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01-24 06:17:42)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说到贪字,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贪官污吏这一四字成语。尤其在当今社会大范围的反腐败斗争进入纵深之后,更是为世人瞩目,世界注视。人们都盼望中华大地河清海晏、物阜人熙,时和岁丰,国泰民安。特别是即将欢度中国传统的盛大的龙年春节,更是让中国人民希望满满,期待殷殷。

析贪字,上为今,下为贝。其甲骨文释义的上部为合字写法的上半部,意为“器皿盖子”,下半部图示是“贝壳”,在古代初期的交易中,贝壳曾经具有货币的属性。在文明诞生初期,人类聚集成族主要是通过部落群体的捕获或收获,来维持部落的生存和蕃衍,有点原始公有制计划经济的因素,所有的获得个人都不能私藏。或许可以理解为:那时候的人们已经有了希望用盖子掩藏财富的心态,也可以理解为古代的一种私有制的欲望。

令、念等带今字偏旁,似乎都是取了今字,表示紧握的意思。令是握在手中的短棍,起指挥作用。念是握在心里,念念不忘。所以“贪”字或许可以理解为对财物的紧握和渴望。

贪

  贪字的本义指贪财。指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和行为。它是一种不道德不光彩的行为,通常涉及到对财产、权力、地位或其他资源的过度追求。贪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的,包括贪污、受贿、赚黑钱、索取回扣、挪用公款、贪图权位等等。改革开放以后,个别贪官污吏,以权谋私,非法攫取暴利,迅速地发家致富,成为富甲天下的阔佬。他们不是以强国利民为目的,而是借机大肆搜刮人民的血汗钱,以中饱私囊。他们无异于依附人民身上贪婪的吸血鬼,这种人绝对是全民的公敌,并为中国人民所厌恶和唾弃。

贪字的古义,一为爱财;不择手段地攫取财物。二为贪污。三为求欲毫无满足。四为贪图;贪恋。

贪字的现义,一为求多,不知足;贪玩。贪杯(过分爱好喝酒)。贪婪。贪污(利用职权非法地捞取财物)。贪恋(十分留恋)。贪心。贪图。贪财。贪求。贪权。贪欲。贪得无厌。贪赃枉法。

贪字的基本释义,一为形声字。从贝,今声。从“贝”,与财物有关。本义:贪财。二为同本义。

《说文解字》:“贪,物欲也。心部惏。女部婪皆训贪从贝。今声。他含切。七部。”惏,lan音,阳平声。释义之一同“婪”,贪。释义之二为残。西汉末年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辞赋家扬雄《方言.一》“晋、魏河内之比,谓惏,楚谓之贪。”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宋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翟《墨子.非儒下》:“贪于饮食,惰于作务。”相传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所著《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贪货弃命。”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楚辞.离骚》:“爱财曰贪,爱食曰婪。”战国末期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韩非子所撰《韩非子.十过》:“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相传左丘明所著《国语.晋语》:“贪欲无艺。”西汉刘向编辑三十三卷《战国策.齐策四》:“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据传经孔子修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以贪勤民。”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东汉时期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论衡》:“贪权据凡,则高名自立矣。”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范晔编撰《后汉书.郭躬传论》:“若夫推己以议,舍状以贪情。”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贪于财贺。”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训俭示康》:“贪墓富贵。”明代官员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知某不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官贪吏虐。”

以贪作为汉语成语的比比皆是。如:贪污浪籍、羊狠狼贪、贪生怕死、贪得无厌、贪多务得、贪贿无艺、贪天之功、贪污腐化、贪小失大、贪赃枉法、起早贪黑、贪官污吏、贪财好色、不贪为宝、好酒贪杯、爱势贪财、贪欲无艺、贪心不足、贪位慕禄、贪声逐色、贪生畏死、贪生怕死、贪生恶死、贪蛇忘尾、贪求无己、贪求无厌、贪名逐利、贪利忘义、贪婪无厌、贪贿无艺、贪功起衅、贪夫狥利、贪夫狥财、贪夫徇财、贪而无信、贪吃懒做、贪多不化、贪多嚼不烂等。

由贪,说了那么多拉拉杂杂的话,只是为了表达对当今社会那些横行不法、胡作非为的贪官污吏的痛恨和鞭笞。虽然,这些微言虚词并没有什么大的实际作用,但是,发发议论,说说看法,也是未尝不可的,总比一直闷在心里好过些。

20241245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零度线
后一篇:青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