;作为对传统文化具体门类的探讨,可参读熊秉明的《书法和中国文化》;而话题扯远一点,关于中国社会情形的具体讨论,可参读李亦园的《人治与法治》、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秦晖的《谈死》、黄平的《教化的困惑》、党国英的《关于政治浪漫主义的疑惑》;关于序文这一文体的写作方法,除“平行阅读”中所附陈省身另一篇序文以外,还可参读孙犁的《序的教训——〈耕堂序跋〉代序》(讲写序的费心不讨好)、殷海光的《〈海光文选〉自叙》(节选)、亦歌的《龙龟不现——写在〈孔子传〉的前面》(这两篇都是自序)、胡晓明的《〈释中国〉编后记》(编后记略同于“跋”,序跋历来相提并论而微有差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