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以来,拓本一直是金石学、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收藏品。
   
“赐本”是拓本中的一种,为皇家所刻,专门赐给大臣。如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等。另外,还有一种蝉翼拓本,用墨淡雅,拓文清细,犹如蝉翼,为宋代所创造。明代有扑拓的“淡墨本”与擦墨的“诱墨本”。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又创“乌金拓”和“媒粉拓”等。
   
鉴别拓本的真伪,要经常注意观察、研究碑帖拓本,并熟悉某些碑帖特征,如果有文史、地理基础知识,则学可速成。初学之时,如果熟悉历史年号,那么根据碑志上的年款即可断代。此外,根据隶、草、行、楷等书法的发展轨迹及其在碑志上的表现,也可作为断代的依据。
   
熟知拓本用纸,对于鉴别拓本的真伪大有益处。宋代拓本纸张多为黄麻纸,以麻为原料,纸浆粗,纤维长,有小疙瘩,纸纹距离不匀。明代出现白棉纸,以破布、旧棉絮为原料漂白制成纸浆,纤维短而无结,厚薄均匀,色白不亚于宣纸。清代康熙年拓本用“棉连纸”,清代中期制造出了一种最薄的纸,名为“净皮”,是拓铜器、玉器、甲骨的好材料。宋代浓墨的拓本,墨色不完全为黑色,微微有些泛蓝,纸的纹理清晰可辨,而淡墨的宋拓本是用淡墨直刷下来的,颜色浅淡,不光亮,有些地方似乎还有刷痕。明拓本大多用烟青拓,墨色显得粗重厚实,纸纹已露不出来了。清代的拓本,从墨色上看有两种:一种是用墨的,看起来有光泽,显得活,这种拓本较为稀少;另一种是用黑煤烟子拓的,看起来发滞,没有光泽。鉴别清代拓本时,如果摸起来手指沾着黑色,说明年代较近,手指不能沾上黑色说明年代较早。
   
鉴别拓本,首先要看是否为原石,纸与墨是否相吻合;其次看其字之精神和损坏情况;再次看题跋、印章是否与拓本相吻合,如题跋印章可靠,便是善本。
   
拓本的年代愈早愈有价值,古旧拓本,现在已很难收集到。名气大的或经前人著录过的拓本,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价值非常高。
拓片拓本鉴别浅说
传统文化知识包括诸多学科领域,拓片拓本的鉴定亦是如此。
   
一要具有文字与书法发展和演变的知识。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形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石刻文字常见的有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必须知晓这五种字体源流演变和它们在石刻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同时还要把握各个时代书法的不同的时代风格和气息,以及每个书法家的风格和面貌。
   
二要掌握金石器物的形制、纹饰。尤其是对那些常被拓成拓片的青铜器的每个细微的特征,都要在脑海中有明晰的印象。
   
三要了解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年号。掌握了这项知识,便能根据金石器物上的年款断定它的朝代,判定拓片的真。
   
四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包括中国历代各朝的建都地址及其管辖范围,及古代地名与现代地名。有了这些知识,便可从现在出土地点,和具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推知拓片传拓的是哪个时代或哪个地区的器物。
   
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的避讳知识。封建时代,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避讳。在读拓片上的金石文字时,如发现有不正常用字,就要考虑避讳问题。
拓片拓本的鉴别也要做到:一、识欲博;二、心欲静;三、核欲细;四、观欲活;五、考欲详。
鉴定拓片看纸墨
拓片所显现出的纸墨特征,是判定拓片新旧真伪的依据之一。所以,鉴定拓片需要了解和掌握拓片的用纸和用墨情况。
   
一、关于用纸。现存最早的拓本是唐拓本,但可以肯定是唐拓的,则寥若晨星。较早而一般人又可以见到的,为宋拓本。宋拓用纸,以麻为原料,称白麻纸,其色白中带青灰色,不如后来的宣纸那样白,纸浆较粗,纤维较长,有薄厚之分。拓碑多用厚纸,拓帖多用薄纸,帘纹较明显,但宽度不同。
   
