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

(2024-02-11 10:01:04)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小时候,欢度春节,我们那个地区的里弄和我们的家里,是不叫过春节的,而是,叫过年。

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气氛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厚重,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日或廿四日的祭灶(扫尘日)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之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了年关大忙。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念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会举行各种各样的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祝新春的习俗。

过年

过年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也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人们会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种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各种庆祝活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春节”一词开始使用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过年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多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圆、除旧布新、迎禧接禄,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过年的民俗众多,包括喝腊八粥、祭灶神、扫除、掸尘、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守岁、吃饺子、吃汤圆、压岁钱、放鞭炮、拜年、逛庙会等。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从非洲埃及到南美洲巴西,从纽约帝国大厦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中国农历新年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国风”。过年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二〇〇六年,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时间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春节,早先在我国历史上也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到了南北朝时期,春节泛指整个春季。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提出的。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纪年,才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出现了分离,春节在公共社会中的地位时常发生变化,当然民间社会仍一如既往地享受着自己的传统节日。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公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〇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继续推行新历。于是,在中国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公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执法、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另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习惯性地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民国初年,政府虽然强力推行新历法,但也考虑到民众日常生活的需要,采取了调和折中的方法。

一九一四年一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农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一月一日。而一般老百姓并不理会公历元旦,仍然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由是,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新年,一个是“民国新年”公历元旦,另一个是“国民新年”农历春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了,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20242119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迎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