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事

(2023-07-29 05:02:22)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人讲故事。记得,在星光璀璨的夏夜,会与伢子们簇拥在大人的边上,或团坐在大孩子的身旁,聆听他们口中说出的稀奇古怪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全神贯注。

据查,故事,是在现实认知的基础上,将事件描写成非常态性的现象表达出来的一种形式。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比较适合口头讲述。故事常指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想象的事情。故事往往与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世界和理解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的活动作为蓝本,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类一样,有着相当强烈的生命和意志。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有意趣的往事,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解读。其中,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回忆,人们通过多种的故事形式,记述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情的追忆和讲述,描绘某个世俗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解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它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较大的作用。

故事

故事不需要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啰嗦对话、繁复细腻的景色摹绘、人物形象的死板刻画,作者不应该在故事中对人物或事件大加评论。作者始终要注意推进故事情节的流动、变化和进展。语言必须富于动性,不需要刻意造作,其中的人物形象就会鲜活起来。

至于爱情故事,主要指男女之间相爱的故事,用故事记录下来,发表在报刊、杂志,或者网络上。以描写男女爱情为基调的爱情故事一般会通过探讨爱情的意义,描写爱情的形式,甚至,可以用真实的事件作为写作背景,或是经过美化了的言情细节,作为故事的脉络而延伸或扩展。

故事的分类具体有:幼儿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儿童睡前故事。特别是儿童时期的孩子,往往充满着好奇心,时常缠着大人讲故事。只有讲故事,才能安安稳稳地睡去,否则,顽皮得不肯入眠,扰得大人一晚上不得安生。于是,不会讲故事的大人,也会挖空心思地胡诌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讲给孩童听,哄他们睡觉。这一着,有着很大的作用,孩童听着故事,不久就入睡了,效果出奇地好。

我的孩提时期,经常在凉风习习的夏夜,搬张小兀子,围坐在大孩子的身边,听他们讲那千奇百怪的故事。那可不是“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她过去的事情”的那种穷人遭受压迫和剥削的故事,而是,听他们讲那些荒诞奇诡的以往故事。其中,老闸北区苏家巷的陈根全,他那时正在粹文中学读初中,特别善于讲故事。一年夏天的夜晚,陈根全给我们讲述了电影《夜半歌声》的故事,听得我们毛骨悚然,大惊失色,一晚上,没有睡好觉。

还在小学三年级读书时,就看到一本《不怕鬼的故事》,我是从中兴路荣福村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的,看得十分入迷。后来才知道这本书是伟人毛泽东主席亲自决定并参与编著的,由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从我国历代典籍中选出不怕鬼的故事编写而成。

这本书的出版与我国当时所处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在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进入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国际上,由于中国在西藏平叛,中印关系随之紧张,西方世界掀起了反华浪潮,中苏关系这时候也开始解体。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应对这些挑战,渡过难关,是毛泽东主席当时考虑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从一九五九年春天开始,毛主席在不同的场合,经常讲古代笔记小说中的一些不怕鬼的故事。当年五月六日,他向十一个国家的访华代表团介绍了西藏分裂分子武装叛乱和中印关系的紧张情况,随即把话题引向不怕鬼的问题:“世界上有人怕鬼,也有人不怕鬼。鬼是怕它好呢,还是不怕它好?经验证明,鬼是怕不得的。越怕鬼就越有鬼。不怕鬼就没有鬼了。中国小说里有一些不怕鬼的故事,我想把不怕鬼的故事编成一本小册子。”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承担了这项任务,一九五九年夏《不怕鬼的故事》基本编成。这部书稿从古代笔记小说里选辑了几十篇古人与鬼魅斗智斗勇的故事。毛主席又让何其芳进一步精选充实书稿,遂成七十篇,共六万多字,每篇又相应做了注解,还写了一个序言。一九六一年一月四日,毛主席约何其芳谈序言的修改。何其芳根据毛主席的意见改写完序言,毛主席又将何其芳的序言作了多处修改,在序言末尾添加了一大段话,其中有一句话是:“难道我们越怕‘鬼’,‘鬼就越喜爱我们,发出慈悲心,不害我们,而我们的事业就会忽然变得顺利起来,一切光昌流丽,春暖花开了吗?”毛主席明确了编选该书的现实意义:“读者应当明白,世界上妖魔鬼怪还多得很,要消灭它们还需要一定时间,国内的困难也还很大,中国型的魔鬼残余还在作怪,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本书出世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九六一年二月《不怕鬼的故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付印前,毛主席批示把清样送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周扬、郭沫若阅看,征询意见。出版时,毛主席指示将序言在《红旗》和《人民日报》上登载,把全书译成几种外文。出版后,又推荐给参加整风的干部们阅读。这显然是把《不怕鬼的故事》作为现实政治斗争和思想教育的工具。

毛主席当时说的“鬼”,有两层含义:一是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一是国内的困难和障碍。《不怕鬼的故事》所倡导的,就是坚定意志、不屈不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不怕鬼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对于普遍认为可怕的鬼表示不敬,并且敢于骂鬼、驱鬼、打鬼、捉鬼,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把这些故事当作寓言,当作讽喻性的故事来读,有着十分深刻的借鉴意义,对于发扬“不怕鬼,不信邪”的精神,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想,不良倾向和邪恶势力作斗争,能起到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2023729445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战事
后一篇:囧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