明代出现了白棉纸,以旧棉布和棉絮为原料,经漂白等工序制成纸浆,纤维短而细,厚薄均匀,色白不亚于宣纸,明代前期和中期的拓本多用此纸。明末清初,此纸的质量有所下降,纤维较粗,色微黄。此时江南一带流行一种纸,色浅黄,薄而细,张幅较小,适合拓帖,有“纸如黄玉”之称。
  
清代拓本用纸比较杂乱,各地大都用本地产纸。如陕西拓本用的纸,一般都粗而黄。河南拓本多用“汴纸”,质地松脆,不易保存,所以河南诸刻,古拓本流传较少。河北及北方各省,多用毛边纸,厚薄不匀,难有佳拓。两湖地区多用黄纸,南方多用宣纸,宫内拓本都用安徽进贡的棉连、夹连,统称宣纸。清代中期以后,有一种专拓玉器、铜器的净皮纸,造纸者名汪六吉,故又称“六吉棉连”。
  
古拓之纸质因年深日久都会发生变化,作伪者以翻刻新拓冒充原刻旧拓大都在纸上做文章,以染色手法将新纸作旧,使新纸呈褐色(为茶叶汁所染)、淡黄色(为瓦花汁所染)、黯灰色(为淡墨水汁所染)或浮面现白色如霜(为明矾浆水汁所染)。作伪 
虽各有不同,但经过染色的纸张,其色泽与真的旧纸相比,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看上去总觉得不舒服。前人说:“凡色匀、气静、质坚者,旧纸也。色杂、气燥、质脆者,大多伪作。
 
二、关于用墨。旧拓佳本大都采用当时佳墨佳拓。用墨有南北之别。一般说来,北墨多用松烟制作,色青而淡,不和油蜡,故北拓色淡而纹皱。南拓墨多油烟,拓色纯黑,且表面有光。伪品多用油烟和蜡拓,间或也有仿松烟墨拓的,色似青浅,用墨深浅也不均匀,浓处如乌云生雨,浅者若白虹跨天,缺乏旧拓固有的雅趣。
  
古拓历年久远,受裱多次,用墨浓的像生漆一般坚实,常有一种难于比拟的异香发于纸墨之外。如果用手揩抹拓本上的墨色,丝豪无染,并且纸面光彩如砑。而伪拓用的是近时劣墨,拓本平淡无奇,粗犷浮滑,绝无半点墨香。效法浓拓者,虽墨色纯黑近似,但若用手揩抹,则满指皆黑。行家人为:“碑估作伪狡黠者,其它皆可修饰,惟墨气无能为力。”
汉画像石拓片收藏(一)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藏汉画拓片之风兴起,汉画拓片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亮点。尤其在山东、河南、陕北等地,如何收藏与投资汉画拓片成为收藏者的热门话题。许多地区汉画研究组织不断出现,并成立了很多“汉画研究会”,探讨汉画艺术,使汉画这来自古代的艺术更充满生机。
 汉画拓片是以宣纸用墨或朱砂按中国传统手工技术在汉画原石上精拓而成。那丰富生动的画面、斑驳的古代痕迹、独特的韵味,将两千年前的汉代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神话故事直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令人生发思古之幽情。汉画拓片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收藏汉画拓片不仅需要眼光,而且还要有财力支持。对于没有涉足过汉画拓片收藏的人,在准备收藏前,首先应概略了解汉画艺术知识,多看多比较不同汉画艺术的优缺点,在具有起码的汉画优劣鉴别能力的基础上尝试着购买一般价位较低的汉画拓片。当然,如果是对汉画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并有自己的审美眼光的藏家就应该努力发现和收藏好的汉画作品,获得较大的利益回报。
 汉画拓片收藏有普通收藏与专业收藏的区分。所谓普通收藏就是以装饰、美化生活为原则,购买自己喜爱、价格易于接受的汉画拓片,购买的意向随机而灵活;而专业收藏则是以艺术与学术价值为选择标准,选取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的汉画拓片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性的购藏与收集。普通收藏与专业收藏往往是重合进行的,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在购买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普通收藏的价格获得专业收藏质量的汉画拓片作品,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普通收藏开始走向专业收藏之路的。
 汉画拓片收藏是理性行为,是建立在对汉画艺术丰富经验和论证基础上的。自己本身就外行,又没有冷静研究和咨询的过程,风险可想而知。而且,汉画艺术还有它的特殊性,可以说,它基本上“拒绝”外行收藏。如果你不真心热爱汉画艺术,不以孜孜追求美的情感去接近它,不多年浸润其间,把辨析其艺术价值和真伪优劣变成一种近乎本能的感觉,而只以买彩票的心理想搞汉画拓片收藏,没戏。
   
