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01-26 21:15:34)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礼是中国古代用以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礼节仪式与行为准则。

中国历来是以礼和仁作为客观规范的,礼属于外在约束,而仁则属于内心自觉。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孔子又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可见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

礼的起源很早,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而有所损益,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则日趋完善。所以孔子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对于夏、殷二代,由于年代久远,如孔子所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

礼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解释礼时说:“此诸字皆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行礼之器,其说古矣。’”(《观堂集林.释礼》)礼,最初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殷代已经十分崇尚和重视。周人称“故殷礼佾配天,多历年所”。(《尚书.周书.君奭》),认为由于殷族人对礼的讲求,能和上天相配,因而国运长久。周代以后,周公就提出要“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尚书第四十一篇.洛诰》)意思是,开始在新都祭祀时,就要使用殷礼,安排等级秩序,礼由是成为维护社会政治等级制度的行为规范。周代把礼从仪式中区别开来,赋以统治国家和管理人民的政治功能。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以上的这些界定和确证,反映了周代对礼的作用的要求,有异于殷代。

礼虽然表现为祭献乐舞、进退揖让的仪式,但使用器物的不同却标志着主人“名分”的高低。孔子是崇奉周礼的,由于孔子认为礼不仅是一种仪式,而实质上也包含有政治制度的内容,礼崩乐坏则是标志王权的失落与社会秩序的紊乱,所以,孔子极力维持周礼。因此。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并要求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切言行举止,都要以礼为标准。孔子还反复阐述礼的社会功能:“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恭而无礼则劳,谨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从礼的多种社会功能中,最终归结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即达到仁与礼的一致。

孔子是个教育家,他的一生以教育弟子礼学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他的弟子颜回曾经谈到孔子对他的教导,是“博爱以文,约我以礼”,使得弟子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孔子对个人修养,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又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把学礼作为做人的根本准则,可见其对礼学的重视。孔子主张“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并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他还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由于儒家崇尚礼学,提倡礼治,两千多年来,知书达礼在封建社会中,成为仁人君子的基本准则。而和谐、节俭、礼让、恭敬则成为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与礼是有着相当大的关系的。礼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固、安定社会秩序,以及约束个人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中,特别是在它的后期,礼也有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一面。

龙年春节即将来临,人们将以礼相待,彬彬有礼地过个文明、丰硕、和美、欢乐的节日。

20241263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