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析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春与秋相对,连在一起,便是“春秋”。由“春秋”二字,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春秋》。《春秋》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国的重要史实。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阐发的典籍,这些典籍被称为“传”。代表作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本人亲自修订而成。
二〇一九年二月报道,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简牍五千二百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了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春是每一年的开始,记史一般要写春到冬的四个季节。据说古时历法先有春秋二季,后再分冬夏二季,因此,把国史记载叫作《春秋》。《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的历史,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截至鲁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了两年),《春秋》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中国魏晋时期官员、律学家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春秋》因文字过于简洁,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被人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被列入了儒家经典。
上述的文字,围绕着“春秋”二字展开《春秋》的历史,不免离题较远了。还是回到秋水的主旨。写到秋水,我立刻就想起了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在《滕王阁序》中,泼墨出震惊天下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在赋中竭尽全力地刻画天地之间最美的画面,光芒万丈的晚霞布满了西边的天空,野鸭在瑰丽的霞光中展翅飞翔,蓝盈盈的江水与青湛湛的长空早就连成了一片,所谓海天一色大约也就是这种意境。王勃所要阐明的是自然与生命最终融为一体。
王勃曾经在沛王殿下身边当了秘书,不料为了一篇《檄英王鸡》,被剥夺了一切职务,成了布衣。但人脉极广的他却因为懂得药理,去到药材多的虢州担任了虢州参军。却不料王勃又犯事了,把因犯罪私藏在他家的奴隶一刀给剐了,成了杀人犯,被关进了监狱。恰好正逢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才捡回了一条性命。大难不死的王勃从此对人生做了认真的思考和皈依,开始大彻大悟,遂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千古名篇。
秋水,顾名思义是秋天的水,大的内涵,包括了秋天的降水、地表水,广的范围包含了秋天江湖河海里的所有的水。
秋季,虽然也有暑热和雨水,但是太阳南行,北方的冷空气逐渐占据了古代的中国大陆,气温逐渐走低,空气和云层的水汽减少,降雨也稀少了。长江黄河源头的雪山逐渐封冻,上游流下的水便少了,江湖河海逐渐降低了水位,水流平缓了。所以,在中国的古代诗词文赋中,秋水多以明澈而宁静的面貌出现。
最早描写秋水的是庄子,他写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迳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里的秋水,是秋天里最宏大的秋汛,是秋水中的一部分,也是全年最壮阔的内陆水貌。但是,从秋季全过程而言,这样的水,不会持续整个秋天。涘,si音,去声。释义之一为,水边;岸边。释义之二为,界限;止境。
秋水的寓意,一为,人的心灵要澄明端正,就得认真读书,时时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二为,不要固步自封,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三为,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才能看得透彻和准确。四为,不要太自我、太自私,要永远记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五为,遇事要多看看,多思考,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或蒙蔽。
2023年11月22日9时05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