汉画拓片收藏关键在于发自内心的喜爱,而不仅仅是趋利行为。过分趋利必然会患得患失,越是患得患失,越容易与宝物失之交臂;尤其不能有投机取巧心理,越是想捡便宜,越是容易吃亏上当。真正喜欢汉画艺术,就应该下功夫去钻研,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要收藏汉画拓片,除了多阅读一些书籍杂志外,更重要的还要多接触实物,积累第一手的经验。特别是对档次较高、价值昂贵的汉画拓片,切不可凭着感觉或者抱着投机捡漏的心理,盲目购买。
 
收藏汉画拓片,在欣赏汉画艺术中受陶冶,练悟性,在学习与研究中逐渐丰富藏品,你就会发现,汉画拓片收藏在不经意间就实现了,而且回报颇丰。总之,汉画拓片收藏随着大势走热,行情看好。
汉画像石拓片收藏(二)
汉画像石艺术以深沉博大、粗犷古朴的独特风格显现出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兴趣,以致竞相传拓,饮誉海内外。
 
汉画是指汉代遗留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以及帛画、器物画等汉代的绘画作品。汉代是中华民族绘画的一些法则确立的时期,而汉画浓缩了这一切,汉画的淳朴、粗犷、天真的格调,长于写实而又富于浪漫的想象,天上的神仙、神兽与人间的动物、人物、植物和谐相处,勃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画艺术是原始绘画艺术完全成熟的一个标志,有着雄伟的气魄,而且在布局上非常谐调。
  
汉画像石是绘画与雕刻的结合,以阴线刻或浅浮雕的手法,再现两汉时期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的种种情景,每幅画面都有丰富内涵。观赏汉画艺术,可对汉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及汉代人的思想观念有一个整体的形象把握。在反映汉代现实生活题材中,常见的有饮宴、车马、出行、田猎、博弈、舞乐、百戏、射箭、比武等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汉画中可以看到已经消失了的古代礼仪和典章制度,如衣冠服饰的进贤冠、武士冠;迎候制度的持笏、拥慧、执盾;车舆形制的轺车、辎车;建筑样式的阙观、台阁、斗拱;舞乐杂技中的翘袖折腰、缘竿走索,以及古代乐器中的钟、瑟、鼓、笙、曲、管、箫等等,恰如古文献的图注。
   
随着农业文明的逐渐远去,人们怀旧心理使然,汉画像椎拓与收藏者甚多。汉画像石一经拓印,做成立轴或镶成镜片,走入寻常百姓家,顿时平添了几分高雅的品味。故此研究汉画、收藏汉画拓片已蔚然成风,从而导致近年来市场行情逐年走高。不少人更是把汉画拓片装裱起来,作为家庭、宾馆、饭店的装饰品或馈赠礼物。日本半亩市建市100周年时,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应日本友人的要求,赠送的珍贵礼品,就是徐州市汉画像石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汉画像石《迎宾图》拓片。《迎宾图》所表现的是古代的人情礼节的隆重场面,它向东瀛邻邦也向全世界人民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由于喜爱汉画拓片收藏的人越来越多,经营汉画拓片的文化公司也多了起来。随着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日益走向世界,国外对中国汉画拓片也有一定需求,尤其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有许多汉画爱好者每年都要来中国探讨汉画艺术,收藏汉画拓片。在我们汉画像石出土最集中的地区山东、陕北、南阳等地,汉画拓片市场日趋活跃。一些汉画像石的经典作品,限量发行,价格适中,具有增值潜力,拓片十分抢手。
   
