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是无情也动人——唐宋词名篇品赏之一〇二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秦观写有一首词作《南乡子.妙手写徽真》,词曰:“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首词作的大意是,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崔徽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伊人,嘴唇红润似乎用朱色点染过。画面是一幅半身像,犹如东邻女偷看宋玉,墙头半遮身体一样。她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谁还记得当年皱眉的时候呢?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女子,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她不通情愫,不解人意。这样美妙绝伦的女子,即使面容冷淡无情也是很能打动人的。
这是一首题画词。首句即为“妙手写徽真”,点出所题者就是高明的肖像画师手绘的崔徽画像。为什么一定说“徽真”,这里不是虚指,而予以坐实呢?因为苏东坡写过一首题为《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的诗,称“卷赠老夫”,遂知道当时确有这幅画像在世上流转,并辗转归于东坡。少游为东坡门下学士,当能获见并题词。崔徽真的来历,据唐代诗人元稹《崔徽歌》题下注云:“崔徽,河中府娼也。裴敬中以兴元幕使蒲州,与徽相从累月。敬中使还,崔以不得从为憾恨,因而成疾。有丘夏者,善写人形,崔徽托其写真,寄敬中,曰:‘崔徽一日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发狂卒。”《崔徽歌》中云:“有客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艳姿。”即词中首句“妙手写徽真”所指。总提一笔,接下去描写画中人的仪容,同时也附带显示画师的神技。
苏东坡在《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中,写画中崔徽的形象是“玉钗半脱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这十四个字只作了大略的形容。少游则用了七个字“水翦双眸点绛唇”,写了崔徽的眼睛和嘴唇,给人的印象便自不同,如工笔画之于剪影,精细得多了。这并不是说秦少游比苏东坡来得高明,这是诗、词的性质不同使然,东坡写的是七言古诗,宜用大笔勾勒,故粗,少游写的是小词,容许加以点染,故细。中唐诗人李贺《唐儿歌.杜豳公之子》“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仁剪秋水”,南朝诗人江淹《咏美人春游》“明珠点绛唇”,是其用语所本。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嘴唇是性感的尤物,它们最能显示美人神采和情韵的部位,况且又加上了水波之光,绛唇之艳,确实能够动人心弦。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继续说这幅写真的画,透露出所画的是半身像,借战国末期楚国著名辞赋家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一段文字来增加情趣。赋中说,宋玉东邻的女子私慕他,登墙偷窥他有三年之久(古人以“三”表示多,不一定是实数)。这个情节自然与崔徽的本事无关,只不过是由于画像是半身的,而让人想到了古时邻女偷窥宋玉,墙头半遮身体的往事。这样说,似乎是词人在那里耍笔头,强拉硬扯,游离于词情之外,写出败笔来了。其实,“疑是”者,非是而似是也。《登徒子好色赋》中如“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云云,宋玉所借以盛赞邻女美色之处,也不妨加之于崔徽,以补充上句刻画描摹的不足,这就是词用宋玉赋的言外之意。
不过,崔徽画像上的神态可不是如宋玉东邻女那样的“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而是眉黛含颦,秋波连连。这是由于崔徽请画师丘夏写真时正怀着悲苦的心事,画师又作了精确的反映。词语不仅如实地表述了画面的这一部分——“翠黛颦”,而且,深入追求她颦眉的原因——有“酸辛”之事。“往事已酸辛”一句,与东坡《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中的“当时薄命一酸辛”,辞意谐合,当本之于少游的老师东坡老夫子,这也是少游所题崔徽即是东坡藏品的一个佐证。“谁记当年翠黛颦”,颦眉承上“酸辛”,绝非写美人的套话,而是反映了画面上的真实。这两句词把崔徽的身世遭逢作一提挈。她的一段辛酸史既成往事,谁复牢记,唯有这一幅写真留下来,作为艺术精品供人鉴赏而已,言下似有无穷无尽的感慨。
最后,笔锋一转,写词人鉴赏了画像后的感受:“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面对如此美艳绝俗的佳人,如此高妙传神的画笔,观赏之后还有“堪恨处”。全是因为画中人的“无情”。“无情”云者,盖如东坡前题诗中所谓“丹青不解语”,或者如《牡丹亭.玩真》一折中,柳梦梅看着杜丽娘自画的真容时说的:“韵情多,如愁欲语,只少口气儿呵!”谓画上的美人,姿容虽是极其妍丽,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紧接着,词人以拗折之笔挽转一句,说“任是无情也动人。”全用晚唐诗人罗隐《牡丹花》诗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不解语”的牡丹花,“少口气儿”的美人图,“无情也动人”。画工之妙,诗艺之精,一语说尽。
全词句句从图画着笔,既有对图画本身的描绘,也有对画中美人身世的同情。在艺术上,此词善于借用前人的典故和成句,表达自己的情感,突出地展现了秦观博闻强记的才华和随手拈来无不妥帖的艺术功力,确实算得题画词中的佳作,颇富感染力和吸引力。
2023年7月5日5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