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事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听事,即听命行事,处理政事,判断是非曲直。官府治理所在的正式大堂,私人住宅大厅也沿用此称。听事,也作厅事,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训俭示康》:“厅事诚隘“,”厅事已宽。”
听事,释义之一,听命行事,处理政事,判断是非曲直。出自战国时期左丘明编著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襄公三十年》:“穆叔问王子围之为政何如。对曰:‘吾侪小人食而听事,犹惧不给命,而不免于戾,焉与知政?’”
以后,历朝历代运用甚广。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著《礼记.少仪》:“适有丧者曰比、童子曰听事。”西汉宗室大臣、经学家、文学家、古琴家、中国目录学鼻祖刘向编撰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楚策一》:“夫公孙郝之于秦王,亲也,少与之同衣,长与之同车,被王衣以听事,真大王之相己。王相之,楚国之大利也。”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汉书.宣帝纪》:“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奏事,以传奏其言,考试功能。”班固《汉书.韩延寿传》卷七十六:“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南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员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癸亥晦,日有食之,避正殿,寝兵,不听事五日。”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郴还听事,思惟良久。”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二年》:“勒升其听事,浚乃走出堂皇,勒众执之。”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注:“中庭曰听事,言受事察讼于是。汉晋皆作听事,六朝以来乃始加‘厂’作厅。”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每日里听事官员们催催租口,催催粮草,乃是我的分内之事。”清代末年官员、学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江苏藩署听事县一额云:报朝廷某事,荣父母某事,宽百姓几分,爱子孙几分。”
听事,释义之二,治事。犹治理事务。
听事,释义之三,根据不同的语境,听事可能指处理政事、判断是非曲直,也可能指大厅或官府中的厅堂。
东晋名将陶侃有一段关于听事的趣闻。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之侄刘义庆《世说新语》载:“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篱,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这里听事的意思,就是指处理政事。陶公即陶侃。唐代房玄龄等二十一人合撰《晋书.陶侃传》,也记载了这件事:“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
听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听命行事”或“听从安排”。在古代,人们常用“听事”来指代一个人担任某个职位,并开始执行上级的命令和指示。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听话从事”或“听令办事”。即按照所属部门主管的意见或上级领导的指示办理公务,不能违背这些主管部门的意见或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擅自行动,如果在执行中出现偏差或错误,办事者必须自行承担责任,接受相应的惩处。
2023年9月27日6时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