汉画进入艺术收藏市场后,即有真伪问题的存在,鉴别真伪成为收藏汉画艺术的重要任务。
   
鉴定本身属于认识的范畴,并没有什么省事的方式,必须脚踏实地通过实践和学习,掌握其客观规律。以前各家著述属于欣赏范围者居多,而非鉴定的实质。今天已有大量文献及辅助科学相继出现,从更加广阔的领域对汉画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就有可能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阶段进入理性阶段,从而去伪存真。
   
同许多艺术品一样,汉画鉴定也包括审美和历史两种内涵。审美活动主要着眼于对汉画艺术风格的认识和比较研究,鉴识出汉画艺术独有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而这恰恰又是作伪者由于心术不正和功力欠缺所不可能达到的。另外,对作伪手段方法的识别,即力求辨别出汉画伪作中的破绽,从而判其伪。
   
汉画鉴定,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那就是熟悉中国历史、艺术史以及有关专史等,尽管它对鉴定不起直接作用,却是必不可少的知识,谁掌握了它,谁就得到主动。对汉画作鉴定时,要澄心静虑,明察秋毫,绝不可粗心浮躁,草率下结论。遇到疑点和难点,既要不厌其烦的查阅有关资料,更要虚心向理论请教。汉画鉴定的学问大量存在于“实践”之中,如果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天长地久,必然会达到“灵光一现”的境界。
历代以来,拓本一直是金石学、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收藏品。
   
“赐本”是拓本中的一种,为皇家所刻,专门赐给大臣。如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等。另外,还有一种蝉翼拓本,用墨淡雅,拓文清细,犹如蝉翼,为宋代所创造。明代有扑拓的“淡墨本”与擦墨的“诱墨本”。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又创“乌金拓”和“媒粉拓”等。
   
鉴别拓本的真伪,要经常注意观察、研究碑帖拓本,并熟悉某些碑帖特征,如果有文史、地理基础知识,则学可速成。初学之时,如果熟悉历史年号,那么根据碑志上的年款即可断代。此外,根据隶、草、行、楷等书法的发展轨迹及其在碑志上的表现,也可作为断代的依据。
   
熟知拓本用纸,对于鉴别拓本的真伪大有益处。宋代拓本纸张多为黄麻纸,以麻为原料,纸浆粗,纤维长,有小疙瘩,纸纹距离不匀。明代出现白棉纸,以破布、旧棉絮为原料漂白制成纸浆,纤维短而无结,厚薄均匀,色白不亚于宣纸。清代康熙年拓本用“棉连纸”,清代中期制造出了一种最薄的纸,名为“净皮”,是拓铜器、玉器、甲骨的好材料。宋代浓墨的拓本,墨色不完全为黑色,微微有些泛蓝,纸的纹理清晰可辨,而淡墨的宋拓本是用淡墨直刷下来的,颜色浅淡,不光亮,有些地方似乎还有刷痕。明拓本大多用烟青拓,墨色显得粗重厚实,纸纹已露不出来了。清代的拓本,从墨色上看有两种:一种是用墨的,看起来有光泽,显得活,这种拓本较为稀少;另一种是用黑煤烟子拓的,看起来发滞,没有光泽。鉴别清代拓本时,如果摸起来手指沾着黑色,说明年代较近,手指不能沾上黑色说明年代较早。
   
