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晖脉脉水悠悠——唐宋词名篇品赏之八

标签:
文化 |
文/朱成坠
中晚唐诗人、词人温庭筠写有一阙《望江南.梳洗罢》,词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首词的大意是,梳洗完毕,思妇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在楼柱边,凝望着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千艘舟船都过去了,亟盼的亲人却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淌着,思念的柔情萦绕在那一片白蘋洲上。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楼头思妇,望人不归。古代这一类诗词很多,其中也有不少佳作名篇。本词以清淡的笔触抒写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而落寞的心情,寥寥二十七字,却写得情韵兼胜,因而,传诵人口,历久不衰。
这首词在艺术技巧方面有着不同凡响之处。一是精炼。开首两句八个字,勾勒出思妇的形态。首句仅仅三个字,就概括了她在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妆打扮的经过和急切盼望与丈夫重逢的心情。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道:“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独倚望江楼”句与上述诗意相近,但仅只五个字,竟能用“独”字来突出思妇的孤寂之感。
“过尽”句前四字形容江上船只之多,“皆不是”,陡然一转,句意迅变。前面船只之多适足以反映失望之深,这里并未多费笔墨,就使人领会思妇的心绪。南朝.齐诗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中有“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句,此处反其意而用之,相较之下,谢朓诗是正写其喜,而本词则反衬其愁,这种刻画心理活动的手法极其干净利落。
“斜晖”两句,描绘自然景物,似乎与离愁别恨关系不大,实则景中透情,情寄景中,内涵幽深着呢!“肠断”两字,表现出在思妇眼中,夕阳的余晖似乎脉脉含情。绿水青青悠悠而去,又象抱恨无穷,倚楼久望不见远行人的归来,只有水边一片白蘋洲,那上面依然是芳草萋萋,蘋花曳曳,斜晖脉脉,令人愁思满怀。两句即景抒情,显得意味深长。
二是含蓄而余意不尽。温庭筠词本以深隐含蓄见长,这首词却以素朴疏淡出之,又能做到委婉而有余韵。“梳洗罢”三字,包含思妇正处于梳妆完成之后,下面几句实叙思妇极目凝望,不见归舟,未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饰绘。思妇的精心梳妆和倚楼盼望的心境亦未明确道出,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领略。
三是用拟人手法写夕晖、流水,是借以暗示思妇因为失望而凝愁蕴恨。而“白蘋洲”之所以成为思妇肠断之处,其根本原因作者虽未明说,参之唐代诗人赵徵明《思归》诗中“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惟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则“白蘋洲”自是当日夫妇俩分手之处,思妇的悠悠相思即由于这样的场景描绘而显示出来了。使人同情和怜悯,并又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进一步去猜度和揣测,悬想个中情事,极其婉曲之致。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诗人、词人。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参加进士考均落第,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温庭筠富有才华,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温庭筠与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鄠县(今陕西省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杜陵游客。其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
2023年5月13日5时0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