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析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潮水,是海洋以及沿海地区的江河中受潮汐的影响而定期涨落的水。
潮水,这种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随着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引潮力的作用也呈现周期性变化。于是,这种周期性的潮汐现象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月球引力和地球离心力是两种互相对立的力,两者结合起来产生的合力(矢量和),就是月球使海水发生潮汐现象的力量,称为月球引潮力,月球引潮力产生的潮汐还被称为月潮。太阳的质量大约是月球质量的两千万倍,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平均距离的三百八十九倍,因此可以推算出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之比为一比二点一八。太阳引潮力所引起的潮汐现象(日潮)虽不易被单独观测到,但它却影响着月潮的大小。
每当农历初一(朔)或十五(望)时,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是一致的,两种力量迭加在一起,就使得海水出现大潮。可是每当农历初七、八(上弦)或二十二、三(下弦)时,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与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互相垂直,太阳引潮力削弱了月球引潮力,因而,海水就出现小潮。
实际上,大潮往往发生在朔望后二、三天,小潮大都出现在上、下弦后二、三天,其原因是海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受到本身粘滞性和海底地形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中国最具盛名的潮水不过是钱塘潮。钱塘江位于我国的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为钱塘潮,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从全国各地前来观看这一奇景,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县盐官镇。
海潮到来之前,远处先出现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浪翻滚而至。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就已经呼啸而来,潮峰高达三到五米,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其七》,词云:“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观钱塘潮》,诗云:“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退却如兵溃,浊浪高于阅景坛。”钱塘江潮由远而近,飞驰奔来,潮头推涌,鸣声如雷,喷珠溅玉,势如万马驰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绵延至今,历经两千余年,已经成为当地的习俗了。笔者曾经在杭州市的钱塘江畔,观看过钱塘大潮,被溅至道路上的潮水,弄得衣衫尽湿,但是,心情却是极其愉悦的。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距离杭州五十公里的海宁县盐官镇观潮景区是观看钱塘潮的最佳处。北宋词人潘阆在《酒泉子.长忆观潮》中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首词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少年时期,我曾经购买的胡云翼先生编纂的《唐宋词一百首》中,就收有这首词,并配有整幅插图,主要形象即手把红旗向涛头立的弄潮儿。
2023年11月26日16时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