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析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题目中出现“雨水”一词,有人很可能认为写的是雨水这个节气。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于每年公历的二月中下旬交节。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多起来了。降雨量渐渐丰沛了,但以小微雨或毛毛雨为主。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需要和反映。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还没有春天的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二月十八日到二十日开始,到三月四日或五日结束。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逐渐向北推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了降雨。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春天离不开雨水的滋润,清纯的雨水,润物无声,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萌发。中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正处在数九的“七九”中,河水破冰,大雁北归。与雨水相关的民俗主要有“补天穿”、“拉保保”、“撞拜寄”等。所谓“撞拜寄”,即在中国四川西部某些地区的民俗,就是早晨天刚亮,年轻的妇女带着年幼的孩子,他们等待着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不管行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孩子按捺在地,磕头就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的目的在于保佑孩子们身体健康。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来滋润,所以人们把春天下的雨看得特别的珍贵。二十四节气中有多个节气直接反映降水的情形,可见中国先民对雨水的关注度之高,到了无以言说的程度。而我这里想写的主要是纯粹的雨水,就是普通话所说的“降水”,或者“下雨”、也是上海人所说的“落雨”,或者“天落水”。这里的雨水,就是由降雨而来的水。
古人对于雨水写过不少优美的诗句。直接带有“雨水”二字的诗句,如东汉诗人王谌《简刘吉父》:“秋风篱下菊,夜雨水边莼。”再如北宋学者、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易学家、诗人刘敞《岸畔倒树》:“雨水摧激势突兀,天骄出饮沧江流。”又如南宋词人王炎《旅中思家》:“野田既雨水皆满,山路无风花自香。”还如元代诗人袁介《检田吏》(一作《踏灾行》):“谁知六月至七月,雨水绝无潮又竭。”
间接带有“雨”一字的诗句,唐代有“诗圣”之称的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春夜喜雨》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对于春雨的最准确最妥切的描绘。唐代有“诗佛”之称的诗人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代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代诗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唐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的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晚唐诗人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晚唐诗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宰相、诗人、词人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北宋诗人、词人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南宋诗人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南宋诗僧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末年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雨及雨水,带有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来到人间,洒遍大地,为后人留下了浩瀚的诗词歌赋,让人们浏览其中,沉醉其间,享受着文化上的丰席盛筵,不亦乐乎!
2023年11月20日16时30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