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析

文/朱成坠
薪水,是将薪与水结合在一起,组成薪水一词。顾名思义,薪即柴火。火与水,是各家各户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火与水,就不能烹炸煎煮炖氽熬,饮食粒粒颗颗、汤汤水水了,故所,人们习惯性地将薪与水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薪水这一词汇。
薪水,又叫柴水、薪俸、薪给、薪金等。而部队、警察、公职人员则称为薪饷。现代人称为薪资。由于新中国的人民群众都属于工人阶级,所以又称之为工资。我打入职第一次领到的薪水,就把薪水叫作工资,一直叫到退养为止,迄今,我依然把退休养老金叫做退休工资,积习难改了。
薪水,即柴和水,借指生活必需品。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学家、史学家、学者魏收《魏书.卢玄传》:“若事由词,卿可量朐山薪水得支几时……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南宋官员叶适《提举江州陈公墓志铭》:“虏既解去,襄城米未食者十五万,薪水不乏,竟完二城,皆如公策。”明代万历年间官员袁可立《陈发兵出海之期疏》:“西则双岛可住舟,但薪水给于老岸,未便也。”到了清朝时期,就有了把工资称为“薪水”的记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这是家兄的俸银一两,送与长兄先生,权为数日薪水之资。”清代小说家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学生技艺日进,教习一律优加薪水。”
薪水,是日常生活费用的意思。隋唐之交时期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撰写的《南史.陶潜传》中记载:陶潜送给儿子一个劳动力,并写信说:“你每日生活开支费用,自己难以供给自己,现派一个劳动力帮你打柴汲水。”后来,人们就把劳动所得的工资叫做“薪水”。唐初大臣、文学家、小说家、诗人元稹《河阴留后元君墓志铭》:“我诸父法尚严,家极贫,而事事于丧祭宾客,虽扫除薪水不免于吾兄。”南宋大诗人陆游《示子遹》诗曰:“劳兼薪水奴初去,典到琴书事可知。”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茶香室丛钞.薪俸》:“按此知国初官员有给薪之例,故薪俸之名犹在人口,而近来各局委员有薪水之给,亦本此也。”民国时期著名记者、出版家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十:“偏重按劳取酬的薪水和偏重解决困难的津贴,在过渡的社会中都有它的必要性,这是一个原则。”现代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日出》第二幕:“我不是说你的薪水。从薪水里,自然是挤不出油水来。”
中国古代官员的薪俸有多种称法,如:“月给”、“月俸”、“月钱”等。在魏晋六朝时期,“薪水”除了指斫柴汲水外,也渐渐有了日常生活开支费用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即为日常生活开支费用。而明代曾将俸禄称为“月费”,但后来又改称“柴薪银”,意思是帮官员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日常生活费用的支出。
现今,人们上班按月领取的工作报酬,其实,就跟古代的月给、月俸、月费是一样的,主要目的也是用来支付工作者和劳动者的日常生活的开销。所以,人们也就把工资称为“薪水”了。
薪水,需要兼顾分配公平因素、程序公平因素、人际公平因素。
2023年12月24日15时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