鉴别拓本,首先要看是否为原石,纸与墨是否相吻合;其次看其字之精神和损坏情况;再次看题跋、印章是否与拓本相吻合,如题跋印章可靠,便是善本。
   
拓本的年代愈早愈有价值,古旧拓本,现在已很难收集到。名气大的或经前人著录过的拓本,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价值非常高。
拓片拓本鉴别浅说
传统文化知识包括诸多学科领域,拓片拓本的鉴定亦是如此。
   
一要具有文字与书法发展和演变的知识。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形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石刻文字常见的有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必须知晓这五种字体源流演变和它们在石刻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同时还要把握各个时代书法的不同的时代风格和气息,以及每个书法家的风格和面貌。
   
二要掌握金石器物的形制、纹饰。尤其是对那些常被拓成拓片的青铜器的每个细微的特征,都要在脑海中有明晰的印象。
   
三要了解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年号。掌握了这项知识,便能根据金石器物上的年款断定它的朝代,判定拓片的真。
   
四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包括中国历代各朝的建都地址及其管辖范围,及古代地名与现代地名。有了这些知识,便可从现在出土地点,和具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推知拓片传拓的是哪个时代或哪个地区的器物。
   
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的避讳知识。封建时代,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避讳。在读拓片上的金石文字时,如发现有不正常用字,就要考虑避讳问题。
拓片拓本的鉴别也要做到:一、识欲博;二、心欲静;三、核欲细;四、观欲活;五、考欲详。
鉴定拓片看纸墨
拓片所显现出的纸墨特征,是判定拓片新旧真伪的依据之一。所以,鉴定拓片需要了解和掌握拓片的用纸和用墨情况。
   
一、关于用纸。现存最早的拓本是唐拓本,但可以肯定是唐拓的,则寥若晨星。较早而一般人又可以见到的,为宋拓本。宋拓用纸,以麻为原料,称白麻纸,其色白中带青灰色,不如后来的宣纸那样白,纸浆较粗,纤维较长,有薄厚之分。拓碑多用厚纸,拓帖多用薄纸,帘纹较明显,但宽度不同。
   
明代出现了白棉纸,以旧棉布和棉絮为原料,经漂白等工序制成纸浆,纤维短而细,厚薄均匀,色白不亚于宣纸,明代前期和中期的拓本多用此纸。明末清初,此纸的质量有所下降,纤维较粗,色微黄。此时江南一带流行一种纸,色浅黄,薄而细,张幅较小,适合拓帖,有“纸如黄玉”之称。
  
清代拓本用纸比较杂乱,各地大都用本地产纸。如陕西拓本用的纸,一般都粗而黄。河南拓本多用“汴纸”,质地松脆,不易保存,所以河南诸刻,古拓本流传较少。河北及北方各省,多用毛边纸,厚薄不匀,难有佳拓。两湖地区多用黄纸,南方多用宣纸,宫内拓本都用安徽进贡的棉连、夹连,统称宣纸。清代中期以后,有一种专拓玉器、铜器的净皮纸,造纸者名汪六吉,故又称“六吉棉连”。
  
古拓之纸质因年深日久都会发生变化,作伪者以翻刻新拓冒充原刻旧拓大都在纸上做文章,以染色手法将新纸作旧,使新纸呈褐色(为茶叶汁所染)、淡黄色(为瓦花汁所染)、黯灰色(为淡墨水汁所染)或浮面现白色如霜(为明矾浆水汁所染)。作伪 
虽各有不同,但经过染色的纸张,其色泽与真的旧纸相比,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看上去总觉得不舒服。前人说:“凡色匀、气静、质坚者,旧纸也。色杂、气燥、质脆者,大多伪作。
 
