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水”析

(2023-11-19 22:22:40)

   /朱成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曾经有一首歌曲非常流行,它就是《泉水叮咚响》,词作者为马金星,曲作者为吕远,原唱者为卞小贞。因其旋律优美,委婉动听,脍炙人口,蜚声遐迩,又有浓厚的抒情寓意。在文 革期间,没有了爱情题材的文艺作品。文 革以后,新的文化生活开始了,这时候,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有轻松的爱情歌曲,但是,当时却没有,《泉水叮咚响》有如破冰般开创了爱情歌曲的先河。歌声悦耳动听,旋律回环优美,堪称一代经典。

那时,吕远和马金星都供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文工团,一个作词,一个谱曲,团里只要有任务,必定是两个人合作。长期的共同打磨,让两个人渐渐滋生了一份难得的默契。一九七八年,海政文工团要搞一台轻音乐会,马金星把《泉水叮咚响》的歌词放在吕远面前的时候,吕远却陷入了沉思。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新思潮还没有广泛兴起,描写爱情的歌曲还没有出现,而马金星的《泉水叮咚响》描写的恰恰就是海军战士与年轻女孩之间纯洁的爱情,歌曲能否被接受是吕远最大的顾虑。最终改变吕远的是马金星勇敢的创作态度和极其新颖、清新的歌词创作。经过吕远的谱曲,《泉水叮咚响》一经唱出,便获得了极佳的反响,很受人们的喜爱。歌曲距今已经四十五年了,久唱不衰,百听不厌,影响了我国几代人。

“泉水”析

这首歌曲的歌词如下:“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跳下了山岗,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泉水呀泉水,你到哪里去,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请你带上我的一颗心,绕过高山一起到海洋。泉水呀泉水你可记得他,在你身旁是我送他参军到海疆。泉水呀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跳下了山岗,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泉水呀泉水,你到哪里你到哪里去?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请你告诉我的心上人,不要想我也不要想家乡。只要听到这泉水叮咚响,这就是我在他身边轻声歌唱。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流向远方。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流向远方,流向远方流向远方。”

这首《泉水叮咚响》的旋律仿佛正是那叮咚泉水欢快流淌的节奏,歌声回荡之处也正如泉水淌过的地方一样从容惬意,歌唱泉水的音乐与叮咚作响的泉水的吟唱交织成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一同流向远方。

《泉水叮咚响》开创了改革开放之前的爱情歌曲的先河。歌曲的流传与否不取决作者,也不取决于歌唱家,而是取决于人民群众,因为他们需要这样的歌曲。

泉水,是地下水之一。泉是地下水天然出露至地表的一种水源,或者是地下含水层露出地表而出现的一种水源。根据水流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间歇泉和常流泉。如果地下水露出地表后,没有形成明显的水流,则只能称其为渗水,而不能称其为泉水。根据水流温度,泉可以分为温泉和冷泉。泉可以按照其流量大小分为八级,一级泉的流量超过每秒一百立方英尺(2800升),二级泉的流量在每秒十到一百英尺之间,八级泉的流量则小于每分钟 一品脱(每秒八毫升)。

大气降水渗漏进地下,顺岩层倾斜的方向流下,遇到侵入的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于是,形成了泉水。泉水为人类提供了理想的水源,同时,也能构成许多观赏景观和旅游资源,如理疗泉,饮用泉等。我国泉水的总数不计其数,分布十分广泛,种类也非常丰富,各地名泉不胜枚举。如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公园的趵突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公园内的惠山东麓的惠山泉,被唐代“茶圣”陆羽称为“天下第二”,被唐代诗人李绅称为“人间灵液”。被清朝乾隆皇帝御封“天下第二泉”,又由于相传经中国唐代茶圣陆羽亲品其味,故又名陆子泉。我曾经在游历无锡市锡惠公园时,品味过惠山泉,那种清冽甘甜的泉味,至今难以忘怀。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经在此赋诗《惠山泉,》诗曰:“梦里五年过,觉来双鬓苍。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元代翰林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专为惠山泉书写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在泉亭的后壁上。当时,赵孟頫还吟诵了一首歌咏此泉的诗:“南朝古寺惠山泉,裹茗来寻第二泉,贪念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年轻时,曾经到过无锡市,逗留过数十天之久,跑遍了无锡市的各个乡镇,也游览了无锡市的鼋头渚、锡惠公园,品尝了无锡肉骨头、无锡水蜜桃、酌饮了惠山泉水。时值盛夏,酷暑难熬,斟上一盅惠山泉,顿感沁心的凉意,浑身舒服不已。距今已经有五十来年没有去过无锡市了,不知道惠山泉是不是依然那样甘甜清冽,也不知道无锡肉骨头是不是依然那样红润爽口,更不知道无锡水蜜桃是不是依然那样水嫩美味。

泉水,无论是温泉、冷泉、矿泉、观赏泉。人们可以选择性地观赏。怡情养性,舒心惬意。

2023111915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池水”析
后一篇:“活水”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