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爷叔

(2024-02-17 16:57:45)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繁花》的热播,带来了沪语的又一次响亮。据说,该剧全国各地收视率峰值突破了2.6,也就是说,每天播放期间,全国大约有2.6%的人都在观看这部电视连续剧,这确实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和业绩啊!

其中,也有人观看的是普通话版,但大部分人特别是外埠人观看的却是沪语版。因为这些观众非常想通过原汁原味的沪语版,进而深入了解和熟悉上海的人情世故和风土文化。

香港导演王家卫选择《繁花》演员绝大部分为上海户籍的人士,但也有极少部分为其他地方的人士。如饰演李李的辛芷蕾就出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饰演范总的董勇就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他们在这部剧中都有不俗的上乘表现。

其中,饰演爷叔的游本昌,原籍为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一直生活在上海,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出演《繁花》时的爷叔,已经是耄耋之年了,《繁花》上映时,年纪已逾九十高寿,因此人们称之为老“爷叔”,获得了终身艺术成就奖。近来,却传出游本昌夫妇在养老院生活了。

爷叔(ye shu),是普通话的叫法,而沪语方言的叫法则是(ya so),但我却无法用适当的现代汉语既有词汇来表述,只能以汉语拼音来注解,可见我的学识浅陋也。

爷叔

爷叔(ya so),可以说是上海文化的符号和密码,其他地方的人尤其是临近上海的江浙苏州、湖州、嘉兴一带是不是也有叫爷叔的,我确实不知道,也没有去考证过。即便有,也可能是在非常小的范围内流行,未能成为地方语言的主流,因此,不能像在上海那样广泛地传播,成为风行的一种标志性的语言范本。

二月十四日下午,甲辰新春大年初五,在学悦风咏书社举办的“何以海派”第五场讲座“上海爷叔的文化密码”。本次讲座特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明复图书馆理事长、上海评弹团艺委会顾问马尚龙先生作为嘉宾,以“上海爷叔”的称谓作为讲座的切入点,将沪语特有的品质和秩序全盘详尽地陈述和展示。

随着电视连续剧《繁花》的热播,“爷叔”的称谓也热了起来。“爷叔”这一称谓,包含了这个男人是有阅历的,见过世面的,肚皮里是有“货色”的(货色的沪语是指有学问或有能力),而且,不显山露水、不耀武扬威,但待人接物还是相当有路数和分寸的。

马尚龙先生从“上海品质”、“上海制造”和“上海秩序”三个方面,展开了主题论述。他认为,“爷叔”的称谓不同于中国北方的“爷”、“大爷”、“膀爷”。上海人更习惯以谦虚低调的姿态来定位自己,说“爷叔”,这是江南文化脉络的自然流出,也是海派文化做派的真实体现。

“爷叔”隐喻了上海与上海人的品质——冒险是进取之心,秩序是文明程度,规矩是行为方式,考究是生活与态度。上海人的这种做派,马尚龙先生称之为“友善地排斥着,热情地冷待着,谦虚地骄傲着”,本质上表现出来的是上海人的矜持、理性、自信、礼让和间距。

著名的漫画大师上海金山区枫泾镇人丁聪,和他亲近的人,都叫他“小丁爷叔”,其实“小丁爷叔”在家中是长子。称呼其“小丁爷叔”,是对他的尊敬和崇拜。

“爷叔”也是上海制造的一个象征。“上海制造”,不仅制造了行销全国的轻工业产品,也制造了上海的都市文化与生活气质,同时,还制造了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上海制造”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原动力之一,体现了上海都市的价值观念。马尚龙先生以诞生于上海的中国第一座红绿灯为例,指出红绿灯的亮起,是上海城市文明与秩序的象征,也体现了上海人的契约精神。

“爷叔”展示了上海特有的公序良俗。这种社会状态来自于三大文化:师徒文化、公寓(职员)文化、租界文化。师徒文化是对人,是尊敬,其内核是道德、明是非、知报答,贵在传承;公寓文化是对己,是自律,其内核是修养、通人文,提品位,赢在修炼;租界文化不是对物,是服从,其内核是规矩,从社会,克愚昧,重在融入。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海几乎所有的都市化进程,都可以在三大文化中找到蛛丝马迹,三大文化主导了“上海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宇宙观。

马尚龙先生还化用了故事片电影《舞台姐妹》中的一句台词作了总结——“认认真真工作,清清白白做人”,这不仅是对每一个个体有期待,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有要求。公序良俗的核心是社会的良性循环与进步,给每一个个体的愿景乃之梦想提供健康净化的社会氛围。

“爷叔”,一个简单的称谓,是自我身份的定位,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显示。马尚龙先生引领听众揭示了“上海爷叔”的文化符号和密码,感受“上海制造”的恒久影响力,从而,体会理性自信的上海品格与自律融合的上海秩序。

“爷叔”一词,虽然普通和一般,但是,却蕴含着上海的现代社会的变迁与人文历史的演化。体现了上海近现代社会的宏大的海派风情、市民生活与城市的烟火气,彰显出“海派文化”的无穷魅力,增进了市民大众对于上海文化的认同感和和归属感。

2024217155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泡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