二、关于用墨。旧拓佳本大都采用当时佳墨佳拓。用墨有南北之别。一般说来,北墨多用松烟制作,色青而淡,不和油蜡,故北拓色淡而纹皱。南拓墨多油烟,拓色纯黑,且表面有光。伪品多用油烟和蜡拓,间或也有仿松烟墨拓的,色似青浅,用墨深浅也不均匀,浓处如乌云生雨,浅者若白虹跨天,缺乏旧拓固有的雅趣。
  
古拓历年久远,受裱多次,用墨浓的像生漆一般坚实,常有一种难于比拟的异香发于纸墨之外。如果用手揩抹拓本上的墨色,丝豪无染,并且纸面光彩如砑。而伪拓用的是近时劣墨,拓本平淡无奇,粗犷浮滑,绝无半点墨香。效法浓拓者,虽墨色纯黑近似,但若用手揩抹,则满指皆黑。行家人为:“碑估作伪狡黠者,其它皆可修饰,惟墨气无能为力。”
汉画像石拓片收藏(一)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藏汉画拓片之风兴起,汉画拓片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亮点。尤其在山东、河南、陕北等地,如何收藏与投资汉画拓片成为收藏者的热门话题。许多地区汉画研究组织不断出现,并成立了很多“汉画研究会”,探讨汉画艺术,使汉画这来自古代的艺术更充满生机。
 汉画拓片是以宣纸用墨或朱砂按中国传统手工技术在汉画原石上精拓而成。那丰富生动的画面、斑驳的古代痕迹、独特的韵味,将两千年前的汉代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神话故事直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令人生发思古之幽情。汉画拓片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收藏汉画拓片不仅需要眼光,而且还要有财力支持。对于没有涉足过汉画拓片收藏的人,在准备收藏前,首先应概略了解汉画艺术知识,多看多比较不同汉画艺术的优缺点,在具有起码的汉画优劣鉴别能力的基础上尝试着购买一般价位较低的汉画拓片。当然,如果是对汉画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并有自己的审美眼光的藏家就应该努力发现和收藏好的汉画作品,获得较大的利益回报。
 汉画拓片收藏有普通收藏与专业收藏的区分。所谓普通收藏就是以装饰、美化生活为原则,购买自己喜爱、价格易于接受的汉画拓片,购买的意向随机而灵活;而专业收藏则是以艺术与学术价值为选择标准,选取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的汉画拓片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性的购藏与收集。普通收藏与专业收藏往往是重合进行的,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在购买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普通收藏的价格获得专业收藏质量的汉画拓片作品,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普通收藏开始走向专业收藏之路的。
 汉画拓片收藏是理性行为,是建立在对汉画艺术丰富经验和论证基础上的。自己本身就外行,又没有冷静研究和咨询的过程,风险可想而知。而且,汉画艺术还有它的特殊性,可以说,它基本上“拒绝”外行收藏。如果你不真心热爱汉画艺术,不以孜孜追求美的情感去接近它,不多年浸润其间,把辨析其艺术价值和真伪优劣变成一种近乎本能的感觉,而只以买彩票的心理想搞汉画拓片收藏,没戏。
   
汉画拓片收藏关键在于发自内心的喜爱,而不仅仅是趋利行为。过分趋利必然会患得患失,越是患得患失,越容易与宝物失之交臂;尤其不能有投机取巧心理,越是想捡便宜,越是容易吃亏上当。真正喜欢汉画艺术,就应该下功夫去钻研,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要收藏汉画拓片,除了多阅读一些书籍杂志外,更重要的还要多接触实物,积累第一手的经验。特别是对档次较高、价值昂贵的汉画拓片,切不可凭着感觉或者抱着投机捡漏的心理,盲目购买。
 
收藏汉画拓片,在欣赏汉画艺术中受陶冶,练悟性,在学习与研究中逐渐丰富藏品,你就会发现,汉画拓片收藏在不经意间就实现了,而且回报颇丰。总之,汉画拓片收藏随着大势走热,行情看好。
汉画像石拓片收藏(二)
汉画像石艺术以深沉博大、粗犷古朴的独特风格显现出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兴趣,以致竞相传拓,饮誉海内外。
 
