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事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小时候,经常看到有人家做佛事。一般掌灯时分开始,至半夜结束。我常常会挤在人群之中,谛听和尚或尼姑的念经,那种声音的节奏感很强,非常有韵味,也十分动听。但是,他们念的经文,我根本听不懂,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还是听进耳朵里去了,但是,也不理解它的真实意思。
及至长大成人,查阅了一些佛教资料,才晓得它是佛教净土宗的“六字洪名”,意为“归命无量光觉”或“归命无量寿佛”。净土宗以持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方法,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命终往西方净土。
此句,最早出自《观无量寿经》:“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北宋大文豪苏轼《阿弥陀佛赞》:“佛子在时百忧绕,临行一念何由了;口通南无阿弥陀,如日出地万国晓。”明代小说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大树坡义虎送亲”:“哑子合着掌,忽然念出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便能说话,将张稍从前过恶,一一说出。”现代著名作家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昨天长老怕他病倒,亲自为他配药,内加三钱人参。他极其感动,双手合十,口诵‘南无阿弥陀佛’”
凡扬佛诵经之事,称为佛事。又作立地。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而言,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超度亡灵之诵经。
在葬仪中担任导师之人,称为佛事师。于禅林中之三佛事(奠茶、奠汤、秉炬)、五佛事(起龛、锁龛、奠茶、奠汤、秉炬)、九佛事(入龛、移龛、锁龛、挂真、对真小参、起龛、奠茶、奠汤、秉炬)等,分别由三人之佛事师负责。在葬仪、法会中所得之金钱,称之为佛事钱。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板帐式之夹注(大四八.一一五。上):“仍量唱衣钱多寡,则排日、表嚫、讽经、看经、添奠茶汤、转龛骨等佛事。”嚫,音chen,去声。梵语“达嚫”的简称,指给(僧尼)的布施。又导入佛法之方便,称为佛事门或庄严门。“禅苑清规卷四殿主钟头、行持轨范卷三丧仪法、临济炉示众。”
佛事溯源。本山各寺院庵堂,每逢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圣诞日,例行祝圣普佛。由住持或监院主法,除常住僧外,游方僧均可随喜参加。
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佛诞生日,称“佛诞节”,是佛教界最隆重的节日。是日,各大寺都要根据佛经中有关佛祖诞生时感九龙吐水洗浴圣身之记述,用各式香水濯洗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太子像(即释迦牟尼诞生像),称为“浴佛”。“浴佛”法会肃穆庄重,仪式一般在大殿中举行,届时,预先在楼上或别处安置太子像一尊,并在大殿置盆一只,以便安置请下后的太子像,一直到佛事完毕。
各寺院也会举行个人的佛事。如:超度亡灵、求学、求子、求财、求寿、求福等求佛之事,均可在寺院道场,请出家僧人主持,举行庄严而隆重的求佛仪式,这些即为个人佛事。整个过程涉及:僧人念经、打表升疏、施放焰火、施舍斋饭、礼佛许愿等等。
大多时候,人们都是说谓佛事,偶尔,还会说谓法事。佛事与法事确实有些类似,但是,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那么,佛事与法事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时间、目的和范围的不同。
所谓时间不同。佛事一般时间相对较短,如一到五个小时。而法事时间较长,如一至七天,甚至,十四天或四十九天不等。
所谓目的不同。佛事一般是指发扬佛德之事,用以指举弘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广义的佛事是指做信佛之事、求佛之事、成佛之事,扬佛之事,这些都叫做佛事。
所谓范围不同。佛事的范围有狭有广,广义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施,依教修行,从做人的改变,提升人格的升华,到了知轮回之苦求出离,发菩提学修六度,渐次修行,直到解脱,这一切都是佛事。狭义就是大家看到的早晚课,寺院每天必有的早课和晚课,全体僧人集合上佛殿礼佛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