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起一滩鸥鹭飞——唐宋词名篇品赏之六十八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李清照写有一首词作《如梦令.》,词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的大意是,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到将晚时分,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之中,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呼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进了她所营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认不出了。“沉醉”二字却流露出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输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玩。果然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归舟,那么,兴未尽呢?一定是不想回舟,这恰恰表明了兴致之高,情趣之深。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流连忘返的心态。盛开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尽是游兴未尽的少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栖息于洲渚之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便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沉醉的瞬间神情,其醉也,既在酒,亦在山水之间。其情真,其兴逸,而且带点真趣和野味,彷佛让人看到主人公回舟误入荷花丛中的瞬间动作,还彷佛听到她在慌乱的瞬间脱口喊出的急切之声。急切之声来自急切之情,急切之情必然流露出急切之容。这与作者另一首《如梦令.昨夜疏雨风骤》“知否?知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口气宛然,神情并急,彷佛看到白鸥和白鹭被惊起飞的瞬间景色。这景色清新迷人,灰暗的暮色和洁白的鸟色的反衬,白色的前景和黑色的背景的对比,扩大了空间感,增加了立体感。鸟之飞动,船之滑动,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也属于人们常说的动中有静的描写。这种清新静谧的景色和急切的心情是不调和的,然而,这种不调和却像交响乐中高音旋律和低音旋律向不同的方向伸展一样,在矛盾中发展,最后归于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的和谐。回归的急切之情,融化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全词以悠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沉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一系列的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与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现出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种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它不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诚然,这首小词的容量并不大,它只不过写了几幅移动的风景和作者的一种心情。如果,试图向它索取更多的内容,这不但是不现实的,也是过于苛刻了。尺幅不一定非有千里之势不可,只要它能给予读者以健康的美学享受,那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