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逸与怅然——唐诗名作欣赏之八十一

(2023-04-28 06:57:32)
标签:

文化

/朱成坠

大唐诗佛王维写有一首古风《渭川田家》,诗曰:“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集镇和村落都披上了夕阳的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等候在自家的柴门口。野鸡在鸣叫,麦苗将抽穗,蚕儿渐渐长成,桑叶已经很稀少了。农夫们扛着锄头回家去,见面时,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如此闲适安逸的生活,怎么不叫人羡慕呢?诗人不禁怅然地吟诵起《诗经.邶风.式微》来。

渭川:即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向东流入陕西省,至潼关入黄河。田家:农家。斜阳:夕阳。一作“斜光”。墟落:集镇村落。穷巷:深巷。野老:老农。牧童:放牧牛羊的孩童。倚杖:拄着拐杖。这句说,老农在柴门前等候牧童的归来。雉:野鸡。雊:野鸡鸣叫。秀:禾苗吐花。这句是从西晋文学家潘岳《射雉赋》中的“麦渐渐以擢芒,雉鷕鷕朝雊”演化而来。蚕眠:蚕蜕皮时不吃不动,像睡觉一样,所以叫蚕眠。这两句说,麦苗开花抽穗的时候,到处都可以听到野鸡的鸣叫。蚕眠时,桑叶也稀少了。田夫:农夫、农民。荷锄:扛着锄头。语依依:亲切地交谈。即此:指上面所说的场景。这句说,正是农村的这种情境,使人向往田家安闲自在的生活。怅然:失意不快的样子。式微:《诗经.邶风》中的篇名,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这里是诗人以此来表达希望归隐田园生活的心情。

闲逸与怅然——唐诗名作欣赏之八十一

这首描写初夏时节傍晚农村风光的诗篇,也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不事雕绘,纯粹以白描的艺术手法,生动而细致地摹画了秦地关中农村所特有的风光,是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乡村画卷。

画面上,落日的余辉斜照着村落,放牧的牛羊陆续被驱赶回到村中。一个惦念放牧牛羊孙儿的老翁,正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边等候着。村外的田野里一片葱绿,茁壮的麦苗正在扬花吐穗,几只野鸡在麦丛中鸣叫。蚕已作茧,路旁的桑树上只剩下稀疏的几片桑叶。有几个从田间扛锄劳作归来的农夫,聚集在一起,亲密地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整个画面布局匀称,色彩协调,景物宛然,清晰生动。还融入了画境的声响,以及画笔所不能描绘到的各种动景,构成了鲜明的诗中有画的图景,而且,诗情画意极其浓郁生趣。结尾抒发出诗人羡慕这种宁静恬淡的田园生活,亟欲归隐乡村田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十分自然顺畅,毫不矫柔造作。所以,前人评其为“天趣自然”,说得是一点也不错的。

这首诗,将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人们终于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而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衬托自己归隐得太迟缓、呆滞、鲁钝,以及反映自己内心的孤独、郁闷、苦恼。末句才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王维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园晚归图,那未免就失之肤浅了。

自开元二十五年(737),著名的贤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孤立无援,失去了强有力的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处境和心绪下,他来到了关中平原,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仍然处在彷徨之中,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呢?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吟诵起:“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日常生活并不闲逸安适,他们的劳作是非常辛苦和极其艰难的。但,诗人却觉得他们的乡村生活与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涯相比,可能安然得多、自在得多了,故有闲逸安适之感。

 20234285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