汉画是指汉代遗留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以及帛画、器物画等汉代的绘画作品。汉代是中华民族绘画的一些法则确立的时期,而汉画浓缩了这一切,汉画的淳朴、粗犷、天真的格调,长于写实而又富于浪漫的想象,天上的神仙、神兽与人间的动物、人物、植物和谐相处,勃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画艺术是原始绘画艺术完全成熟的一个标志,有着雄伟的气魄,而且在布局上非常谐调。
  
汉画像石是绘画与雕刻的结合,以阴线刻或浅浮雕的手法,再现两汉时期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的种种情景,每幅画面都有丰富内涵。观赏汉画艺术,可对汉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及汉代人的思想观念有一个整体的形象把握。在反映汉代现实生活题材中,常见的有饮宴、车马、出行、田猎、博弈、舞乐、百戏、射箭、比武等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汉画中可以看到已经消失了的古代礼仪和典章制度,如衣冠服饰的进贤冠、武士冠;迎候制度的持笏、拥慧、执盾;车舆形制的轺车、辎车;建筑样式的阙观、台阁、斗拱;舞乐杂技中的翘袖折腰、缘竿走索,以及古代乐器中的钟、瑟、鼓、笙、曲、管、箫等等,恰如古文献的图注。
   
随着农业文明的逐渐远去,人们怀旧心理使然,汉画像椎拓与收藏者甚多。汉画像石一经拓印,做成立轴或镶成镜片,走入寻常百姓家,顿时平添了几分高雅的品味。故此研究汉画、收藏汉画拓片已蔚然成风,从而导致近年来市场行情逐年走高。不少人更是把汉画拓片装裱起来,作为家庭、宾馆、饭店的装饰品或馈赠礼物。日本半亩市建市100周年时,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应日本友人的要求,赠送的珍贵礼品,就是徐州市汉画像石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汉画像石《迎宾图》拓片。《迎宾图》所表现的是古代的人情礼节的隆重场面,它向东瀛邻邦也向全世界人民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由于喜爱汉画拓片收藏的人越来越多,经营汉画拓片的文化公司也多了起来。随着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日益走向世界,国外对中国汉画拓片也有一定需求,尤其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有许多汉画爱好者每年都要来中国探讨汉画艺术,收藏汉画拓片。在我们汉画像石出土最集中的地区山东、陕北、南阳等地,汉画拓片市场日趋活跃。一些汉画像石的经典作品,限量发行,价格适中,具有增值潜力,拓片十分抢手。
   
汉画进入艺术收藏市场后,即有真伪问题的存在,鉴别真伪成为收藏汉画艺术的重要任务。
   
鉴定本身属于认识的范畴,并没有什么省事的方式,必须脚踏实地通过实践和学习,掌握其客观规律。以前各家著述属于欣赏范围者居多,而非鉴定的实质。今天已有大量文献及辅助科学相继出现,从更加广阔的领域对汉画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就有可能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阶段进入理性阶段,从而去伪存真。
   
同许多艺术品一样,汉画鉴定也包括审美和历史两种内涵。审美活动主要着眼于对汉画艺术风格的认识和比较研究,鉴识出汉画艺术独有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而这恰恰又是作伪者由于心术不正和功力欠缺所不可能达到的。另外,对作伪手段方法的识别,即力求辨别出汉画伪作中的破绽,从而判其伪。
   
汉画鉴定,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那就是熟悉中国历史、艺术史以及有关专史等,尽管它对鉴定不起直接作用,却是必不可少的知识,谁掌握了它,谁就得到主动。对汉画作鉴定时,要澄心静虑,明察秋毫,绝不可粗心浮躁,草率下结论。遇到疑点和难点,既要不厌其烦的查阅有关资料,更要虚心向理论请教。汉画鉴定的学问大量存在于“实践”之中,如果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天长地久,必然会达到“灵光一现”的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